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通
(平昌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巴中 635400)
胎盘血管前置是临床中的发病率并不高,因此,在其临床诊断当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但这是一种极为严重和危险的疾病,可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安全[1]。该疾病早期并不显著临床表现,不存在过多的特异性指标,从而导致了其临床诊出率的降低[2]。此次研究旨在明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产前胎盘血管前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从而提高其检出率。为此,研究对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于妇产科进行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1000例产妇进行了研究,现将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对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于妇产科进行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1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其中胎盘血管前置病例。入组人员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3±1.3)岁,产妇孕周20.5~36.5周,平均孕周(25.9±2.1)周,初产妇540例,经产妇460例,单胎妊娠产妇935例,多胎妊娠65例。所有产妇均表示同时进行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同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本研究具体具备实施条件。
检查应用PHILIPS 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探头频率设置在3.5~5.0MHz,检查模式为胎儿检查模式,检查范围为胎儿结构及其附属物。指导产妇行仰卧位,完全显露产妇腹部,将探头直接与产妇腹部接触,对多个切面的影像学结构进行检查,重点关注胎盘、附着位置、形态和数量,观察脐带插入点位置是否正常、分支血管及其走向等,了解胎盘和宫颈内口的组织位置关系,并进行分型。观察宫颈内口行矢状切面,查看是否存在胎盘前置现象。
由超声科主任与副主任对影像学结果进行判读,分析胎盘血管前置的检出率及其影像学表现,最终以二者的一致意见为准,针对影像学结果不清晰的,可征求孕妇及其家属意见后进行复查。
此次共整理出胎盘血管前置病例10例,与手术探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0.09%(10例),漏诊1例,漏诊率为9.09%。
胎盘血管前置患者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为宫颈内口上方横切面无回声,呈现圆形,纵切面无回声,呈现条管状,脐带管延伸至胎膜下,经胎盘实质进入宫颈内口,脐动脉血流频谱,胎心心率和血管搏动吻合。胎盘血管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脐带帆状型——影像学可见胎盘出帆状附着,脐带根部附着位置血流走向逐渐远离胎盘边缘,胎膜下血管血流走向跨越了子宫颈内口;副胎盘型——影像学可见正胎盘与副胎盘的连接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双叶胎盘型——影像学可见胎盘两叶连接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脐带胎盘边缘型——影像学可见胎盘边缘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
10例产前检出孕妇均给予了剖宫术,胎儿顺利分娩,而1例漏诊孕妇胎儿死亡。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此次共整理出胎盘血管前置病例10例,与手术探查结果的符合率为90.09%(10例),漏诊1例,漏诊率为9.09%;10例产前检出孕妇均给予了剖宫术,胎儿顺利分娩,而1例漏诊孕妇胎儿死亡。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对产前胎盘血管前置的诊出率较高,而且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通过实施剖宫产保证母婴安全。胎盘血管前置早期无特异性表现,十分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从而导致了不良妊娠结局。而在产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则可以有效诊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单,影像学结果清晰,分辨率高,并且能够通过对胎盘血管影像的判断较为准确的诊出胎盘血管前置疾病[3,4]。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胎儿、胎盘、胎心、脐带、血管、子宫等组织进行全面的扫查,便于医生通过分析组织回声、影像学结构、血流影像等指标,对该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5]。从研究可见:胎盘血管前置主要有四种类型:脐带帆状型——影像学可见胎盘出帆状附着,脐带根部附着位置血流走向逐渐远离胎盘边缘,胎膜下血管血流走向跨越了子宫颈内口;副胎盘型——影像学可见正胎盘与副胎盘的连接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双叶胎盘型——影像学可见胎盘两叶连接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脐带胎盘边缘型——影像学可见胎盘边缘血管血流走向跨越子宫颈内口。
综上所述:胎盘血管前置是较为危险的一种妊娠表现,临床发病率不高,产前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诊出率较高,并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