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焕
(吉林省延吉市医院影像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骶髂关节炎在临床上属于关节炎的一个分支,并且经常不是单独的疾病,与体质、遗传等因素有关,并且与关节软骨细胞活性低下,髋部肌肉等软组织支持力量减弱,软骨呈退行性变等有关[1]。临床表现为疼痛、晨僵、关节痉挛、功能紊乱、负重时疼痛加重等现象。因此对患者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早诊断早治疗。随着医学治疗的发展,对于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方法也较多,然而,经常会有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不仅耽误治疗,也会出现错误治疗的现象,因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是治疗骶髂关节炎的第一步。软骨下骨质侵蚀是骶髂关节炎最为特异性的诊断现象,本研究主要探讨对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的患者使用MRI诊断的效果分析。
回顾性分析在2018年1月—2018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患者47例,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3.64±7.15)岁,其中有22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临床都具有疼痛、晨僵、关节痉挛、功能紊乱、负重时疼痛加重等现象。本次实验家属均已签署知情书,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临床现象,排除标准:其它类型关节炎、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
所有患者进进行MRI和CT的诊断。
CT诊断方法[2]:使用64排的CT机进行检查,患者采取仰卧的方式,并将电压设为120kV,250mAs的管电流,4.0mm的扫描层厚以及层距,2.0mm的重建层厚,1.0的螺距。CT标准:髂骨侧关节而下出现侵袭、硬化而变模糊,皮质部分近消失,骨质糜烂成融雪状,骨小梁模糊,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缩窄或消失,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MRI诊断方法[3]:采用进口的MRI核磁共振仪[1]。相关参数:T1W1/IR 矢状位,T1W1/IR 横轴位,T2W1/FSE 横轴位,T1W1:矩阵 288×192,TE:17ms,TR:550 ms;T2W1:矩阵 256×256,TE:70ms,TR:1900ms,激励次数4次。MRI诊断标准:骶髂关节软骨下段信号带为局部道间断/缺损,病灶T1WI信号低,但骨板信号相对较高。T2WI信号为低/等/高信号;螺旋性损伤为高信号;病灶周围骨板下正常的骨髓信号消失,骨髓与骨板的界限不完整,但同时也出现了有限的抑郁或有锯齿的变化。
比较CT和MRI的诊断结果,分析统计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不同级别的检出率。根据纽约的骶髂关节损伤诊断标准:0级为正常;I、II级轻微异常有硬化和侵蚀病变,但关节间隙正常;III级显著异常为关节间隙扩大或缩小,其中一些出现强直;关节完全是直的,属于IV级的严重异常[4]。
所有实验数据(诊断准确率、误诊漏诊以及不同级别(I、II、III和IV级)的骶髂关节炎)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试验有统计学差异。
CT诊断准确率28例(59.57%),误诊漏诊率19例(40.43%);MRI诊断准确率45例(95.74%),误诊漏诊率2例(4.26%),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P<0.05,χ2=17.7208)。
MRI对I级检出率13例(27.66%),II级检出率16例(34.04%),III级检测率10例(21.28%),IV级检测率6例(12.77%);CT对I级检出率5例(10.64%),II级检出率7例(14.89%),III级检测率9例(19.15%),IV级检测率7例(14.89%)。MRI对I级和II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χ2=4.3977,4.6626)。III级和IV级检测率与CT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χ2=0.0660,0.0893)。
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并且具有发病缓慢的特点,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后和康复具有较大的帮助。临床主要使用X线、CT、和MRI等方法进行诊断。CT标准:髂骨侧关节而下出现侵袭、硬化而变模糊,皮质部分近消失,骨质糜烂成融雪状,骨小梁模糊,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缩窄或消失,关节周围骨质疏松[5]。MRI诊断标准:骶髂关节软骨下段信号带为局部道间断/缺损,病灶T1WI信号低,但骨板信号相对较高。T2WI信号为低/等/高信号;螺旋性损伤为高信号;病灶周围骨板下正常的骨髓信号消失,骨髓与骨板的界限不完整,但同时也出现了有限的抑郁或有锯齿的变化[6]。
本次研究,CT诊断准确率28例(59.57%),误诊漏诊率19例(40.43%);MRI诊断准确率45例(95.74%),误诊漏诊率2例(4.26%),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并且MRI对I级检出率13例(27.66%),II级检出率16例(34.04%)明显高于CT诊断,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III级和IV级检测率与CT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CT诊断的方法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它虽然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对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的骶髂关节炎检出率较低,其操作也较为简单,特异性也较高,但是灵敏度较低,对于一些较难发现的病灶,检出效率较差,因此对于I级和II级的轻微异常有硬化和侵蚀病变检出率较差。而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的方法进行诊断,其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早期的不明显的病变检测效果也较好,并且具有无创,辐射小,图像清晰等特点,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MRI 可显示CT无法显示的病变,例如:骨髓水肿、脂肪沉积、软骨侵蚀等,并且具有对病灶精准定位的特点,因此在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MRI的诊断方法对诊断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具有诊断准确率较高的特点,对I级和II级的轻微异常有硬化和侵蚀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也较高,因此对脊柱关节病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