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娥
在学校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认识11~20”。
课一开始,教师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0~10的认识。学生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完10以内的数后,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比10大的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
接下来,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10根小棒,让学生边数边摆边思考:你摆了几根小棒?一共是几个一根呢?10个一根是几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在数学上,通常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表示1个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同桌之间将10根小棒合起来捆成一捆或者拆分开数一数,理解并明确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分别摆了14根、18根、20根小棒,加深对这些数的组成的理解。随后教学进入到练习环节。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没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课后我与执教老师进行了交流,他感慨道:“现在的学生都见多识广,这节课的内容就算不讲解,他们估计也不会出现问题。课堂上,他们只是在表述10个一和1个十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回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笔者不禁想追问:对于11~20的认识这个内容,学生真的都将知识掌握到位了吗?他们对10个一和1个十表述不清,真的只是表达方面存在问题吗?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笔者在其他尚未教学这个内容的班级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对20以内的数,不仅能熟练地顺数甚至倒数,还对每个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以及大小关系都有基本的了解。而对于数的建立机制,即十进制计数法的具体规则,他们都不理解。看来,学生对11~20的认识,都只是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他们对10个一、1个十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满了10个一就要看成1个十等问题并不理解,而这些是学生正确地理解计数法则、学习较大数的基础,恰恰就应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教学应该以“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为重点,通过抓数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10个一是1个十、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以下是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
教师随机抓了一把小棒,让学生猜老师手里小棒的数目。然后教师逐根摆出小棒,学生数出有14根小棒。
师:你们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小棒有14根?(学生摇头,表示看不出来)那谁有好办法让我们能够一眼就看出这里的小棒有多少根吗?
生1:我觉得可以分开摆,两边各摆7根。(其他学生辨析后认为各摆7根,还是要通过数才知道,不能一眼就看出来)
生2:我觉得可以2根2根地摆。(其他学生辨析后认为2根2根地摆,比各摆7根容易看清楚些)
生3:我觉得可以左边摆10根,右边摆4根。
生4:10根小棒摆在一起更难看清楚,还得1根1根地数才行。
师:他说得很有道理。10根小棒摆在一起,还是需要数才能确定是10根。但是在数学上,如果数满10根,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起来捆成一捆。只要看到这一捆,我们就知道它代表的是1个十。(课件动态演示)
接下来,学生一起边数边摆小棒,数到10,就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总结:在计数时,只有满了10根才能捆成一捆,所以10个一合起来就是1个十,1个十也就是10个一。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抓数小棒的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让人能够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按要求抓、数小棒,然后分组汇报。
生5(举起左手的1捆、右手的5根小棒):我抓了15根小棒。左手的1捆是1个十,右手的5根是5个一,合在一起是15根。
生6(举起左手的1捆、右手的2根小棒):我抓了12根。左手的1捆表示的是1个十,右手的2根表示的是2个一,合在一起就是12根。
……
师:大家都做得很好,每个人抓的小棒数也不同。现在老师考考大家。13根小棒怎么摆就可以让人一眼看出来?
生8:先摆1捆,再摆3根。
师:为什么是1捆和3根?
生8:因为1捆是1个十,3根是3个一,合起来就是13根。
师:那谁知道20根小棒又应该怎么摆呢?
生9:我知道,先拿1捆小棒,再拿1捆小棒。
师:为什么要这么拿呢?
生9:因为1捆小棒表示的是1个十,2捆小棒表示的是2個十,也就是20。
师生一起总结:1个十再添1个十,表示的是2个十,就是20。(板书:20)那超过20的数,又该怎么样用小棒表示呢?请大家课后试试。
教后感悟: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类似认数这样看似简单的内容有很多,比如10以内数的加减、观察物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等等。这些内容尽管跟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但是教学这些内容时,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数学化。首先,找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只有找准了关键点,才能确保教学的方向不出现偏差。其次,弄清教学内容的衔接点。数学知识的编排是螺旋上升的,老师们要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分析并处理教材,弄清楚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挖掘教学内容的思维点。老师们在把握数学知识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将知识进行纵深拓展,为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做一些基础性铺垫,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只有这样,简单的教学内容才会在课堂上变得不简单。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