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闯(玉林师范学院)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社会实践从古至今一直都得到大家的推崇,也说明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主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适应就业形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有效的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高校与市场的距离。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从中学校门直接进入大学校门,对社会的认识多来自于间接的媒介,缺少直接的参与社会时间的经验。营销专业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对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这就要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信息,就要更加贴近实际,就更需要积极参加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见习、社会调研、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经济运行等方面的情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可以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提升组织协调能力、修正思维方式、提升自我素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取向,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奉献自我。
现在高校开设很多应用型的专业,这些应用型专业基本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营销专业就是以此为方向,理论联系实际,用课堂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营销的理论,以此来提升专业技能,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符合市场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从业后适应市场更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每学期都安排专门的时间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实习见习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必须以先进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这些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才能在社会实践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社会实践,要让大学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经济建设中、文化传承中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变化,感受到建设的成就,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是锻炼专业技能,提高社会生存能力,根本目的还是适应社会的再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把提升思想素质、巩固专业技能、巩固知识结构、增强社会意识作为中心工作。同时,要在社会实践中主义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规矩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生培养成敢担当、有能力、懂感恩、有家国情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高校,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因为还没有专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评价标准,尽管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实践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但仍感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目前,对社会实践质量的评价多是参加实践的成员或指导老师、服务对象的评价,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这些评价也多数带有感情色彩,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实践的效果。
一是重视还不够。高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一个逐步重视的过程,当前很多学校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但是同专业文化理论课相比较,其重视程度还显得不够,执行也还不够严格,导致社会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开展这社会实践的初衷也得不到真正的实现。
二是社会实践形式不够丰富。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在校期间做更多的社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一种实战能力,要真正与客户沟通才能不断提升,在设计揣摩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客户的心理和消费期望值,学生从中吸取更多的营销经验。虽然许多高校都会在特定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活动还不够体系化,实训的效果整体不佳。可能是选取社会实践活动时没有很好地贴合学生的特点,也可能是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考虑不够周全,这些活动效果不明显。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有些高校对社会实践的准备不够充分,在假期初期利用几天时间匆匆开展,对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够,社会实践结束后缺乏总结,导致学生参与热情下降,活动效果不理想。
高校和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研究设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高校以此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按照社会需求,健全管理机制,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社会相关组织及时反馈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进行评价。
很多高校建设有社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既有在校园内开辟专门的场地供学生实践,又有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的实践基地,对于营销专业来说,把这些学生安排在实践基地中,通过自己经营、自己管理来提升实践能力,从产品设计开发到宣传推广,从团队管理到确定目标客户,从分析成本投入到利润产出核算,这些都由他们独立完成,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积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一定会大幅提升,这都是社会实践基地提供的保障,为他们下一步真正闯入市场奠定基础。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都还不够成熟,适当的兼职对于与社会接触不多的低年级大学生来说是提前了解社会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适当兼职,可以体验不同的行业,了解不同的职业,既锻炼了能力,又有一定收入,还可以更快的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职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关系到社会实践的效果,也对其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都没有工作经验,对社会接触少,动手能力有限,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在加上学习压力大,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有时不够高,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和本领恐慌。在社会实践中实行适当的激励,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增加综合测评加分,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进而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一流的实践能力,需要高水平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营销专业在引进人才时,需选择部分有着丰富企业经验的老师,让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成为专任指导老师,同时选派专业老师到相关企业去学习锻炼,增加实践经验,聘请有行业经验的企业从业人员担任兼职老师,形成专兼结合、以专职老师为主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
总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其能否顺利进入职场、迅速转变角色、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培养人才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社会也要给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供机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