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满,曾 倩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 3次或 3次以上者,称“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1]。西医称之为“复发性流产”,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发病人数约占育龄妇女的1%~5%[2]。具有“应期而下”“屡孕屡堕”的特点,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多年求子不得易给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因此提高滑胎患者成功妊娠率及活产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导师曾倩教授为四川省名中医,在中医药调经助孕安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曾教授治疗滑胎的临床经验初步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导师认为一方面肾藏精主生殖,精可生气,肾精充则肾气旺,胞脉系于肾,肾气盛则孕后胞脉有力举固胎元[3]。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若肾气虚衰,封藏不固,则胎失所系,造成胎动不安、胎漏或堕胎、小产,甚则引起屡孕屡堕而成滑胎。”另一方面,正如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所言:“大凡妇人之怀妊也,赖肾水以荫胎,水源不足,则火易沸腾……水火两病,胎不能固而堕矣。”导师认为肾脏五行属水,为元阴元阳所处,胞宫通过胞脉通于肾,胎元居于胞宫,靠胞脉输送肾精以滋养,犹如种子必赖根下吸地水以获取生长所需营养[4]。
脾脏五行属土,土乘坤静之德,能化生万物,为万物扎根之基[5]。妇人有孕,全赖血以养之,气以护之。导师认为滑胎患者既往胎元多次陨堕,思虑不遂,久之必困乏脾土,脾土必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乏源,胎失所养,胎元不固。《血证论》指出“带脉下系胞宫……属于脾经”,若脾虚带脉亦虚,提摄子宫胞胎功能失调则胎易陨堕。可见脾虚则气血匮乏,妊养无力,上承托举无权,胎无所载,必滑脱而下,如枝枯则果落,藤萎则花堕也。
妇人之病,多起于郁,诸郁不离于肝。滑胎患者屡孕屡堕,如此恶性循环,肝气郁结益甚,血随气结成癥,癥瘕积聚于胞中,必有碍气血的正常运行与功能的发挥。导师认为癥瘕一旦形成,一方面精难纳入无以成胎,另一方面孕后冲任气血失调,血不归经,胎失摄养而易致胎元停育。正如《医林改错》有瘀血而致滑胎之说:“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血不能入胞胎,从旁流而下,故先见血,血即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
临证时导师谨守病机,强调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导师认为屡孕屡堕犹如瓜未熟而自落,必牵引藤蔓,伤及母体。患者来就诊时必告知,勿急于求成,待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时再试孕,建议避孕至少半年后再试孕,以免悲剧的再次发生。临证中以脾肾双补,兼以疏肝养血活血立法,顺应月经周期气血变化,于经期酌情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引瘀血顺势而下,使瘀血得散,胞宫复原,则胎元有安身之地,自无再堕之虞。同时注重情志疏导,教会病人测基础体温,学会判断排卵时间,半年后适时同房以成功受孕。
导师强调滑胎患者妊娠不易,孕后应该积极保胎,同时在未排除异位妊娠之前需谨慎保胎,与患者家属通报病情,建议动态监测孕三项及B超,当为异位妊娠时及时停止保胎治疗,及早下胎益母,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当明确宫内孕后,应坚持治疗,用药保胎时间应超过既往堕胎、小产时间的2周以上,同时定期行产前检查,密切观察胎儿发育情况。
2.2.1 注重整体观,治病与安胎并举 胎居母腹,与母同呼吸,共命运,临证时应该注重整体观念,治病与安胎并举。导师认为孕后最怕腰痛,主张补肾健脾为要,以寿胎丸及异功散为主方加减补脾肾,益气血,固冲任以安胎。对于妊娠恶阻者加入苏叶、砂仁、生姜等止呕安胎;妊娠腹痛者加入白芍、枸杞子等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品;妊娠失眠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妊娠外感者加入桑叶、生黄芪、防风等驱邪固表;妊娠崩漏者加入艾叶炭、荆芥炭、藕节炭等止血安胎。
2.2.2 心神同治,嘱调养身心,静以制动 《景岳全书·妇人规》言:“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有色欲不慎而盗损其生气者,此外如跌扑、饮食之类皆能伤其气脉。”可见对于滑胎患者来说,注重调护显得尤为重要。导师强调保胎绝欲为第一要务,正如《达生篇》所言:“饮食宜淡薄,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在饮食上,导师强调忌食辛辣、羊肉及螃蟹等过热过寒之物。滑胎患者流产次数越多,当出现先兆流产迹象时,心理负担越重,导师强调若孕妇素性忧郁,或因长年求子不得,屡孕屡堕,心未能所愿,易使肝失条达,若孕后触动肝火而肝不藏血,易发为堕胎。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大怒小产……大怒则血不能藏……不知肝性最急,血门不闭,其血直捣于胞胎……所以堕也。”临证时嘱患者注意心情舒畅,劝导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紧张,安定其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药物治疗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孕妇多看书、听音乐等,并及早行胎教,分散注意力。只有医患合作,才能保胎成功,足月生产。
戴某,女,34岁, G3P0+3,初诊(2017年8月19日)。主诉:3次小产,末次孕56天胎停清宫术后4+月。月经史:12 岁初潮,7天/28~30天,量中,色红,夹血渣,痛经,经前乳胀,余(-)。Lmp:8.17,白带:量中,余(-)。现纳差,易怒,平素易腰酸怕冷,手脚冰凉,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暗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滑胎(脾肾两虚夹肝郁血瘀证);西医诊断:复发性流产。初诊为月经周期第2天,予五子衍宗丸和逍遥散加减以补肾疏肝,大血藤、鸡血藤、茺蔚子等活血通经,促瘀血排出。处方:菟丝子 20g,枸杞子 20g,覆盆子 20g,茯苓 20g,白芍 20g,当归 10g,鸡血藤 15g,大血藤 15g,益母草 15g 。4剂 ,水煎服,1剂/d,日3次,每次 150mL,嘱严格避孕3月。
二诊(2017年8月27日):服上药后怕冷症状缓解,舌红,苔白,脉弦。BBT单相,未见上升。未见拉丝白带,继续五子衍宗丸和逍遥散加减,补肾疏肝处方:上方减鸡血藤 10g,茺蔚子 15g,大血藤 15g,加紫河车 3g。共10剂,水煎服,1剂/d,日3次,每次 150mL。继续以补肾健脾,兼以疏肝立法治疗两月经周期。
七诊(2017年12月15日):已孕8周,下腹部胀痛2天,伴腰酸,无阴道出血,感口干,情绪紧张,生育压力大,夜尿1次,舌红,苔白腻,脉滑。诊断:早孕—胎动不安(脾肾两虚型),予寿胎异功散加减补脾肾,固肾安胎。处方:大菟丝子 15g,桑寄生 15g,续断 20g,南沙参 30g,炒白朮 20g,陈皮 10g,枸杞子 10g,百合 20g,桑葚 20g,玄参 10g,黄芪 10g,灵芝 5g,莲子 15g,紫河车 3g。12剂,水煎服,1剂/d,日3次,每次 150mL。
八诊(2017年12月30日):诉偶有疲乏,现已孕10周,超过以往胎停时间2周,建议患者继续巩固。上方加黄芪 10g、灵芝 10g,建议定期产前检查。后期继续电话随访,已于产科建卡,在家待产。
按:患者曾3次小产,多产伤肾,末次行清宫术,金刃刀伤直接损失冲任胞宫,患者初次就诊时纳差,易怒,腰酸表现出肾虚,肝木克脾土,故治疗时予五子衍宗丸及逍遥丸补肾益脾疏肝,调经助孕,初次治疗时正值经期,予鸡血藤、大血藤、益母草促经血排出、荡涤胞宫,为下一次月经做准备。孕后治以补肾健脾以安胎,其中菟丝子乃千百味中药中,最善治流产之药;胎居母腹,能汲取母体精血以长养,人与天地相参应,取象比类,自然界中菟丝子无根,绕于豆根之间,以后便不见豆根,而见成片菟丝子;桑寄生,其无根寄生于桑树上吸取营养生存,故此二药能补肾固胎,临证时导师常重用。自古药食同源,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既可以助气血之生化,生水以养胎;又有可厚其土以镇藏。患者孕后坚持治疗,顺利度过危险期,产子有望。
近来来,随着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非计划内妊娠而多次人流的增加,特别是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增加,滑胎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现代研究表明滑胎的病因有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学因素、男方精液异常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原因。在临床施治的过程中,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双方染色体变异,生殖器官畸形等非药物所能奏效的因素,如果药物无法纠正,建议及早行手术、试管婴儿等助孕措施,以免延误病情;同时,一些不良工作环境因素,如长期高温作业等,以及家庭、社会舆论压力等社会因素对滑胎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临证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求源治本,针对病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孕前调经助孕,孕后积极保胎,必要时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成功妊娠率及活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