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奎 ZHANG Yong-kui* 张斌杰 ZHANG Bin-jie
Zhoushan Lung Cancer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the multidisciplinary system for lung cancer in 2007. The multi-disciplinary system for lung cancer combined five major related disciplines, determined five major research directions, set up five discipline platforms, developed five working systems, and launched five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the promotion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the service of island patients.
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是一种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以病人为中心的诊断治疗模式。通常是由2个或2个以上学科组建成临床多学科团队,定期开展临床讨论,制定相应的联合治疗方案[1]。成立MDT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医疗和服务水平,满足疑难疾病集中并迅速诊治的需求,减少患者往返奔波于不同专科之间的烦恼,通过多学科的相互交流,共同会诊疑难病例,帮助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
近年来,MDT诊疗模式在许多欧美等国家已成为一种常态,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显著效果[2-4]。但在国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只有部分医院正在逐步开展及实施中,在肿瘤的规范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6]。我院自2007年10月参观北京宣武医院肺癌诊疗中心后,就开始建立舟山市肺癌诊疗中心,于2013年成立肺癌研究中心,MDT诊疗模式得到良好的运作,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MDT由胸外科牵头,在院内联合放射科、病理科、呼吸科、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五大科室,围绕肺部肿瘤定期开展讨论交流及联合门诊等活动。此外,也邀请市县区医院呼吸科、放射科医生参与,并聘请上海著名胸外科专家作定期指导。在MDT的运作过程中,各学科分工协作,职责明确:(1)胸外科。主要任务是作为团队的核心科室,做好临床与影像、病理的三结合牵头工作。重点负责聚集病人、组织会诊、精准诊疗,作好随访。(2)放射科。指定人员重点做好病人的个性化扫描、标准化CT三维重建,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CT图像。(3)病理科。重点做好病理 —— 影像对照,要求精准诊断,及时报告,并做好病理标本库的资料保存工作。(4)呼吸科。协同做好病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工作。(5)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重点做好肺癌相关的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并做好肺癌患者血液标本库的建立和保存工作。
多学科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五个方面:(1)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地处空气质量全国排名前三的舟山沿海地区,但肺癌的检出率同样偏高,是否存在流行病学的因素一直是我们团队关注的焦点。(2)早期诊断研究。主要通过影像学对肺部结节行三维重建,并与病理作对照研究,探讨肺结节的影像学、病理学特征,结合临床随访资料作早期诊断研究。(3)微创手术研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接轨国内外,每月邀请上海大医院顶级胸外科专家进行交流、指导及手术,跟上先进诊疗技术。同时,在肺结节定位、手术后镇痛、快速康复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4)晚期肺癌综合治疗。对晚期肺癌病人通过多学科联合制定严格、规范的诊治流程,设计个体化诊治方案,尤其在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有独到之处。(5)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做microRNA与肺癌相关性的系列研究及结合临床做肺癌基因检测等研究。
为提高诊治水平,加强学科后劲,搭建学科发展的平台。(1)建立肺结节联合门诊。胸外科专家和放射科专家联合坐诊,为肺结节患者分析病情,制定诊治方案,提高诊治的准确率。(2)建立CT三维重建工作室。在放射诊断中心专门建立一个CT三维重建工作室,并固定人员对肺结节做个性化扫描、标准化重建、规范化操作,从而能够更清晰、透彻、直观地显示肺结节的真实面貌,利于临床做出更精准的诊断。(3)建立病理-影像工作室。重点做影像-病理对照研究,寻找影像特征的病理基础,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在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分析、肺结节表面与内部特征的影像-病理对照等方面已走在国内先列。(4)建立肺癌中心微信群,提供交流平台。为了加强与全国同行的交流,中心建立了由胸外科、呼吸内科、影像科及病理科医生参与的肺结节讨论专业微信群,作为群主单位以肺结节为主题,有计划地安排读片讨论及热点问题的探讨内容,得到群友们的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5)建立肺癌数据库及标本库。在各类资料的收集前期作了详尽的规划,保存收集影像数据库资料6000余份,留取收集血液标本库资料3000余份,保存病理标本库资料3000余份。完整的数据库建立,为今后病人的随访工作、开展科研工作、发表高质量论文,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学科得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每天晨会后开读片会。胸外科全体医生参加,读片主要对新病人进行讨论,制定初步的诊治方案;为次日的手术病人确定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2)每周一次医疗信息交流会。固定时间,由每位医护人员轮流讲述胸外科的新研究、新进展,让全科医护人员知晓新动态。(3)每半个月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主要由胸外科、放射科、呼吸科、病理科等医生一起分析讨论误诊、诊断不明、难以治愈的病例及原因,促进共同提高。(4)每月一次CT -病理对照研讨会。主要由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医生对典型的手术病例做CT -病理点对点的对照分析讨论,进一步探索肺结节影像和病理特征,从病理角度提高对影像特征的认识。(5)每两个月一次肺癌研究中心交流例会。肺癌中心团队成员聚在一起,分析汇报近两个月来五大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及下一步的思路,阶段性总结成果,查找问题,弥补不足。
开展公益活动,为百姓服务。(1)建立肺康俱乐部。建立病友之间、病友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平台,每季度开展一次活动,主要起到交流康复、保健心得,学习肺病科普知识,咨询指导随访,宣传学科发展等作用。(2)建立肺康微信群。通过微信群病人可以做简短的咨询和交流,方便术后病人及肺结节复查病人的随访,体现了医护人员就在你身边,为病友的健康保驾护航。(3)开展健康大讲座。走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等,每季度一次开展有关肺部疾病的科普讲座,增加市民朋友抗癌防癌的健康知识。(4)走进“健康大管家”。MDT团队走进市广播电台FM97栏目向百姓宣教关于肺结节、肺癌等方面的科普知识,讲述肺康俱乐部的故事,并且与听众朋友通过热线电话进行互动,更直接、更广泛地为百姓解忧排难。(5)开展下乡义诊活动。结合海岛流动医院的工作,每季度一次下乡义诊,服务更多的边缘小岛的百姓。
我院肺癌中心MDT团队成立十年以来成效明显,这种模式增进了相关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得到了信息互通、优势互补,避免了单一专科诊断治疗的局限性,明显提升了各相关学科的诊疗能力及学术水平。近五年来,MDT成效尤其明显:一是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二是肺癌手术量明显增加,由2012年的178例增加到2017年的590例;三是诊断准确率逐年提高,由2012年的83.4%提高到2017年的92.1%;四是胸外科的外流病人明显减少,而慕名前来我中心就诊的病人逐渐增多,有上海、北京、厦门、陕西、江苏等地;五是学术地位明显提升,作为地市级医院,每年都有本学科团队人员在全国心胸外科年会上作大会发言交流,每年在本省心胸外科年会上交流论文数量位列前三,近五年两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发言交流;六是医院及学科知名度明显提高,每年有5~6人次应邀到省内外医院作学术交流,并有省内外医院的学科团队来我院参观学习;七是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近十年共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28篇,(最高影响因子6.25),1级期刊27篇;近十年有省、市级科研项目共58项,获奖34项次;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MDT诊疗模式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我们对肺部结节的诊断、治疗方案的讨论已经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MDT模式,肺癌中心提出“让每个肺结节有一个答案”的口号,使每个患者都能够享受专家团队根据病情制定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节约了患者的诊疗时间和费用。有研究显示,MDT成员和患者配偶能够帮助肿瘤患者做出最佳选择[7-8],说明MDT诊疗模式的作用对患者的获益是革命性的。总之,MDT模式的运作,有利于对患者的精准治疗,有利于提高诊疗水平,有利于强化科研意识,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因此,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诊疗模式,值得在各地市级医院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