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尔·黑扎托拉
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木垒8319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急性、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地的牛中普遍存在。该病的致病病毒为IBRV,是甲疱疹病毒亚科(Alpha herpesvirinae)、水痘病毒属(Varicellovirus)的疱疹病毒[1]。IBRV 病毒为类球形带囊膜的双股DNA 病毒[1],当pH值小于6 或者50 ℃下加热20 min 时,IBRV 病毒就会失去活性[2]。此外,常用消毒剂都能让IBRV 病毒快速失活[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和带毒牛,并且病牛会长期或终身携带病毒,这给临床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2-3]。一年四季中,感染该种疾病的牛不分品种和年龄,并且具有局限性传播特征[2]。
病牛发病后伴有呼吸困难、咳嗽、流涎、流泪、高热等症状。大量黏液脓性鼻漏流出,鼻黏膜充血严重,并散布灰黄色脓疱,最后出现鼻镜、鼻翼的坏死。部分病牛还会发生结膜炎,结膜水肿,流泪增加[1,3]。犊牛发病较快,多因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4]。
主要经由交配传播。母牛患病时主要症状为频繁排尿,生殖器肿胀、充血,伴有子宫内膜炎;公牛患病时主要症状是生殖器充血,精囊腺变性或者坏死,最终失去配种能力[5]。
脑膜炎通常是犊牛感染后出现的症状,初期体温升高,然后出现过于兴奋、口吐白沫、磨牙等神经症状,且兴奋和萎靡交替出现。虽然脑膜炎型病程较短且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很高[5]。
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尸检变化的特征性表现进行观察,可做出初步诊断。要想进一步确诊,则需要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可分为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病毒分离与鉴定步骤包括病毒的分离、包涵体检测以及病毒的鉴定。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有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及核酸探针的检测等[1,4]。
目前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主要是扑杀和疫苗接种,但是扑杀阳性牛会对养牛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好饲养温度。科学合理地调整饲养密度,确保牛舍通风。定期对牛舍、喂食工具及牛舍环境进行消毒。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确保营养均衡。如需引种时要经过隔离观察和严格的检查,确认未被感染时引入。在牛场的日常管理中,应定期监测牛群,一经发现病牛必须立即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彻底消毒[3-4]。
为了预防和根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接种疫苗是另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免疫接种的疫苗,目前可分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苗、基因工程缺失标记疫苗以及核酸疫苗5 种。
1)灭活疫苗。通过化学剂使全细胞溶解产物失活或部分病毒组份失活来制备灭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但其有效性不足、免疫时间短。同时,配制疫苗需要的佐剂容易引起不良反应[1]。
2)弱毒疫苗。通过体外或非自然宿主体内产生弱毒株或通过突变手段产生温度敏感型的突变株来制备弱毒疫苗。弱毒疫苗具有免疫快速、降低发病率及发病程度等特点,但也会引起动物流产、免疫抑制和潜伏感染等问题。弱毒疫苗效力和安全性因毒株突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且在接种后无法鉴别接种牛和野毒感染牛[1]。
3)亚单位疫苗。研究者发现,纯化糖蛋白gB、gC、gD 均为十分有效的免疫原,三者能诱导犊牛产生抗体以及参与抗体解毒作用。接种纯化蛋白的动物能够耐受IBRV 病毒。因纯化糖蛋白接种量大、纯化难度大、成本较高等缺点,所以未得到推广应用。
4)基因工程缺失标记疫苗。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敲除相关基因等技术构建基因缺失毒株,使部分试验牛得到保护并减少散毒风险,但仍具有不能有效解决免疫后散毒和免疫效力不足等缺点[1]。
5)核酸疫苗。DNA 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持久的细胞介导作用和体液免疫并易于制备多价疫苗。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动物试验,但对大型动物试验结果并不理想。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在养牛行业广泛流行,危害极大的疾病,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该病对养牛行业的危害,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势在必行,必须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接种安全有效疫苗是防治本病的另一重要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以及疫苗研发技术的日益发展,该病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