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的最高境界

2019-02-26 00:19
初中生·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色香味闲情菱角

《闲情偶寄》节选

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在?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躏,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犹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难乎?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螯,食一螯,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昧,再有深入于此者哉?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

清代文学家李渔,是个很懂生活的人。他撰写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关于养生学和生活美学的经典著作。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号笠翁,有时自称随庵主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出生于药商之家,幼时生活富足、锦衣玉食,中年时家道败落,只得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戏班到各地巡回演出以维持生计。李渔著作颇丰,有《笠翁一家言全集》《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十二楼》《无声戏》等。《闲情偶寄》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闲情偶寄》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多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涉及戏曲理论的最多,有《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因此《闲情偶寄》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

笔者认为,《闲情偶寄》中最吸引人的是与饮食有关的章节,即《饮馔部》和《颐养部》。这两个章节都写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可见李渔对美食的痴迷与研究。他的饮食原则可以概括为24字诀: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美学的追求。

在这本书里,李渔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自己吃蟹的故事,相当精彩。每年螃蟹还没上市时,李渔就把买蟹的钱准备好了。家人笑他是拿螃蟹当命,他就把买螃蟹的钱叫做“买命钱”。从螃蟹刚开始上市到退市,这期间他天天都吃蟹。他把九月、十月称为“蟹秋”。李渔还担心过了这个季节螃蟹就没有了,就让家人洗了坛子酿造酒液,以便把螃蟹腌制起来。他把腌制螃蟹所用的酒叫做蟹酒,而坛子就叫做蟹瓮,负责做螃蟹的丫鬟就叫做蟹奴。季节过后,鲜蟹吃尽,他就开始吃糟蟹、醉蟹,直到瓮空蟹尽,全部吃完。

在李渔看来,蟹的“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经达到了色香味三者的极致。因此,他喜欢将蟹清蒸,反对再“和以他味”。他在文中说,螃蟹的味道极好,而这样的好味道往往被人破坏。比如用螃蟹来做汤,是够鲜美了,但蟹的外形、口感怎么体现?而把螃蟹拿来炖的话,是够肥腻了,但蟹原来的味道却没有了。更不可取的是把蟹剁成块,加上油、盐、豆粉来煎,使得蟹原本的色、香、味都失去了。李渔说,世界上本身就很鲜美的食品,都适宜单独食用。螃蟹又鲜又肥,又香又腻,蟹肉像玉,蟹黄像金,色香味已经达到顶点了,再和别的东西掺在一起,只能给螃蟹增加其他的味道。就像用篝火来为阳光增色,捧一掬水想让河流上涨一样,那不是太难了吗?

除了讲究螃蟹的烹饪之法,他也讲究螃蟹的吃法。他认为吃螃蟹同样要遵循“自然”之道。李渔吃螃蟹,特别注重保持它的完整。将蟹蒸熟以后,放在白色瓷盘里,摆在桌上,剖一只吃一只,掰一条腿吃一条腿,如此气和味才不会泄漏掉。李渔认为,做别的事情可以让他人代劳,只有吃螃蟹、瓜子、菱角三种东西必须自己动手,即剥即吃才有味道。等别人剥了给自己吃,不止是味同嚼蜡,而且也会觉得它们不是螃蟹、瓜子和菱角,而是另外一种食物。

从坛子里拿醉蟹也有讲究。李渔记录道,拿醉蟹時最忌讳用灯,灯光一照,螃蟹就钻到沙子里去了。当然也有办法对付螃蟹。刚开始腌的时候,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点上一盏油灯,照到坛子里面,让螃蟹习惯灯光,以后随便拿灯来照,它都不会再钻进沙子里。

李渔一生对蟹痴迷,对于吃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并亲自实践,被后人戏称为“蟹仙”。连吃蟹都成了一门精细的艺术,这部书其他的部分可想而知。

《闲情偶寄》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闲情偶寄》不仅开彼时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张 觅)

猜你喜欢
色香味闲情菱角
有闲情的人,不容易老
采菱角
农家乐
初上金马仑开始吟诗消遣
四季蔬果最佳吃法——菱角
东坡肉
闲情
夏日么么茶
吃菱角
吃菱角盛智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