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
真相:首先需要指出,“酸碱体质”本身就是一个伪理论。自从十几年前该“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强调它是一场骗局。关于酸碱性体质,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
酸碱理论的倡导者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大肆宣扬伪科学的概念。一些逐利的商家,用这套理论给某些食品包装上“健康”的外衣,加价售卖。
事实上,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均十分敏感,人体有一套强大、有效的调节系统,使人体的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过多地影响血液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会让血液变成酸性。
流言:重庆大巴坠江前,司机在与女乘客争执中,多次扭头转身,产生“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误以为车辆在右转,于是急打左方向,酿成惨剧。
真相:“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本身是一个生编硬造出来的词,物理上并没有这个概念。在中国知网搜索“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一共有7篇相关文献。该课题的文献数量并不多,且第一作者高度重合,研究年份非常集中,可以看出是同一批作者在这个课题上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在这一系列研究中,只有“加速度”“科里奥利错觉”“科里奥利加速度”等说法;关于“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这种说法,只有一篇文献提及。
打开这篇文献,其中写到飞行员多次报告产生“飞行错觉”,并且判断不清飞机处于什么状态,因此弃机跳伞。事后分析认为,该飞行员由于操作不当“引起了强烈的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产生滚转错觉”。但该篇文章并没有明确提出“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这一概念,也没有给出它的定义,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其他文献使用这个词语。
至于“科里奥利错觉”,是指人体前庭系统在受到科里奥利加速度作用时引发的错误空间知觉。引起“科里奥利错觉”的重点是,身体和头部的旋转是围绕着不同的旋转轴进行的。重庆大巴车司机的身体与头部都是以脊椎为旋转轴转动的,其运动速度和幅度,完全不能达到产生“科里奥利错觉”的阈值。
因此可以说,物理学中不存在“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这个概念,普通人在路面驾驶汽车时也不可能出现“科里奥利错觉”这个问题。
流言:意大利的科学家们在离地球100亿光年之外的波江座里,发现了一条横跨35亿光年的真空带,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墙。在其内部,不仅没有星团、星球,连暗物质都没有,像堵墙一样,为宇宙划出了边界……我们的宇宙被一堵墙包围着。一种可能是,我们是由某种更高的文明培育起来的试验场。
真相:这完全是一则假新闻:其始作俑者不知是谁,那些文字略有不同的“报道”也都是相互抄袭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则假新闻所引用的《新科学家》杂志的报道。该杂志在2018年10月17日发布的新闻中,提到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被命名为亥伯龙神(Hyperion)的巨大原始超星系团(protosupercluster),打破了形成最早、质量最大的纪录,并配发了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的图片。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们就在观测中发现了这种由许多星系组成的、长条形的大尺度结构,该结构被天文学家们戏称为 great wall ,可以译为星系长城或者星系之墙,国内当时一般翻译为“巨壁”。
这样的结构并没有什么太神秘的性质,以往人们也发现过很多次,算不上特别重大的新发现。这一次发现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比以往发现的类似结构更大、形成时间更早。大多数英文媒體,包括《新科学家》的报道也主要强调了这一点,而并非像中文假新闻中所说的这是宇宙边界之墙。
进一步检索发现,原来早在2007年11月21日,《新科学家》就发表过一篇题为《巨洞:另一个宇宙的印记》(The Void: Imprint of another Universe) 的文章,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这些“宇宙墙”之说的源头。
该文介绍的是当时的一个发现—巨洞(void)。这些巨洞周围环绕着一些星系长城,但它们并不是如假新闻中所想象的那样,如同一堵墙一样把巨洞和宇宙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实际上巨洞有点像海绵中的洞洞,每个巨洞都连着多个其他巨洞。另外,巨洞也是相对的,很多的巨洞中并不是一个星系都没有,只是相对比较稀少而已。
也许本次假新闻的炮制者在了解到《新科学家》即将做出关于星系长城相关报道的消息后,上网一查,把以往的这些小道消息汇总成了这篇令人匪夷所思的假新闻。同时,由于他们误解了“巨洞”和“墙”等词语的含义,最终想象出了一个完全被墙包裹着的、空无一物的神秘宇宙。
流言:用水果替代晚餐,既能保证摄入适当的营养,又能减去多余的脂肪,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真相:不吃晚饭,短期内体重会下降,但这种快速减掉的体重,减去的主要是肌肉和水分,脂肪反而减得不多。
一方面,不吃晚饭,会让第二天早餐时的饥饿感非常强烈,吃饭狼吞虎咽、渴望主食或油炸类高热量食物等。这样算下来,前一天不吃晚饭省下的热量,不仅全吃了回来甚至还可能反超。
另一方面,从第一天午餐到第二天早餐之间的时间间隔大概有15~20个小时,如果不吃晚饭,人体肝脏存储的糖原近乎耗竭,血糖会降得过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用来促进糖异生、维持血糖稳定,而糖原耗竭后最主要的糖异生途径,就是消耗肌肉的蛋白质来转化成血糖,使夜间血糖不至于过低。肌肉的数量决定了一个人的基础代谢率水平,肌肉蛋白质被过度消耗、肌肉量减少,人体基础代谢率随之降低,相当于发动机排量从3.0降配到2.0。也就是说,能量包括脂肪的使用效率也会明显下降,其结果就是不仅体重很快卡在平台期,身体也变成了“易胖体质”。
另外,由于午饭和第二天早饭中间几乎没有能量摄入,大脑会误以为正处于饥荒的危险中,为此会调节激素,调低基础代谢率,让身体的能量消耗“省吃俭用”,尽可能保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激素的调节主要是降低甲状腺激素和升高皮质醇。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代谢率下降,人体容易感觉乏力、萎靡、发冷;皮质醇是用来应对慢性压力的,不吃晚饭这种节食也属于一种慢性压力,会引起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肌肉、升高血糖、重新分布脂肪促进向心性肥胖(例如腹型肥胖),不仅如此,皮质醇还会抑制免疫力,让人更容易生病。
流言:我们吃的外卖很多是用“速食包”简单加工而成的,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真相:只要是规范制作,速食包的食品安全风险远小于门店现场制作菜品的风险。
餐饮业最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来自微生物,速食包在前端是熱加工,到门店还要做复热处理。食物经过充分加热,发生食物中毒的风险会大大降低。而且速食包的模式使得参与食品制作的人员大大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自然也会减少。
速食包的主要风险来自包装,比如用的塑料袋是否为合规材质,有没有被塑化剂污染等。其次是物流和仓储环节的风险,因为如果温度失控,原料(尤其肉、蛋、水产)可能会变质。速食包如果在物流、仓储中解冻,微生物可能会因此繁殖,进而产生通过加热也无法被破坏的毒素,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所以,只要是经过严格规范的制作和运输,速食包外卖的食品安全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不过对商家来说,外卖添加速食包有义务明示,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流言: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有毒,哪怕只有少量泄漏到食品中,都存在安全隐患。
真相:脱氧剂是可吸收氧气、减缓食品氧化作用的添加剂。在密封食品包装中,脱氧剂可以创造出一个几乎无氧的环境,并且可以长时间保持无氧环境,因而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变色、变质和油脂酸败,也对霉菌、好氧细菌和粮食害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一般的脱氧剂毒性不大,少量的脱氧剂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脱氧剂有铁系脱氧剂、亚硫酸盐脱氧剂、有机脱氧剂等。其中,铁系脱氧剂由于成本低、效果好、安全性高,因此应用范围最广。
铁系脱氧剂一般使用透气的塑料膜或纸进行包装,然后放置在食品包装袋内,其成分除了铁粉外,还有氯化钙、盐分、活性炭以及硅藻土等辅助成分,这些成分各自具有一定的功用。由于铁系脱氧剂需要有少量水分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添加氯化钙等成分就是为了吸潮。铁壳船在海水中更容易被腐蚀,就是因为盐分会让铁的氧化还原反应加快,因此在脱氧剂里还常常会添加少量盐分。另外,铁粉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吸收氧气,因此利用活性炭、沸石或硅藻土等多孔材质增加表面积,可以提高脱氧剂的效果。
可以说,铁系脱氧剂的成分都是很安全的,虽然不能食用,但也不可怕。
流言:脑卒中是老年病,跟年轻人并没有多大关系。
真相: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脑卒中,是否发病也无关性别。如今,脑卒中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因而中青年人也应足够重视脑卒中疾病,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或有家族史的年轻人。
年轻人发生脑卒中的大部分原因源于自身的先天性疾病,或是外部伤害导致的血管壁损伤。还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血管痉挛、血压升高,以及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熬夜等引发的血管痉挛,大脑的供血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原因。
情绪也和脑卒中有很大关系,老年人情绪出现剧烈波动可能会导致血压增高,进而引发脑出血。年轻人工作繁忙、紧张,心理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压波动,所以工作繁忙也是脑卒中的诱发因素。
为预防脑卒中,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尽量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因为稳定的情绪可以帮助神经中枢更好地调节血管。
(内容来源:丁香医生、《北京青年报》、蝌蚪五线谱、文汇网、《科学报》《北京晚报》、饮食参考公众号、《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