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娜
痛经是指在排除女性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基础上,于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疼痛,痛感可放散至腰部,剧痛者甚至休克、晕厥[1]。《中医妇科学》将痛经分为寒凝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阳虚内寒型、气血虚弱型及肝肾亏损型六型,其中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2]。寒凝血瘀型痛经主要为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不通则痛;或正气虚弱,寒湿邪侵犯所致。温经汤源于《金匮要略》,成分以当归、川芎、干姜、炒白芍、半夏等为主,诸药配伍共奏散寒温经之功效[3]。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2018年我院门诊收治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73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原发性痛经。痛经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辨证为寒凝血瘀型[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5]。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导致下腹疼痛的器质性疾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对温经汤内药物成分存在用药禁忌;无法遵从医嘱规律治疗或接受随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d,连用5 d,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痛经时服药。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温经汤加减进行治疗。温经汤方剂组成:甘草8 g,吴茱萸、阿胶、麦冬、半夏各10 g,当归、芍药、牡丹皮、川芎、生姜各15 g,桂枝20 g,党参30 g。随证加减:肢冷畏寒者加细辛、巴戟天;腰痛者加桑寄生、川断、狗脊;夜眠不安者加合欢花、灸远志;经血块较多者加桃仁、蒲黄;乳房胀痛者加丝瓜烙、香附。服用方法:水煎汤内服,150 mL/次,3次/d,1剂/2 d;经前2 d至经后2 d服用[6]。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研究方法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进行量化积分,比较治疗前(T0)及治疗1个月经周期(T1)、2个月经周期(T2)、3个月经周期(T3)时积分变化情况[7-8]。采用超声检查患者治疗前(T0)和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T3)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9]。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2.2软件将数据录入数据库,证候评分和超声检查结果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证候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对照组证候评分与T1时间点获得改善,而之后改善不明显;观察组各时间点证候评分持续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超声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PSV、PI、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SV、P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寒凝血瘀型痛经是痛经最常见的亚型。对于痛经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未完全阐明。西医学理论认为,子宫内膜和外周血中前列腺素PGF2d水平升高是导致痛经的决定性因素。PGF2d异常增高时会引起子宫血流量减少,子宫肌肉组织缺血,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造成痛经表现[10]。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最早提出痛经的病名,指出其“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提出了瘀血是痛经的主要病机[11]。温经汤被誉为调经之祖方,广泛用于妇科临床治疗,包括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经断前后诸症。温经汤中吴茱萸温中散寒,又善解肝经之郁滞;桂枝温通血脉,散寒逐瘀;当归善止血虚血瘀之痛,且有散寒功效;川芎辛温,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活血养血,祛瘀止痛;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散寒温经,养血祛瘀之功。
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观察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我们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加味温经汤调理患者机体,并从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两方面评价疗效。结果显示,服用加味温经汤后,患者痛经症状改善情况持续好转,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优;而且从超声检查来说,中药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情况也获得更大改善,散寒温经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温经汤加味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并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证候评分比较(分)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超声结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