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英
婺源县中医院B超室 (江西婺源 333200)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心脏血管于胎儿发育时期即出现异常的心血管畸形疾病[1]。先天性心脏病在小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经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8%~1.2%,其中20%左右会因为复杂难治而死亡[2];因此,加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十分必要。B超是目前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其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有着一定的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讨B超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初步筛查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先天性心脏病B超筛查并经尸检或术后超声、临床检查确诊的50例胎儿的临床资料。50例胎儿母亲,其年龄20~44岁,平均(29.56±7.55)岁;孕周24~37周,平均(27.56±3.01)周;经产妇22例,初产妇28例。所有胎儿母亲均知情且同意接受B超检查。
采用超声诊断仪(武汉/金莱特医疗,ZY-6600)实施B超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3.5~5.0 MHz。检查前嘱产妇膀胱保持充盈状态,常规实施四腔心切面检查,或实施下腹部斜切面、横切面、纵切面的分级扫查,确定胎位,并确定最佳的透声窗,以主动脉弓、左右室流出道、四腔心室流出道等弓切面作为标准切面,常规情况下,胎儿的左右心室心房大小对等、位置对称,胸腔与心脏的比例范围为3/1~4/1,在实施B超检查的过程中,加强胎儿心脏形态、位置、大小等的观察,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并注意其室间隔、房间隔是否完整,二、三尖瓣关闭和打开是否正常,出入心脏大动脉间环绕交叉关系的正常状态、血流状态、瓣膜口血流的速度、有无过隔血流等,观察心室水平的血流方向及是否存在分离。实施B超的初步筛查中,若确诊存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或疑似存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则实施长期动态观察干预。
分析经B超初步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在实施B超检查的过程中,胎儿的心脏比较小,且其腔径较小,难以探查,因此,若胎儿的主动脉从其左心室发出,心室室壁厚度相当,四腔心切面的房室比例≥1,则认为胎儿的心脏基本正常或无复杂的畸形。
B超初步筛查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46例,检出率为92.00%,误诊2例(均因为卵巢过大而误诊,其出生后确诊为房间隔缺损),漏诊2例(出生后确诊为室间隔缺损)。46例经B超初步筛查出的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中,6例为心外翻畸形,10例为单纯肺动脉狭窄,5例为房间隔缺损,11例为室间隔缺损(单纯性),7例为右室发育不良,7例为右室双出口。46例产妇中,12例选择终止妊娠,胎儿经尸检确诊;34例继续妊娠,胎儿出生后经超声及临床检查确诊。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的疾病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及发绀等,是儿科常见疾病。受到环境、遗传、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的心内血流异常,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且胎儿一旦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则会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加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筛查十分必要。
B超是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初步筛查的主要方法,能够对胎儿的心脏功能进行全面评估,且可对其心外畸形情况进行评估,定量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参数[5-6]。B超可精确反映心脏腔室、心脏精细结构、大血管等,使得医师更好地了解胎心情况,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B超检查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较高,B超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初步筛查中可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有研究报道,B超筛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最佳时间为孕26~30周[7-8]。因孕30周后羊水量较少,胎儿心脏较易受到脊柱等的遮挡,从而较难检出;且若胎心出现心内膜缺损(完全型),则其乳头肌和腱索的B超回声与房间隔回声较为相似,容易引起误诊。在实施B超检查的过程中,应适当对胎儿方向、胎龄、羊水等因素进行控制,以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
综上所述,B超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初步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较好,其检出率较高,可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