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
(文山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云南 文山 663000)
文山市位于文山州西部,东北部与砚山县接壤,南部与马关县毗邻,东南部与西畴县相接,西部与红河州蒙自市连接,并与屏边县一河相隔,是文山州委、州政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山市的客流、物流量不断增大,畜禽及其产品交易频繁,逐渐形成了全州畜禽及畜禽产品的主要集散地。2018年末,全市生猪存栏15.77万头,增长10.7%;生猪出栏18.94万头,比上年增长11%;大牲畜出栏4.84万头,增长1.3%;家禽出栏160.43万羽,增长7.8%。肉类总产量24320t,比上年增长8.3%。畜牧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看到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消除畜禽疫病隐患,有效控制畜禽疫病发生,保障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需要每位畜牧兽医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参与解决。
文山市畜禽养殖多为散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大部分散养户的畜禽疫病防控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自己家的牲畜不愿意接受防疫接种,认为牲口好好的没必要接种疫苗。二是大部分群众缺乏“防重于治”的观念,在牲畜发生疫病时,都是根据牲畜的价值来决定是否持续治疗,一旦治疗费用超过牲畜本身的价值,就觉得失去治疗的意义。三是到市场购买猪、牛时,无视动物是否免疫合格,主要看售价。四是群众在市场购买鲜肉时,大多贪图价格便宜,根本不看是否有检验章、证等,甚至有的人还对检验鲜肉所盖的合格验章感到讨厌。五是农户对于病死畜禽的处理不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常有将不明死因的病死畜禽贩卖给不法商贩加工后流入市场或者直接丢弃到河沟、水塘等地污染环境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老百姓对牲畜疫病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形成一种主动接受动物免疫的意识;加之现有条件下也还不能完全做到强制免疫,注射疫苗后产生的应激反应会导致部分牲畜死亡,而死亡补偿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拒绝免疫、乱丢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作出的处理力度不够或难以执行;乡镇防疫人员不仅要抓好范围内的畜禽防疫工作,而且要参加乡镇的其他中心工作,对于防疫工作就会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导致部分村寨的防疫密度达不到要求。
一是全市14个乡(镇)中建有规范的活畜交易市场的仅有5个,仅占35.71%。没有规范活畜市场的乡(镇),管理比较混乱,环境卫生较差,增加了疫苗补免工作难度,且存在较大的疫病暴发风险。二是建有规范屠宰场的乡(镇)只有2个,占14个乡(镇)的14.28%;正常运营的乡(镇)屠宰场1个。没有建立屠宰场的乡镇都是由屠户自行屠宰和销售,导致畜牧兽医部门无法正常履行活畜屠宰检验检疫职能,乡镇兽医部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只能通过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外观来作出判定。如果需要对可疑动物及产品作进一步的检测,因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只能送到上级具有检测设备的部门进行检测。三是市级部门中仅文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配置有较齐全的实验室检测设备,能开展猪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猪蓝耳病、布鲁氏菌病等15种动物疫病血清学抗体检测工作;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7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只配置了部分简单的仪器,这些设备达不到开展疫病检测工作的条件,从而影响到开展动物检疫工作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养规模的扩大和调运频繁,畜禽新病种、新疫病发生加快,不断呈现出群发性流行病、混合型感染、亚临床型疫病、病原抗药性增强、疫病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新病种增多等特点,从而加大了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如猪蓝耳病、非洲猪瘟等。
一是因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的“三权”归所在乡(镇、街道)管理,常出现在春、秋动物防疫期间畜牧兽医人员被抽调参与中心工作现象。人员不足问题直接导致辖区内强制免疫注射工作基本上是由村防疫员开展的局面,且因疏于对村兽医防疫监管和指导,防疫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二是在动物防疫职责分工中,虽实行“政府部门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但是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村干部配合防疫工作力度不够,不充分进行宣传动员,导致因农户外出而错过集中免疫时间,出现漏免。三是村兽医员因待遇低,工作责任心不强,防疫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重点仅放在家畜口蹄疫、猪瘟、蓝耳病免疫上,没有认真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强制免疫。四是全市村级防疫员139名,年龄最大的有77岁,50岁以上占50.36%;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的有23人,占16.55%;取得技术员、助理技师资格的有82人,占58.99%。大部分村级防疫员因在畜牧兽医工作岗位上工作时间较长,离开工作岗位后没有相应的补贴,导致村级防疫员尽管年纪大也不愿意离开村级防疫员岗位。由于全市村级防疫员老龄化和文化层次较低,新疫病知识更新较慢,技术水平提升也较慢。
畜禽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保证畜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本职工作,充分认识到畜禽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真正放心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动物防疫不仅需要工作人员积极组织落实,还需要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在市场管理不规范的乡镇,人们淡薄的防疫意识充分暴露出来,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为动物防疫工作营造良好的保障环境。各部门应组织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传单等形式或走进市场与人们面对面的形式提高人们的动物防疫意识。还可以通过宣传片、案例等讲解的形式,加深人们对动物疫病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对畜禽养殖户、屠宰加工户、贩运人员进行重点讲解和培训。对于无视动物防疫重要性的人员,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实行强制免疫制度,以保障交易市场的安全。
一是实行双轨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市政府与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与村委分别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把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防疫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工作年终考核内容,并作为乡镇政府领导干部考核依据。按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主要责任人,防疫员为具体负责人,建立动物防疫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乡(镇)畜牧兽医站与村防疫员签订动物防疫目标任务书,明确职责,村防疫员与养殖大户签订防疫承包责任书,确定防疫范围、防疫质量、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扎实抓好人畜共患病防疫工作。二是建立或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每年至少搞1次演练,提高处置人畜共患病等突发疫情时的能力,为快速反应奠定基础。
积极与上级部门请示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分别为市级、乡(镇)兽医实验室充实必要的化验仪器及相应的技术人员,加大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没有建设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的乡(镇)规划建设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场。同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防控新技术,为市动物疫控中心配置PCR设备,使之能开展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病毒核酸检测。市卫生监督所、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须增加酶标仪、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设备,将ELISA等技术运用到检疫工作中,逐步提高检疫能力。
动物疫情的准确监测和及时报告,是快速处置突发疫情的前提和基础。要全面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对种畜禽场、规模场和疑似患有重点疫病的动物,以及曾发生过重点动物疫病的地区、交通沿线等关键部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进行重点监测,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快处理”。一旦发生疫情,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诊断,依法划定疫点、疫区,按照规定和程序处理并报告疫情,严禁一切染疫动物及污染物移出封锁区。对一些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一类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实行强制扑杀,坚决依法扑杀染疫及同群畜禽,并作焚烧、深埋处理。
根据各乡(镇)防疫面、防疫数量,针对基层防疫力量薄弱、人均防疫数量大的实际,应增加基层财政供养编制;针对村防疫员报酬低、文化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偏低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应从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健全防疫员的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养老保障等制度,不断加强兽医队伍素质建设并提高其社会地位。积极动员老同志离开现任岗位,鼓励和支持吸收有才干的年青人加入到畜牧兽医队伍中来,确保基层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建立一支更加强有力的畜禽疫病防制队伍。同时,要加强现有防疫员队伍的管理,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定期对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指导和考核,特别是要加强新疫病的学习及器械的使用和自身防护方法的培训工作,使防疫水平时刻保持在疫病前沿;对那些技能水平差、综合素质低的人员,若培训后还不能胜任岗位的,应解除劳动合同,避免由于个人原因造成工作上的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