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川
云南省景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景谷 666400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云南省景谷县畜牧业产值虽然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但它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深入发展,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畜产品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畜牧业发展呈现出新业态,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生了根本转变,出现“种养结合、旅游休闲观光、公司+基地+互联网”等新的发展模式。新模式呈多样化的出现,可更好地利用市场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延伸,有效提升产业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对保证畜产品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脱贫攻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景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 E100°02'~101°07',N 22°49'~23°52'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东面与宁洱县接壤,南面和普洱市相连,西面与澜沧县和临沧市隔江相望,北面与镇沅县毗邻。全县总面积7 777 km2。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 920 m,最低海拔600 m,年平均气温20.3℃,最热月平均气温24.9℃,最冷月平均气温13.1℃,年降雨量 1 295.8 mm。民族以傣族、彝族为主,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素有“林海名珠、芒果之乡”的美称,森林覆盖率达78.33%。县内有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纸浆厂,年生产纸浆25万 t,生产生活用纸3万 t,财政收入75%来自于林业,农民收入主靠种养殖业和劳务收入。
2017年末,全县有10个乡(镇),140个村(居)民委员会,1 9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户7.12万户,农业人口26.53万,占总人口的84.6%,全县耕地面积3.556万 hm2,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2017年粮食总产量18.5万 t,人均有粮594 kg。
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39.24万头,出栏29.12万头,出栏率74%;肉牛存栏11.72万头,出栏3.51万头,出栏率30%;山羊存栏7.23只,出栏3.30万只,出栏率45.6%。全县肉类总产33 460 t,其中:猪肉24 169 t,牛肉 4 037 t,羊肉 756 t,禽肉 4 498 t。全县农业总产值49.56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产值达6.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农民人均纯收入10 042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加大投入,先后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建设、肉牛冻精改良点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肉牛冻精和猪精液品质检测站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农业产业化山地牧业发展、南方现代草场畜牧业发展、中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中央草原补奖绩效评价奖励转变草业畜牧业生产方式等项目,大力推动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无疫化的发展,为推动全县畜牧业提质增效、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努力。
养殖方式由过去粗放、散养的传统养殖方式,逐步向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式转变。2017年末,全县有种猪场3个,规模养猪场22个,万头猪场1个,建立生猪养殖小区14个;肉牛规模养殖户33户(其中:创建省级肉牛示范养殖场1户,景谷正宏肉牛养殖场);肉羊规模养殖户10户(其中:创建国家级肉羊示范养殖场1户,云南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高原特色林下黑山羊养殖场);蛋鸡规模养殖场2个,肉鸡规模养殖场4个;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26%,肉牛养殖规模化率达9%。
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稳定生猪生产,逐步转变为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及特色养殖。猪肉在肉类总量中的比重下降,2017年猪肉占肉类总量的72%,比2012年下降5个百分点,由耗粮型生猪养殖方式逐步向节粮型草食畜或特色养殖转变,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
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大户不断涌现,为适应市场需求,生产经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畜牧业产业链得到加强。2017年龙头养殖企业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265户(其中生猪养殖合作社106户、肉牛养殖合作社89户、肉羊养殖合作社32户、家禽养殖合作社38户)。在龙头养殖企业中普洱金孔雀绿色牧业有限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肉牛分割”的路子;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构建起了“生态有利、林农有利、企业有利”和破解“三农”难题的“云景模式”,实现了林农增收、财政增长和企业增效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公司+基地+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种养有机结合,生产“高效、优质、生态、健康、特色”肉山羊及其肉羊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景谷议点养殖合作社为典型,采取“合作社+农户”分放饲养、互利互赢的模式,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减轻养殖压力。这些生产经营模式的出现,积极推动了产业新业态的融合,促进产业链合作共赢,有效提升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
通过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全县禁牧区的草原植被覆盖度达9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率达50%,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初步实现草原平衡,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总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为畜牧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制定了“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肉牛百亿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基本草原权属划定和草原家庭承包工作实施方案”“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景谷县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景谷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和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偏小、实力弱、效益差,对畜牧业的带动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特别是还没有强大的优质龙头加工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化优势。畜禽产品以原始产品出售,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产业链短,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品牌产品,家庭养殖、粗放经营仍是景谷县畜牧发展的主流。
景谷县各级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人员不足,特别是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严重不足,且部分专业人员技术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广大养殖户文化素质较低,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
养殖专业合作社虽然成立的较多,但很多合作社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有的合作社只是登记注册,实际不作养殖。
景谷县养殖生产大都采用传统放牧饲养和家庭副业的生产形式,生产设施差,管理粗放,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畜禽良种、动物疫病防疫基础、饲料和动物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投入不足,畜禽生产性能不高,农民养殖现代化水平低,对市场风险应变能力和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弱,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产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景谷县的防疫体系不完善,冷链体系、防疫设施设备落后,科技力量和防疫队伍不足,特别是村级防疫队伍人员不稳定,防控工作难度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严峻,防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疫病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近几年来,动物免疫注射难、免疫反应死亡补偿高,防疫任务十分艰巨。
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扶持力度低,有的地方领导对畜禽养殖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认为养殖是传统产业,放手给农民就行,对养殖重视不够。同时,养殖户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资金短缺双重制约,在扩大规模、扩大生产上靠自身积累来完成,无外援资金帮助和扶持,只能小规模经营,造成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资金困难的问题,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银行信贷难的现象较突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以“生猪保稳定、牛羊抓突破、禽类出特色”为基本思路,以现代生猪产业为主体,草食牲畜产业为骨干,优质家禽产业为特色,大力建设生猪、肉牛、山羊和本地土鸡、肉鸡四大优势产业带,坚持“布局科学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管理制度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内向型畜牧业向外向型畜牧业转变、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转变。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畜牧产业发展纳入全县今后畜牧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制定有关扶持发展政策,提高群众养殖积极性,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牧业供给结构,重构新型种养关系,强化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以“优供给、强安全、保生态”为目标,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着力塑造产业新形态,做好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并抓好规划贯彻实施。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发展平台。对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金融保险、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参与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要做强做大具有竞争力的畜禽生产及加工龙头型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模式、提升档次、创建特色品牌等方式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重点发展以草食畜为重点,稳定生猪和禽类规模养殖,把有条件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户整合在一起,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既可摆脱小农经济生产的不规范性,又可大大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要积极引导养殖场不仅要重视外来优质品种的引进工作,更应当重视对引进品种的开发利用,并做好本地优质畜禽品种的改良、开发和利用工作。
建立完善的动物防疫检疫体系,是稳定畜禽规模养殖长久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要以人为本,站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监测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养殖污染物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力度,推进种养结合、健康养殖和粪污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