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在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9-02-25 02:00王兴存朱立强尤兆山张广峰杨海青石德光左文渊
眼科新进展 2019年2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泪点小点

王兴存 朱立强 尤兆山 张广峰 杨海青 石德光 左文渊

泪点息肉是临床上导致患者长期、慢性泪溢的常见原因之一,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泪溢,单纯泪点息肉引起者手术切除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切除泪点息肉的术式大致分为:单纯息肉切除术(一剪法、环钻法、针刺割法、电解法、Nd:YAG激光法等)、泪小点成形术(三剪法、咬切法等)[1-3]。上述方法虽能切除息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术后泪点环形弧度不理想、破坏了泪小点的解剖结构、无法有效预防息肉复发、基层医院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开展(不具备Nd:YAG激光设备等)。为探索并解决息肉复发和保留泪小点生理结构的问题,寻求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的术式,本研究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治疗泪点息肉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诊治的118例下泪点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有无基础疾病、身体状况等因素,采用不平衡最小指数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观察组62例62眼(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其中男30例30眼,女32例32眼;左29眼,右33眼;年龄29~71(46.40±13.17)岁;病程0.5~16.0(4.46±3.03)a,同时伴上泪点息肉11眼,息肉位置以泪点划分,鼻侧33眼,颞侧21眼,睑结膜侧7眼,睑皮肤侧1眼。对照组56例56眼(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其中男27例27眼,女29例29眼;左26眼,右30眼;年龄31~72(48.27±9.56)岁;病程1.0~17.5(5.35±2.55)a,同时伴上泪点息肉9眼,息肉位置:鼻侧30眼,颞侧19眼,睑结膜侧6眼,睑皮肤侧1眼。两组患者分组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比较:χ2=0.000,P=0.985;眼别比较:χ2=0.001,P=0.970;息肉位置比较:χ2=0.015,P=1.000;年龄比较:t=0.873,P=0.384;病程比较:t=1.723,P=0.087)。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

1.1.2纳入标准(1)主诉长期流眼泪的患者,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符合泪小点息肉的诊断标准[4],息肉覆盖泪点面积>1/2,荧光素清除试验(flourescein clearance test,FCT)[5]提示泪液清除延迟;(2)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性分泌物溢出,排除泪小管、泪总管、泪囊、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排除眼睑内外翻、球结膜松弛、倒睫、泪点瘢痕畸形、角结膜炎症、睑缘慢性炎症、泪腺疾病等;(3)无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4)无精神疾病;(5)无麻醉过敏史;(6)依从性好,能按时随访。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1周用40 g·L-1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80 mg+生理盐水20 mL混合液冲洗泪道[6],术前3 d用5 g·L-1左氧氟沙星眼液(可乐必妥)滴术眼,4次·d-1,术前30 min用生理盐水妥布霉素混合液冲洗结膜囊,配制4 g·L-1丝裂霉素C备用。

1.2.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术眼结膜囊内滴5 g·L-1盐酸丙美卡因眼液(爱尔凯因)1滴,5 g·L-1碘伏溶液常规消毒、铺巾。20 g·L-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泪点周围皮肤及结膜;扩张泪小点至2~3 mm,用小梁咬切器顺泪点弧度分次咬切息肉。将浸有4 g·L-1丝裂霉素C的小棉片U型包裹泪点创面(汉堡状),3 min后用20 m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眼涂典必舒眼膏后包扎,术毕。

1.2.3术后处理(1)标本送病理检查;(2)术后滴可乐必妥眼液7 d,每天4次,每次1滴;滴0.2 g·L-1氟米龙眼液3 d,每天4次,每次1滴;(3)术后3 d内每天用生理盐水妥布霉素混合液冲洗泪道,拭去创面的假膜,清除血凝块;(4)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诊1次,后改为每月复诊1次,术后半年改为每半年复诊1次,持续随访观察2 a。

1.2.4疗效判断标准疗效判断标准参考文献[7]。治愈:泪溢症状消失,泪小点开口通畅、位置正常、形状呈圆形或类圆形,FCT示泪液清除率(tear clearance rate,TCR)正常,泪道冲洗通畅,无返流;好转:泪溢症状减轻,泪小点开口通畅,无返流;无效:泪溢症状未消失,泪小点狭窄或膜闭。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性别、眼别、息肉发生部位构成比等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年龄、病程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息肉复发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病理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118例送检标本肉眼观察呈灰红色表面光滑结节状,质地柔软,表面可见血管。镜下可见表面为小立方上皮,小部分区域为扁平上皮,皮下见增生的毛细血管,边缘有纤维组织,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图1、图2)。病理诊断:泪点息肉。

2.2并发症观察组术后角膜荧光素点染4眼(6.45%),对照组3眼(5.3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经对症治疗48 h后角膜完全修复。观察组术后泪小点水肿17眼(27.42%),对照组术后泪小点水肿15眼(26.7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38),术后1周水肿全部消退。两组均未发生泪点撕裂、泪小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图1 光镜下观察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水平箭头)、炎症细胞(向下箭头)、纤维母细胞(向上箭头)(HE染色,×10)

图2 光镜下观察可见炎症细胞(向上箭头)、增生的毛细血管(水平箭头)(HE染色,×40)

2.3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周用荧光素钠试纸染色,118眼泪小点周围均未见着色。随访2 a,观察组治愈51眼(82.26%),好转9眼(14.52%),无效2眼(3.23%);有效60眼(96.77%),息肉复发3眼(复发率4.84%)。对照组治愈44眼(78.57%),好转5眼(8.93%),无效7眼(12.50%);有效49眼(87.50%),息肉复发11眼(复发率19.64%)。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两种术式泪点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7,P=0.013)。

3 讨论

泪点息肉为后天获得性眼病[8-9],多年来随着对泪点息肉病理研究的深入,其名称也经历了泪点赘片、泪点胬肉、泪点增殖膜的演变过程[10]。息肉多由炎症刺激、创伤或烧伤、局部或全身药物毒性、年龄增长等因素诱发而成[11],其中慢性睑缘炎与泪点息肉的关系最密切。Kashkouli等[12]认为,慢性睑缘炎会造成泪点组织结构改变,泪点内面的复层鳞状上皮在炎症刺激下过度分裂增殖,胶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表面鳞状上皮角化,最终形成息肉引起泪点机械性狭窄、阻塞。王建强等[4]通过临床观察,将泪点息肉分为三形、三级、两期,即舌形(49.3%)、圆盖形(36.0%)、膜样(14.7%),Ⅰ级(息肉侵犯泪点结缔组织透明环,使其变窄甚至消失)、Ⅱ级(息肉组织遮盖泪小点面积<1/2)、Ⅲ级(息肉组织遮盖泪小点面积>1/2),活动期(息肉充血、肥厚)、静止期(息肉菲薄、无充血)。另外,在本研究中发现泪小点息肉的好发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鼻侧(53.39%)、颞侧(33.90%)、睑结膜侧(11.02%)、睑皮肤侧(1.69%),好发年龄为37~69岁,女性略高于男性。

泪点息肉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9.76%)[8],尤其在风沙比较大的北方或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是导致患者慢性长期泪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临床接诊溢泪患者时该因素却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可能为:(1)对泪点息肉的认知度不够,习惯性地将泪道阻塞作为泪溢的主要器质性病变,冲洗泪道通畅即诊断为功能性泪溢或慢性结膜炎等;(2)由泪点息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泪点息肉质地柔软,冲洗泪道时遮蔽于泪小点开口的息肉易被冲洗针头推挤移位,针头可顺利进入泪小管,冲洗液无阻力进入泪道,从而造成泪道通畅的假象。

20世纪50年代至今,泪点息肉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单纯切除的剪切法、环钻法、电解法、激光法、针刺割法和泪小点成形的三剪法、咬切法等[13-16]。以往术式欠缺对预防息肉复发的思考,尚宁等[17]报道泪点息肉复发率可高达25.4%。丝裂霉素C是从头状链霉菌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具有烷化作用,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DNA的机构和功能,抑制增殖细胞的DNA复制,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从而能够防止胶原纤维血管组织的形成[18]。丝裂霉素C首次用于眼科是1967年,当时仅用于翼状胬肉术中并获得满意疗效,此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抗青光眼的滤过手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但目前尚无用于治疗泪点息肉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通过对2009年 1月至 2012年6月接诊的118例(118眼)下泪点息肉患者观察丝裂霉素C在防止泪点息肉复发方面的效果,随访观察2 a,观察组息肉复发3眼(复发率4.84%),远低于尚宁等[17]的统计结果,对照组息肉复发11眼(复发率19.64%),两种术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本研究有几点体会:(1)扩张泪小点需充分,扩张至2~3 mm为宜(小梁咬切器口径为0.9 mm),操作力度均匀适中,避免过度用力破坏泪点周围环绕的富含弹力纤维的结缔组织,降低泪点的虹吸功能。若息肉造成泪点膜闭,建议用针头从中间刺破,然后再扩张;(2)将传统泪小点成形(咬切法)术式和息肉单纯切除术式相结合并略作改进,仅咬切息肉组织,既保留了泪小点生理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又解决了传统单纯切除术后泪点环形弧度不够理想的问题。咬切过程中需注意顺泪点弧度分次咬切;(3)丝裂霉素C毒性较大,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把握浓度和时间,有学者建议用0.2~0.5 g·L-1浓度[19],认为疗效与剂量关系密切,过大剂量与过长时间均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另有学者[20]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发现,0.4 g·L-1丝裂霉素C是作用效果最佳的最低浓度,而3 min是最佳的作用时间。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后者方案,未出现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4)在创面局部贴敷丝裂霉素C棉片时,我们将以往的表面贴敷改为U型包裹创面(汉堡状),保证创面接触完全,尽可能减少操作失误导致的息肉复发;(5)关于泪液导流过程中上下泪小管作用主次的问题至今仍存在争议[21-22],认为上下泪小管的功能基本相等。Nagashima等[22]通过研究睫毛嵌顿泪点的病例,发现嵌顿在下泪点的睫毛更易于从泪道系统排除,故认为下泪小管在泪液导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此,上泪点息肉是否需手术切除值得临床思考。本组病例中共20眼伴上泪点息肉(观察组11眼、对照组9眼),术中均未切除上泪点息肉,术后观察仅切除下泪点息肉仍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佐证了Nagashima等[22]的观点,启示我们上泪点息肉可暂不作特殊处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梁咬切器辅助的泪点息肉切除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丝裂霉素C能有效降低泪小点息肉复发,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基层临床推广。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结论可能存在偏驳之处,有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及研究。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泪点小点
泪点环形切开重建术治疗复杂泪点狭窄的临床效果
丝裂霉素治疗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
个体化泪点成形术治疗获得性泪点狭窄
改良泪点成形术治疗下泪点狭窄的临床研究
永远的小点
变成小点
高低泪点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丝裂霉素C与5氟尿嘧啶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预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