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年底,青海玉树总段管养的国省干线养护里程已达2182.849公里,特别是目前管养的省道西三线和国道215线(原308线)大部分路段处于无人区,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到“十四五”初,玉树总段管辖区的养护里程将超过3000公里。面对新情况和重任务,传统养护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需求。青海玉树公路部门通过多方渠道到多地区实地调研,结合玉树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因素进行反复论证和分析研判,最终得出流动式养护模式可以解决路多人少、气候环境条件恶劣、职工积极性不高、养护效率低下等掣肘和难题的结论。
目前,玉树每个工区平均养护人员在10人左右,养护里程约100公里。计划以现有两个养护生产工区的养护人员和里程合并,以连续200公里路段作为新的养护模式(流动式养护)标准实验路段。人员配备以每人10公里为标准,计划总共20人分两组进行轮流养护,每组10人,以20天为一轮,日常养护以每天10公里左右持续推进。主要养护内容分为日常养护、集中修复养护、预防性养护、专项养护和应急养护。
日常养护的主要内容是:对路面及其他部分的清扫及保洁;路面灌缝、修补坑槽、填补路基缺口、疏通各类排水设施、停车港湾及公厕的清扫维护,对轻微损坏的排水、防护、标志标牌、标线等公路附属设施的修补和零星更换;冬季除雪除冰;对偶尔中断的交通进行紧急处理。定期养护项目为辅助设施的改进;路面磨耗层的更新或修复;路面标线、涵洞及附属设施的修复;金属桥的重新油漆等。
集中修复养护的内容多,任务重。随着公路使用年限的增长,公路各项功能会整体下滑,如:沿线路面标线模糊;路面坑槽、沉陷集中路段;沿线波形护栏、护柱、里程碑、百米桩重新油漆;桥梁附属设施、防护设施、涵洞、边沟等损坏较为严重的工程,提前进行核算、准备、安排部署工作,最终集中力量限期进行整治修复。
玉树地处高寒、高海拔特殊气候地区,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沥青老化时间提前,迫使路面使用年限缩短。预防性养护主要内容包括:六月至九月份对冬季易积冰积雪路段、涎溜冰路段,根据积冰积雪厚度、交通安全隐患程度综合考虑,按照轻重缓急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有安排地逐年消除公路安全通行隐患。在七月至八月的玉树黄金养护期,对路面有轻微裂缝但还能保证车辆安全运行的路段,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后,对养护路段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进行科学预判合理安排养护经费,对需要预防性养护的路面有依据、有计划、有安排地实施。
在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改革的进程中,作为公路养护管理部门面临诸多新问题,社会和形势的发展促使行业必须在传统的养护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摸索借鉴公路管养新模式。
公路专项养护主要内容包括国省干线公路的养护大中修、危桥改造、水毁抢修、应急维修、桥梁维修、灾毁恢复重建工程及一些专业性强、技术难度高的项目,如桥梁支座、伸缩缝的更换、隧道渗水等重点难度工程。对公路专项养护项目根据工程量大小、施工易难程度,制定出专项的施工方案进行招投标,招标过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在施工过程中派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公路应急保障是为了能进一步加强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反应和协调水平。根据每个人的工作特长组建应急保障小组,做到人尽其能、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建立健全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在发生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及交通事故时,流动式养护模式职工可以全副武装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迅速、及时、长时间连续地现场开展救援工作,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从而克服应急响应短板。
考核管理办法应有所创新。在现有养护管理的基础上,加大路面保洁、路肩边坡整治和小修保养考核力度,细化考核标准,日常养护突出考核一线道工的出工出勤和分段的巡查到位情况,做到人人在岗,个个出力。针对日常养护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制订并完善相关考核办法,对每一项考核项目和分值进一步细化量化,使每项考核标准更加具体,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流动养护模式中的机械设备配套应包括:常用机械有职工房车、职工餐车、路面清扫车、农运车、平板车,以及其他养护车辆及养护机具。其中,配置职工房车是为了确保能在高海拔极端气候条件下为职工提供安全舒适的临时休息和住宿条件。该车可提供10人住宿和办公,车内氧气密度能达到2000米以内海拔高度的浓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体因缺氧而导致的各类高原病;车顶太阳能电路板可以满足职工的正常生活用电,同时还配有大功率静音发电机,可满足正常的日常养护生产用电;车身四周贴有施工警示标志和反光膜,车身前后200米距离布设安全区,从而可以确保职工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的安全要求。
职工餐车的驾驶员兼厨师跟随养护车同步行进,车内配的套餐具和餐桌能满足15人至25人用餐,同时配有冷藏室和保鲜室,能确保职工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吃上新鲜菜蔬。
路面清扫车主要负责日常公路清扫工作,也是养护工区每天的主要工作任务。
农运车主要拉运一些日常养护材料及养护工具,如安全警示牌、标志标牌、水泥、砂石、沥青及各类小型养护机具和日常养护工具。
平板车根据养护工作的需要,主要托运挖机、压路机等一些大型工程车辆,及时处置各类公路病害。同时也肩负着遇到各类地质灾害及重大交通事故时,一些大型养护机械能及时的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去。
其它养护车辆和养护机具,如挖掘机、压路机、翻斗车、标线机等一些养护机械,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合理调配。
新时期的养护模式应能够缓解现实管养任务不断加重、机械化程度不高、职工技能单一、工作效能偏低、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而有效地节约公路养护资源,降低公路养护成本,提高公路养护效率,助推公路养护管理向纵深发展。
传统的养护模式是以工区为单位,每个工区平均10人左右,养护里程约100公里。流动养护模式计划以现有两个养护生产工区的养护人员和里程合并,以连续200公里路段作为新的养护模式(流动式养护)标准实验路段,20人分两组进行轮流养护,每组10人以20天为一轮,日常养护以每天10公里左右持续推进。由此可看出,现有养护模式和流动养护的人员和养护里程相等,但两个工区合并后只需要一个工区所需的养护机械就能完成全部养护工作,因此避免了机械的重复配置,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机械的维修、保险、年检等费用的支出。
青海省“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初,玉树总段管辖区的养护里程将超过3000公里。
近年来,玉树公路总段为进一步提高各类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使机械设备在公路养护生产中发挥其最大效能,以“一个树立、三个强化”扎实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进程。
传统的养护模式是职工离开工区到指定地点养护,每天上下班往返路程平均100多公里。以每天一个工区至少2台车计算,百公里共计油耗20升,则一年为20×22×12=5280升,按玉树平均市场价计算,则为5280×7=36960元。
每个工区每年取暖至少要燃煤40吨,每吨1000元,共计4万元。
大部分工区日常生活生产用电以自己发电为主,每天以12小时计算(小于12小时职工取暖无法得到保障),每天发电机至少耗油100升,一年则为100×7×360=25.2万元。
根据近几年工区房维修数据统计,平均每个工区每年投入的维修费用约计5万元。以上四项费用合计一个工区产生的费用为37.8960万元,两个工区合计75.7920万元。
流动模式下,可以节省职工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及车辆油耗费用。同时,房车车顶的太阳能电路板能完全满足职工的日常生活用电需求,节省了燃煤费、发电机油耗费、工区房维修费。两个传统养护工区整合为一个流动式养护工区,在日常费用支出方面每年可以节约资金75万元,节约的费用可以极大地缓解公路养护资金费用短缺现状。
据统计,在环境性低氧、强紫外线辐射、寒冷干燥的恶劣自然环境中,从事野外养护劳动的职工罹患急慢性高原病的几率一直居高不下,患有高原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水肿、血压异常、低血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类病症的职工在各段占比高达60%至70%。职工就算在工区休息,仍身处4000米甚至更高的区域,人体机能无法得到更好的调整。流动养护模式下,职工可选择适应自身情况的工作休息方式,出工时期的职工回到富氧房车中就相当于降低了海拔高度,按每天6小时至8小时工时计算,在富氧环境中的时长则为18小时至16小时,保证了职工能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休养恢复。
玉树地区天气变幻无常,一天之内四季更替时有发生,且玉树地区多雨雪,在目前的养护模式下,职工离开工区到指定地点进行养护,每天上下班往返路程平均100多公里。由此统计,职工每天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而非作业时间。此外,遇到特殊天气或雨雪天气时,一般情况下职工会选择提前下班,因此工作效率普遍不高。流动养护模式则是一种职工干在路上、吃在路上、住在路上的养护模式,节省了职工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从而可以大幅提高职工的有效养护时间。遇到特殊天气或雨雪天气,职工可以及时上车休息等待,玉树地区雨雪虽多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职工可以等待天气好转后即刻继续养护作业,因此能在特殊气候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消减或避免恶劣天气带来的干扰,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针对近期频繁降雪天气,玉树公路总段的首要任务就是除冰铲雪,截至目前已清理积雪积冰雪12700立方米。
玉树公路段养路工清理桥面泄水孔
玉树不断优化应急管理,重点优化公路、桥梁、隧道冬季突发事故应急及联动预案。
公路养护工作大多是一种重复性的工作,这对段部管理考核和计量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就有个别人员出现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工区出现蒙混过关的做法。流动养护模式下的日常养护以每天10公里的进度持续推进,统计员每天准确记录作业情况,必要时拍照存图备查,将会促使职工每天在路上进行实实在在的养护作业,加之严格的检查考核和交接班制度,可有效避免职工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发生。工区甲乙两队管理人员每10天进行一次自查自纠。段管理层每20天对甲乙两队的公路养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段每月派专人进行一次内外业抽查检查,充分发挥三级检查的作用和功效,同时突出“三比”,即比出勤出力、路容路貌、公路路况;培育“工匠精神”和养护典型,积极开展“星级养护工”评比;定期印发养护情况检查通报;开展养护流动红旗传授(竞赛)活动等等,从而形成一套良性竞争机制。
玉树总段辖养公路线长点少,病害的及时发现处置一直是个重点难题。以往的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公路一般在出现病害后才进行处理,这些往往是加大重复投入。目前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公路养护的预防性、预先性、预控性不足。一般情况下,职工乘车直接前往养护施工地点,在车上同步巡视路面有无明显异常,因此对涵底、桥下、坡角等视线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蔽部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开展流动养护的主要方式为步行养护,恰好体现了养护理念从被动型向预防性的转变,精细化的全方位巡查可以观察到路况细节和病害演变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置,有效预防病害进一步扩大,从而能达到减少养护成本保障公路安全顺畅的目的。
传统养护模式下,公路桥梁隧道涵洞的各类突发路阻事件的应急响应一般以接听服务对象电话、监控路网、巡查道路等方式实现,受到往返时间、路段里程、监控盲区、应对准备等因素的限制,应急处置效率不尽人意。流动养护模式下,职工每天的吃住行都在路上,各类应急设备机具基本齐备,在发生各类突发情况时,职工可以全副武装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克服应急响应短板。
流动养护模式采用甲乙两队轮流养护的方式,在甲乙两队交接班时,如甲队在其工作限期内没有完成规定的养护任务,乙队不予接班,直至甲队完成规定的全部任务。这个规定可以促使甲乙两队职工之间进行养护作业、养护水平、养护安全等方面的互相监督。强化质量考核,粗活细作、细活精做,如在小修计量时发现处治不规范的地方,将不予计量并要求返工处理。加大引导力度,培育机械化养护氛围,充分体现对机械化养护的导向,可以确保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通过两队互相督促比对,进一步提高养护质量和公路服务水平。
传统的养管模式下,职工一旦出工,就意味着6个月至7个月的时间无暇顾及家庭亲人,周末和节假日也是在工区或者路上度过,随着在岗时间的增长,身体疲倦、精神懈怠、思想消极、被动工作成为基层职工的“通病”,甚至出现频繁请假、弄虚作假等行为。流动养护模式下,两组职工可轮流回家休整,这对于职工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各段可以酌情每月抽出职工返岗调整的时间,集中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做到照顾家庭和业务提升一举两得。
传统的养护模式激励作用不突出,使得“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职工宁愿去干技术含量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的简单重复劳动作业,而对工作时间更长、承担责任更重的岗位不感兴趣,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既懂管理又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不足。随着近年来各类机械设备的配置,施工机械操作手、维修工等专业类人才缺乏。新的养护管理模式实行分组作业的劳动方式、精准的人员组合、规范严格的评定考核,如果消极应付敷衍以对,就会直接关系到能否通过检查考核影响轮休等切身利益,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任务目标,职工势必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类养护技能和机械操作,努力提升履职能力,以求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工作任务。长此以往,可以缓解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分布状况不尽合理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