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庆阳
19世纪初塑料面世以来,以轻质、防水、高强度、耐腐蚀、低成本等特性,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废塑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俗称“白色污染”,并且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调查,仅北京市每天消耗的塑料快餐盒就达200万个,全年大约8亿个。废塑料不仅影响市容和自然景观,还会造成潜在危害。如: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生长;废塑料袋抛弃在陆地和水体中,会被动物及鱼类当作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及鱼类死亡;废塑料袋挂在树梢、电线上,清除起来费时又费力,如果随意焚烧,会散发有毒气体……防治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由于许多国家防治白色污染起步早,采取完备的法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建立了高效的循环经济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防治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是世界上防治白色污染比较先进的国家。在德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政府自1972年制定《废弃物处理法》,强调废弃物的末端处理,1996年实施了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 《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
德国为世界上第一个重视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利用的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塑料回收利用体系,99%的塑料袋得以回收利用。德国1991年颁布了《包装-Ⅴ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通过以下手段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为保护商品与销售商品,包装的数量与重量应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在技术条件许可并与商品有关规定一致的情况下,包装必须再次使用;若无再次利用的条件,包装材料可循环再生加工后利用,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可确保塑料袋经过分拣进行再生,不会滞留于环境中。
德国虽不禁用塑料购物袋,但对塑料袋的消费采取控制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超市就开始停止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对塑料袋征收塑料废弃物处理费、废塑料袋回收税。将废塑料处理的成本转移到制造者和使用者身上。将征收的废塑料袋处理费用于鼓励企业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
德国的大多数商店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有偿使用塑料袋还是帆布或棉布购物袋。塑料袋根据大小收费,从0.05-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所有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税,使得塑料袋的消耗量大幅减少。塑料袋的人均使用量从每年68个下降到了45个。在德国街头,常见拎着布袋的行人。
日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循环经济立法,防治白色污染成效世界一流。日本塑料年产量超过1400万吨,废塑料排出量约为900万吨。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废塑料严重威胁日本的生存环境。
日本颁布了《促进循环社会建设基本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绿色采购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促进循环社会建设基本法》 中规定,对那些没有考虑其价值而被称为“ 垃圾”的物质定义为“可循环资源”,并促进其回收。《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是以废弃物为中心的法律,强制企业对各自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专门对制造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回收责任做明确规定。
日本回收废塑料在亚洲做得最好。2008年回收利用废塑料758万吨,占排放总量的76%。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研制的设备可以将含有非塑料成分达2%的混合热塑性废旧塑料制成各种再生制品,如排水管、货架等。
购物优惠防治白色污染。日本政府规定,商家在结账时应主动提示顾客,需要塑料购物袋必须付费,给自备购物袋的顾客提供积分优惠等。积10分可享受100日元的购物优惠,数额虽然不大,但却极大地鼓励了顾客。
大力推广生物塑料防治白色污染。生物塑料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的塑料,或者是以淀粉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塑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大到电视机的支架,小到小摆件等,生物塑料的身影随处可觅。
在日本,废塑料制品被视为一种资源,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工业技术,废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是当前日本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方法。
美国每年消费约1000亿个塑料袋,几乎每人每天消费1个。早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对固体废物管理、资源回收、资源保护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加利福尼亚等10个州先后出台了捐赠抵税制度。在一些大超市,顾客每自带一个购物袋,超市会给顾客5美分的优惠,5美分优惠顾客可以直接收取,也可以委托超市捐给慈善机构或环保机构。
旧金山市是美国第一个封杀塑料袋的城市。2007年3月27日,旧金山通过一项法案,规定超市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可降解塑料袋,严格禁止化工塑料袋。
防治白色污染重点是加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填埋率下降到37%。其中燃烧废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可以从混合的废旧塑料中回收清洁的柴油。
英国领跑塑料污染攻坚战,是欧洲最早禁用塑料袋的国家之一。2007年1月,伦敦市通过一项法案,禁止商店向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如果有消费者确实需要,须交纳15便士税费。此法案目的是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来源。
英国在1997年和1998年通过了《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包装废弃物)》 及 《包装基本要求》 两个法规,主要是加强塑料瓶、罐的回收。这两部法规不仅要求包装生产者及使用者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达到预定指标,还要求企业必须遵守三项主要规定:所需相关包装数据的年度注册登记、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的申报和专业认证。英国2002年出台了《垃圾填埋法规》,承诺逐步减少可生物降解及可回收垃圾的填埋,英国地方政府据此要求到2015年家庭垃圾回收须达到33%。
英国解决塑料污染的主要措施:伊丽莎白女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要求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瓶。在2018年淘汰不可生物降解的吸管。
英国塑料回收业的发展依赖税收调节。由于英国塑料回收相对填埋没有成本优势,每年市场价值约2700万英镑的塑料被填埋。目前英国地方政府每年收集处理塑料瓶的支出高达1亿英镑,随着垃圾填埋税的上涨,该支出也会相应上涨,人们期待填埋塑料成本的上升会促进塑料回收业的发展。为引导市场投资塑料回收业,英国政府实施了“废弃物及资源行动计划”,以培育稳定高效的回收产品市场,实现变废为宝。
防治白色污染除上述四个典型国家的常见对策之外,有些国家还各出奇招。
肯尼亚实行全球“最严格”的禁塑令。在肯尼亚严禁生产、使用化学塑料袋。违反者将被处以1-4年的监禁或1.9万-3.8万美元的罚款。2019年1月,印度尼西亚首都出台新法规,禁用一次性塑料袋,违者将面临高达2500万印尼盾的罚款。2019年2月3日,智利“禁塑法”规定,所有大型超市、商场不得再向购物者提供免费或收费塑料袋,每违法提供的塑料袋,一个将被罚款370美元。2019年5月1日,意大利卡普里岛出台规定,禁止游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违者将被处以500欧元的罚款。该项禁令涉及的塑料制品包括一次性塑料餐盘、杯子、吸管和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孟加拉国,违法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处最高10年监禁,发放塑料袋者则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
2019年7月23日,意大利罗马市政府倡导加大废弃塑料瓶的回收力度,罗马公交系统推出“废瓶换票”政策。据悉,民众将废弃塑料瓶投入车站专门的回收箱内,可获得相应积分,累计后可用于兑换车票。法国超市停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人们购物,可以购买可反复使用的环保塑料袋。塑料袋用坏了超市无偿以旧换新。
新加坡从2011年开始每逢星期三举办“自备购物袋日”活动。韩国政府在全国张贴了10万张宣传画,分发了20万份宣传册,大力宣传防治白色污染。
借鉴国外防治白色污染的经验,结合国情,笔者建议中国采取以下对策。
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做好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应该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理念,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2.要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总体布局、梯次推进。制定防治的时间表、路线图。制定中长期防治规划,使白色污染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3.依法防治白色污染。2008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正式实施,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建议中国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明确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针对塑料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的法律体系。
4.完善管理体系,参照国外防治经验,明确白色污染防治责任主体,理顺管理机制,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加大激励和处罚力度,为防治白色污染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5.发挥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促进废塑料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6.走回收利用与降解技术双轨道路。国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实践表明,走回收利用与降解技术双轨道路是防治白色污染的必然发展趋势。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研发力量,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发展可降解塑料。
7.加强宣传教育。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按照“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从娃娃抓起,加强宣传教育。
塑料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加强环保、防治环境污染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助力早日把中国建设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的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