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卓玥 王剑秋(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社会快速进步推动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零售业态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很大程度推动线上消费的增长,从而刺激了物流从企业到个人模式的发展。而物流归根到底就在于“真正消灭库存,让企业库存降到零”。物流与库存是零售企业发展“零库存”管理避不开的关键因素。从零售供应链上端的原料与采购到下端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物流与企业发展环环相扣。存货搭建了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的桥梁,企业不断生产经营的核心在于存货。因此如何从物流与存货角度来构建适合中国零售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是零售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零库存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我国零库存管理应用的现状,并从物流角度与存货角度分析我国零售领域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构建我国零售企业构建以物流信息系统和存货信息系统为主的零库存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零库存”的概念脱胎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管理”,是一个关乎于降低库存、节省成本、提高物资周转率的概念。但是本文所指的零库存的重点指在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之间的各个环节上降低库存成本,保持库存金额最小化,实现趋近“零”。张惠民(2019)认为“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在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和其他业务环节,不是以仓储的形式存在,而是始终处于流转状态。这个定义部分适用于中国目前的零售企业,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商超的商品不可能不以仓储的形式存在,只能是通过加强各个环节管理手段使得仓储量尽可能的小。实现零库存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降低社会劳动占有量和提高物资流动的经济效益,在零售企业中的具体表现是仓库管理人手减少,精度提高,库存管理成本减少。赵泽铃、尹红媛、梁芷晴(2019)在她们的文章中提出实现“零库存”即要能够满足企业正常运作的需求且不造成产品过剩,制定经济的补货批量,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根据之前的一些文献对零库存在中国的应用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仍然停留在最基础的认知层面,只是希望中国零售业在大方向上往“零库存”靠拢,各企业的参照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因此,笔者通过前期的一些调查看到了中国零售企业的一些问题,并以存货管理和物流配送这两个重要环节作为突破点深入研究,提出适合中小型商超企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国内“零库存”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与制造业领域,包括医院药品管理,汽车零部件管理等等。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对零售行业提出新的要求:线上线下与物流管理相结合,而“零库存”管理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零售的大势发展必然要求零售企业应用“零库存”管理,但中国零售企业对库存管理意识仍然淡薄,中国零售企业“零库存”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存货管理组织性弱,架构简单
(1)账面盘存数目混乱,由于存货占据超市大部分资金,所以实物管理难度很大,经常产生进出不一,账目对不上的情况,基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公司都用账面的盘存来代替实物盘存,这势必会导致信息前后不符,出现很多纰漏和差错。
(2)存货管理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疏于制定明确的员工分工和管理方案。大部分超市缺设验货员和货架管理人员,导致货物流动过程中出现差错。另外因为内部监管不健全,员工会对自己出现的错漏视而不见,选择逃避责任,从而使整个存货管理链条出现问题,上层管理者不知情,无法弥补,造成损失。同时由于员工分工不明确,经常发生错收、漏收、商品被盗等现象而管理人员不得知,造成存货混乱,企业利益损失。
(3)对各品类的商品销售火爆程度没有准确的评估,处理不当。由于市场调研人员和采购商品人员无法信息实时互通,对消费者的需求了解不够及时,采购人员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订货,随波逐流式的货物采购导致了滞销品的积压,占用了存货空间和大量人力资金资源,形成了沉没成本,与此同时也可能造成畅销品的断货,供不应求,间接损失部分利润。
(4)供货商选取随意,渠道不正规,任人唯亲。采购员未对供应商的货物质量、价钱、商誉动态适时监控;做不到同类别商品货比三家、管控批发商,对供货企业及时供货督促不力;另一方面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够,上游供货商对超市管理的了解和参与程度极低,完全发挥不了主观能动性。
2.存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
大部分零售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能力较低,存货管理是通过仓库管理人员同时清点库存量和货架剩余量,倒算出货物结存数量,之后根据自身之前的经验判断进货量,进行验货、收货,以及出库等。但这种人工管理方式与现今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需求不匹配,无法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存货管理网络,导致对物流背后资金流的管理缺失,存货资金利用率较低。国内类似于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外企已经拥有专门的存货管理团队,利用信息技术将货架信息和仓储信息实时上传共享。
1.物流信息化程度有待深化
我国零售行业整体上对信息化物流运用程度较浅,大部分停留在物流信息的采集与流通层次,而对流通信息的整理合并以及对数据的分析程度并没有较深层次的应用,企业相关物流管理部门与物流管理系统都没有发挥实际价值,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挖掘。零售行业在现今得到了不断发展,零售企业日益增大的对物流信息的需求与其物流信息化水平不契合,管理整合物流信息能力低下,物流信息流通传递不及时,对零售企业扩大发展的趋势不匹配,阻碍物流企业发展。
2.物流管理与配送系统不完善
物流管理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网络,即需要企业在每个环节中都合作共生,信息沟通,避免脱离整个网络。我国零售行业从采购、补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整合的网络流程,每个环节相对独立且管理松懈,物流管理过程中负责各个环节的部门或企业信息不充分,只能依据负责相邻环节的部门或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生产决策,致使源头供应商所能了解的信息与市场所反映的需求信息相差很大,这种管理系统的不完善最终会导致流通的各个环节相互独立,整体优势没有体现,规模效益也同样没有实现。
1.优化内部管控机制,提高存货管理效率
建立内控机制,对于存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遵循职权分离、相互制约、内部牵制、授权审批的原则。对于规模较小的超市企业,经营者可以直接对仓储部门进行管理,将仓储部门独立出来,把备售货物、在途品的管理从供应部门、销售部门分离出来,划归仓储部门统一管理。同时,仓储、供应、销售、财务各个环节要相互协调和制约,保证存货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核算的准确性。
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存货管理效率
降低存货消耗成本毋庸置疑,零售企业可以在自身的条件允许下,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存货管理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和处理,形成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具体说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1)销售点信息收集处理系统的应用:组成由收银机、条码扫描器、掌上型终端机和增值网构成销售情报收集分析系统,每天都在规定的时间汇集销售和库存信息,供超市管理层分析使用。
(2)仓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提供详细灵活的仓位、货架记录,序号跟踪,拣货、理货的最优路线安排。
(3)库存管理系统的应用:为配货中心提供实时准确的库存信息,使整个库存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且同时能满足各分销点的需要,保持动态平衡。
(4)运输管理系统的应用:充分满足分销网络送货对运输计划、路线选择和时间安排等的需要。
(5)时点销售管理系统的应用:掌握整个商品的购销存情况,经营情况,以及每件单品的位置,从而达到对商品的动向、数量、位置、价格进行全程监控及动态管理的目的。
1.提高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多样化
零售商业供应链的贯通、物流信息流通的高效快捷、企业战略决策的精确和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都依赖于零售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单个零售企业构建物流系统对企业资本要求过高,而企业的联合共同集资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大大减少单个企业承担的成本,搭建联合物流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相关的管理程序,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配送智能化,物流信息例如采购、库存、补货等的电子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对物流信息实行集约化整合,促进企业对零售商店的采购、销售、配送等服务的管理,以及供应商、零售商联动性的加强。
2.发展全程完善的物流体系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并形成企业在零售领域的竞争优势,完善的物流体系必不可少。采购、运输等每一个流通环节都需要依靠完整的物流信息体系,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从货物的采购到产品的销售配送,这一过程中存货仓库的管理、运输信息的更新追踪、车辆的状态位置等等都有了流通信息的保障。完整完善的物流体系对流通过程每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根据其流通信息同步并分析市场需求,提高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例如以线上线下良性合作的物流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对企业采购等环节提出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零库存”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中的应用尚不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零售企业对优化库存管理的意识淡薄,存在大量亟待处理的弊病,尤其侧重于存货和物流两方面,实施零库存需要企业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且要建立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上。笔者用本文对中国零售业现状进行剖析,发现物流体系和库存管理两个可以改进的具体环节,并且加以深度分析,提出适应时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应用建议。希望可以对零库存的中国化进展起到一些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