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璐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技术运维部
《<人民公敌>事件》是一出勾连经典的现代话剧。这部戏于2014年7月由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和德国著名导演Gerhard合作排演,在北京东宫剧场演出。我负责整部戏的现场扩音工作。
现场扩音包括拾音、调音和扩音三个部分,且与舞台调度紧密相关,需要充分考虑演区的分布与舞美的空间结构。为了确保现场扩音质量,首先根据导演的彩排调度,做出多个现场拾音的方案,其对北京东宫剧场的声学构成做了具体分析。因东宫剧场的设备限制,制约了现场扩音工作。《<人民公敌>事件》的现场扩音在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更新与调试设备,克服了剧场声学设计上的诸多不足,顺利完成了《<人民公敌>事件》在北京的演出任务。
前期拾音成功与否决定整场扩声的效果和质量,需要特别重视。在了解基本调度之后,设计了三种话筒布置方案。
第一种方案,3只吊麦,3只地麦,另外再加两只心形话筒。吊麦和地麦的位置重合拾音,可以全方位的保证声音的完整度。话筒布置方案一见图1。
图1 话筒布置方案一
其中3只吊麦和3只地麦的位置布置在白色幕布的后面,用于幕布后面有重头戏的一些台词拾音,另外两只心形话筒做成XY拾音制式作为主要拾声。XY拾音制式是将两只传声器彼此重叠设置,使两只传声器的膜片在垂直轴线上尽量靠近,彼此张开一定的角度,所采用的两只传声器必须严格做到品牌型号一致。主轴指向左边的传声器称为“X传声器”,所拾取的信号作为立体声的左声道;主轴指向右边的传声器称为“Y传声器”,所拾取的信号作为立体声的右声道。重放时,传声器拾取的信号分别送入左、右扬声器。XY拾音制式通常采用心型指向性的传声器,两传声器轴向夹角可选择范围为80°~130°,相应的有效拾音角为180°~130°。在实际应用中,传声器的轴向夹角通常选用90°和120°,各自的有效拾音角为170°和140°。其立体声的声像定位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具有相当宽的有效拾音角,可以使传声器在较近的距离拾取声源,而不会出现声像飘移,过于集中两边扬声器上的效果。由于左右声道间基本上不存在时间差,所以其单声道重放的兼容性非常好,对于话剧的应用较多,立体声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每个演员各用一只肉色无线麦克风拾音。考虑到演员有较多的肢体动作,需要把耳麦线贴在演员背部,无线发射机也要紧贴腰间。这样拾音效果最好,不会和衣服、白幕等物体产生摩擦,且不会有话筒之间干预的啸叫声。
第三种方案,在设备较为简单的情况下,使用8只吊麦和3只地麦排成四排,台口分别放3只地麦作为第一排,然后在第二排吊3只吊麦,第三排与第二排的吊麦插缝布放,第四排也采用3只吊麦放在幕布后面用于拾音。
图2 话筒布置方案三
在去北京首演之前,《<人民公敌>事件》剧组在南京大学恩玲剧场总排了两天,我对话筒布置做了测试,同时综合现场场地以及舞台表演,本部剧演员舞蹈动作多,服装更换频繁,方案二无法满足需求,方案一符合立体声录音要求,但点话筒布置较少,无法很好拾取舞台声音,且本次演出首要保障现场扩声,不需要进行立体声录音,综合考虑后选择方案三的话筒布置。
话筒安装和灯光安装同步,采用SHURE话筒,吊麦使用SHURE MX202B/S。SHURE MX202B/S话筒是一款超心形指向垂式话筒,有较宽的动态范围和频率响应,配有串联或板式安装前置放大器,通过紧凑且可调整的组件拾取高品质的声音,话筒小巧也十分适合悬挂于舞台上方,美观实用。超心型设计,可以拾取垂直下方的大部分声音,很适合在剧场场景的应用,符合设计要求。
吊麦的悬挂高度需要考虑演员与舞美在舞台空间中的位置。在不影响舞台画面与舞美道具摆放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发声体,但又要符合一个超心形最佳的收声范围。根据演员身高在1.63米~1.85米之间,将吊麦的高度设定在1.95米,截取中间值加20厘米,是最佳吊麦悬挂的高度位置。但在剧中第二场的开始,四位舞者要将白色幕布甩起,很容易碰到设定的吊麦,发出碰擦噪声,影响话筒拾音的效果。所以,根据白色天幕可能飘起的高度,重新调整了吊麦的高度,如图2所示,2排的吊麦高度调整到2.0米,3排的吊麦高度调整到2.5米,4排吊麦在白色天幕后,不会受到影响,保持位置不变。这样基本保证了不会出现杂音,也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吊麦的准确拾音。
地麦使用SHURE MX391/C,是迄今最为小巧的界面式话筒。选择这款心形拾音话筒,能拾取话筒前方较大范围的声音以及两侧的部分声音,且在高音量环境中,受反馈的影响较小。此外,心形话筒可以拾取前端较大范围的舞台声音信号,有效隔绝后端多余的环境杂音,且消除回音的效果优于全向话筒,尤其适用于喧闹的舞台。
《<人民公敌>事件》首演定在北京,从接到演戏任务到首场演出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演员排演时间很紧张,无论对于导演、演员,还是技术人员,都是比较大的压力。作为录音师,除了要负责音乐剪辑、编写和一些音效采集制作之外,还要负责北京剧场的现场扩声。接到任务后,多次和制片人沟通,以尽早得到剧场音响设备方面的信息。
?
图3 北京东宫剧场平面图
从北京东宫剧场平面图可以看出,剧场的声学构造并不够科学。据剧场人员介绍,剧场并非专门上演的话剧,平时还举办放映电影等活动。根据我国《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规定,按容纳观众数量划分剧场规模,小型剧场是300—800人,东宫剧场属于小型剧场。而根据舞台和观众席的位置关系来看,东宫剧场属于终端式舞台,这样的舞台一般适用于影院等场所。
从剧场的建筑声学设计看,大厅的体型设计原则是,充分利用声源的直达声;控制好早期反射声,使其具有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适当的扩散处理,使声场达到一定的扩散程度;防止出现声学缺陷,如回声、多重回声、声聚焦、声影以及在小房间中可能出现的低频染色现象等。东宫剧场终端式舞台,充分利用声源直达声相对困难,因为剧场的纵深大,无法通过直达声将声源送达观众,东宫剧场规模不大,是窄长形长方形的平面构造,对于较窄平面构造,侧墙的反射声能较均匀的分布于大部分观众席,但还是有少许缺陷,后方观众和角落里的观众会有一个空区,这种情况应该利用好台口附近的侧墙面,使得整个大厅观众席都有一次侧向反射声。
到达剧场后发现音箱布置不尽人意,主扩音箱和辅助音箱都在舞台两侧,造成声场不均匀;舞台周边悬挂的2只辅助音箱基本已没有传送声音的功能,这样的扩声效果肯定是不行的。剧场工作人员也表示之前剧场基本都是自然声演出,所以设备已经很久不用,唯有预留口和调音台符合之前给的剧场信息,声艺的32路调音台通路较多,可以满足较多路数的收声,容易操作,还可做简单的效果。
扩声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
(1)通过预留口安装8只吊麦和3只地麦,其中吊麦使用舞台固定的吊杆,安装后调整高度及麦克风拾音方向,并对麦克风进行逐一调试,使其达到扩声需要。在调试过程中,发现多路话路因线路或调音台问题不能使用,通过逐一排查,挑选正常通路使用,最终调整好11只麦克风的通路;
(2)由于模拟调音台无噪声门等处理单元,只能通过调音台EQ进行频率优化调整,对现场的噪声频率电平进行衰减。
(3)主扩声音箱用于两侧和远处观众扩声;与剧场工作人员一同调整了辅助音箱布线,修好了辅助音箱并调整了音箱的角度和方位,重点用于观众席中部的扩声回放。
(4)对剧场的扩声频响进行测试.对容易造成声反射以及产生啸叫的频点进行电平衰减,确保整场扩声的响度达到扩声要求。
经过系统调试,舞台话筒拾音和扩声达到了设计要求,当晚的首演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