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赵淑妙,孔文霞
(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孔文霞主任医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中华中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3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诊治。在长期临床临证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腹泻型的病理因素乃“湿热”为患,湿热蕴结肠腑,气机壅滞,郁而化热,损伤血络,故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由于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热为患,而蕴结在肠道的湿热之邪,可以根据其邪所在的部位,给邪气以出路,因势利导将其祛除。分消走泻法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邪分道而消,泻出体外[1],其方法同样可用于对UC的治疗。
UC在中医学中应当归属于“久痢”“肠澼”范畴,本病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外感湿邪等病理因素相关。其病机多为湿热蕴肠,络瘀气滞,虚实夹杂,虚多为脾虚失健。而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观察到,有部分患者的病机趋势乃湿热停滞肠腑,病机演变乃以邪实为主,常规的健脾祛湿之药易造成气滞湿壅的现象发生,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显著。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部,由连接的山脉环绕而成,其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形成典型的盆地地形[2]。同时,在四川盆地境内江河纵横,水文资源丰富,长江横贯东西,湿气弥漫不散;加之,因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四川春、夏两季日期延长,高温时间增加,全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形成了川地典型的“湿气重、雾气多、湿热互结弥漫”的气候特点[3-4]。因此,四川盆地内湿与热互结,不易祛除。正如《湿热病篇》中记载:“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四川地区的UC的病机趋于湿热相合、气机阻滞的表现特点。
因四川地域湿热的气候,形成了川地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川内民众常年喜食辛香、肥甘厚味之品,辛烈醇厚的白酒更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医认为麻辣之品性味多辛温,适量食用有宣散湿浊之功,但过食、嗜食则可助湿蕴热。同时,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不及,堆积体内,久则生痰生湿;适量饮酒可以促进人体血脉流行,但过度饮酒则易困阻脾胃,从而影响脾胃功能,生痰生湿。其次,在夏季气候闷热之时,居民贪凉喜冷,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日久而出现湿邪停聚之症。由此可见,不良的生活方式,多损伤脾胃,造成脾的升清运化功能出现障碍,水湿不化,日久而出现脾胃湿阻热化证。《湿热病篇》中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脾主为胃行津液者也,脾伤而不健运,则湿饮停聚,故曰脾虚生内湿也。”脾胃内伤是湿热之邪形成的前提,故对于UC的治疗应以祛脾胃湿热为基础,促脾升胃降,而消肠道湿热,调气和血。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能顺应自然界之变化,并具有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的能力。四川盆地独特的湿热气候,加之独特的饮食文化,使长期生活在该地域的居民形成与之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体质,即湿热体质[5]。同气相求,故四川地区居民多感受湿热之邪,疾病属性亦多以湿热为主。
《湿热病篇》中曰:“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说明湿热为病,在人体常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湿热之邪困阻脾胃,则脾胃功能失司,运化失职,升清降浊之功失常,致使“清气在下,浊气在上”,则出现泄泻、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而UC的病机特点乃湿热之邪与水谷相杂,下迫大肠,则出现便溏不爽,肛门重坠,便下脓血等。同时,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易郁闭生热;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UC湿热证候的特点归纳为湿热互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缠绵难愈,久则伤及血络,气滞血瘀,阳气渐乏,病机趋于复杂。
对于UC湿热证的治疗,若一味用大剂苦寒清热之药,往往容易克伐阳气,损伤人体之阳,造成冰伏湿热,使湿热之邪更难祛除;若单用苦辛温燥之品以化湿,又有助热伤津之弊,治疗时较为棘手。如吴鞠通所说:“徒清热而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而孔文霞教授临证时遵循古代医家叶天士“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说,采用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使祛湿而不化热伤阴,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方药多用辛宣芳化、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三类药物,既能驱邪外出,又能分消湿热。同时配伍理气和血之品,若有阳气渐乏之象,可少佐温阳之品,一则温通人体阳气,二则补人体已损之阳,起到拨云见日之功,使人体阳气布达,湿邪速化,湿祛则热孤,清热亦速。
余某,男,51岁,四川绵阳人,初诊时间2018年12月18日。主诉:反复腹痛、腹泻2年,加重伴便血5天。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饮食不慎,后反复出现腹痛,腹泻,一天解便约3~5次,泄后不爽,5天前与家属吵架后症状加重,暴泄如注,粪便臭秽味明显,便血,血色暗红,与粪便夹杂,大便带黏液,神色疲惫,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小便黄。平素喜食辛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辅助检查: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医诊断为久痢(湿热证),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治法:分消走泻,清热利湿,理气和血,处方:葛根25 g,黄芩10 g,黄连10 g,茯苓25 g,猪苓15 g,泽泻15 g,炒白术20 g,杏仁10 g,白蔻仁10 g,薏苡仁25 g,枳壳25 g,北柴胡25 g,枳实25 g,儿茶15 g,炙甘草6 g,白附片5 g共5剂,2剂服用3天,每剂水煎1 000 mL,每次服用200 mL,早中晚空腹温服。
2018年12月25日,患者复诊,自诉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成形,色黄,1~2次/天,无黏液及脓血及肛门重坠感。舌质红,苔薄微黄稍腻,脉稍滑。前方减黄芩、黄连量为5 g。共5剂,煎服法同前,以巩固疗效。半月后随访,患者药后痊愈。
按:患者因“反复腹痛、腹泻2年,加重伴便血5天”为主诉就诊,症见黄色水样便,3~5次/天,粪便臭秽味明显,伴黏液及血便。神色疲惫,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小便黄。辨证为久痢(湿热证)。患者久居湿热之地,外感湿热之邪,加之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加之情志不遂,气滞不疏,内外合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困阻中焦,下注大肠,病久湿热损伤血络,故成久痢。热邪为患,故便色黄、臭秽明显,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湿邪为患,则大便成水样,苔腻。湿热之邪伤及脾胃,久伤阳气,则神色疲惫,肢体倦怠,食欲不振。治疗时采用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使祛湿而不化热伤阴,清热而不伤阳碍湿,配合理气和血之品,选用葛根芩连汤合五苓散以清热利湿止泻。加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起到宣上、畅中、渗下之功,以达到分消走泻之效,配合四逆散开郁理气,儿茶止血。同时,加用小剂量白附片,温补阳气,使阳气布达,湿邪速化。方证相对,起效迅速。复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故减轻苦寒之黄芩、黄连用量,余同前方,调养巩固。
四川地域独特的气候特点和饮食习惯,造就了四川居民湿热的体质因素,致使该地区久痢病中湿热证常见。然湿热致病具有难解难分、缠绵难愈的特点,治疗格外棘手。因此,临证时要充分重视地域特点,发挥中医因地制宜的特色,对于分消走泻之法治疗UC的湿热证候确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