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灸疗法在胃肠病症中的应用

2019-02-25 19:37:25苏仁婧魏清琳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施灸艾灸胃肠

苏仁婧,魏清琳

(1.甘肃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铺灸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的一种,施灸部位多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以及腹部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之穴,铺灸具有艾灸量大、施术面积广、时间长、火力足等特点[1],具有温阳健脾、和胃止痛、行气活血、涩肠止泻、通便止痛等功效,且对慢性虚损性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效果,故而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铺灸疗法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1 施术方法

施灸部位以督脉、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之穴为主。首先蘸取鲜姜汁擦拭施灸部位,然后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铺灸药粉铺置于施灸部位,再将事先准备好的姜泥放置于铺灸药粉之上,姜泥的厚度要适中,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约为0.5~2 cm,选择精致艾绒,搓捻成三棱柱状放置于姜泥之上,注意艾炷的宽度不可超过姜泥的宽度,最后分别点燃艾炷的头、身、尾3处使其均匀燃烧,直至燃毕后更换新艾炷,一般以3炷为宜。

2 铺灸疗法在胃肠病症中的临床应用

2.1 铺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具有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2-4]。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通过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等方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5]。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腹胀”“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弱、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以调畅气机为原则[6]。中医治疗以中药内服、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方法为主。郭克勤[7]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铺灸组)和对照组(常规辨证取穴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铺灸法(药物为党参、黄芪、山药、炙甘草、补骨脂、白术、砂仁、干姜各、炙附片、人工麝香、冰片)在足阳明经穴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处的腧穴连线)、中脘经穴区(以中脘、下脘、神阙、气海连成的任脉线为中心)、背俞穴区L11~T2(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等处腧穴的连线)铺灸,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袁菱梅等[8]将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铺灸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25例,治疗时每次从胸剑联合至肚脐、两侧边际达锁骨中线铺约3 cm厚的姜泥饼,其上铺洒适量清艾绒,燃毕更换新艾绒,连续3次,约60 min,3天1次,连续治疗3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P<0.05)。以上临床研究表明,铺灸疗法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针刺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现代研究表明[9],艾灸可刺激胃黏膜内源性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愈合,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2 铺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非器质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部不适、腹痛以及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IBS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本病虽不属于致命性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11]。治疗上主要使用解痉剂、止泻剂、促动力剂、通便剂、抗抑郁剂、胃肠微生态制剂等药物治疗[12]。本病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肝郁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原则[13]。中医治疗本病以中药内服、针灸、穴位埋线、按摩等方法为主。张蕊等[14]用铺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将6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和单纯针刺组,铺灸组32例采用铺灸法(药物为陈皮、广木香、白芍、炒白术、防风、黄连)在腹部腧穴(从中脘到关元向左右各延伸4~5 cm)和背部腧穴(以肝俞到大肠俞为中心向左右各延伸4~5 cm)进行施灸,每次3壮,灸毕后留灸,待热感消失后除去胶布及铺灸材料。单纯针刺组使用平补平泻手法,选取天枢、气海、脾俞、胃俞、大肠俞、上巨虚、中脘、关元、肝俞,每次治疗30 min。以上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铺灸组和单纯针刺组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但铺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针刺组。可见铺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操作安全便捷。现代研究表明[15-16],艾灸可从多环节、多靶点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各项症状,尤其是内脏高敏感性腹痛方面优势显著,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温热刺激和光辐射发挥主要治疗作用。

2.3 铺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17-18]。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病程长,易复发,迁延难愈,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困扰[19]。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湿热蕴结,日久肠络失和,血败肉腐而发病,故治疗应以健脾活血为主[17]。徐彦龙等[20]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28例)和西药组(32例),铺灸组在胃肠穴区(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等)、关元穴区(任脉神阙、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和足少阴肾经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等穴)及夹脊下穴区(从第11胸椎棘突开始到第3腰椎棘突结束的督脉循行线为中心,左右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包括脊中、悬枢、命门、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等穴)进行隔药铺灸治疗,每日施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得出铺灸组的总有效率为89.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5.0%,可见铺灸疗法相较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本病疗效更加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1],Toll样受体-4(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炎症损伤作用,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和TNF-α表达介导的级联反应而发挥作用。

2.4 铺灸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以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之一[22]。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通过使用泻药、促动力药促进胃肠道蠕动使粪便排出,或是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肠道功能而缓解便秘,甚则通过手术方法治疗[23]。本病属中医“便秘”范畴,基本病机为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受损,致使肠道气机不畅,使糟粕停滞于内不得而出,亦或气血津液亏虚,肠道失于濡润,使大便干涩难出[24-25]。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法。孙鹏云[26]将92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 例),治疗组采用铺灸治疗,施术部位为长从脊中穴至腰阳关,宽为膀胱经第一侧线向外延伸2 cm,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腧穴为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每周治疗2次,每次 3 壮,连灸8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乳果糖,每日1次,共治疗4周,结果铺灸疗法在改善排便困难、排便频率、排便性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优于乳果糖方法。实验研究表明[27],相较于其他疗法,艾灸对c-kit mRNA的表达有明显优势,c-kit是胃肠道慢波起搏细胞ICC特异性表达酪氨酸激酶受体,ICC异常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进而导致结肠动力减退,艾灸可以促进ICC的生长、发育,从而调节胃肠动力,改善功能性便秘的症状。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应用铺灸疗法治疗的胃肠病症主要有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病症。这些胃肠病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兼气滞、湿热等。选取督脉可以激发人体阳气,膀胱经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任脉可以调和气血,足阳明胃经可以补益脾胃。铺灸属重灸疗法,是集艾火、生姜、药泥作用于一体,三者协同增效,共奏温阳健脾、和胃止痛、行气活血、涩肠止泻、通便止痛之功。铺灸疗法治疗胃肠病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施灸艾灸胃肠
居家艾灸提升免疫力
家庭医药(2023年2期)2023-05-30 16:44:22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11-02 07:19:52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中暑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基层中医药(2018年7期)2018-12-06 09:25:38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2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