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静 诸葛勇华 边平达 李秀央 钱素凤 陈锦平
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发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占全部人口的9.4%,说明我国老龄化速度在加快[1]。尽管老年男性骨折发生率低于老年女性,但其骨折后病死率却高于女性[2]。老年男性骨密度(BMD)每年约降低1%,在>50岁的男性中,约20%会发生骨折,是老年男性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5]。但是老年男性新发骨折有哪些独立相关因素,目前国内外还缺少类似的研究。为此,笔者对403例老年男性进行伴随疾病和老年期骨折史的调查,并进行BMD、骨代谢标志物(BMMs)和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本院体检的 403 例老年男性,年龄 62~96(83.95±4.11)岁,合并高血压292例、冠心病39例、2型糖尿病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75例、慢性胃炎88例、老年期骨折史 71例。纳入标准:(1)老年(≥60岁)男性;(2)能接受伴随疾病和老年期骨折史的调查,且接受BMD、BMMs和血生化指标的检测。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肝肾疾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2)正在接受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患者,或停止上述药物治疗未超过1年的患者;(3)回访时已因非骨折诱因死亡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询问并记录每例老年男性的姓名、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期骨折史和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COPD、慢性胃炎等),并测量其身高和体重,计算BMI。每例老年男性在接受BMD、BMMs和血生化指标检测后,进入随访阶段,最后统一进行回访。
1.2.1 BMD测定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运用双能X线测定法(DXA)进行检测。测量由专业技师操作,仪器每天常规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前,先记录老年男性的年龄、身高和体重,测量时仰卧在扫描台正中,脚固定在特制脚架上以确保下肢处于内旋位。测量并记录健侧股骨颈骨密度(FNBMD)、总髋部骨密度(THBMD)、腰椎 1~4骨密度(LSBMD)。
1.2.2 BMMs检测 采用日本Roche Cobas e 601免疫发光分析仪。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10ml,离心后取血清置于-70℃冰箱,成批待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骨钙素(OC)、甲状旁腺素(PTH)和25-羟基维生素D。
1.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采用日本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清晨空腹抽血适量,测定血钙、血磷、血糖、肌酐、尿酸、TG、TC、HDL-C、LDL-C 等。
1.2.4 回访调查 针对老年男性特点,自行设计回访调查表,并经预调查后修改而成。统一回访时间为2017年12月1日至31日,回访内容主要包括有无发生骨折、骨折发生的部位和诱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老年男性常见疾病、老年期骨折史与新发骨折的关系 403例老年男性随访时间1.50~5.84(3.71±1.08)年。至随访结束,有40例(9.92%)老年男性新发骨折,其中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腰椎12例(30.00%)、髋部9例(22.50%)、腕部 6例(15.00%)、其他部位 13例(32.50%),最常见的骨折诱因是滑倒13例(32.50%)、踩空7例(17.50%)、被车撞倒6例(15.00%),其他诱因14例(35.00%)。经统计,老年男性新发骨折与其伴随疾病(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COPD、慢性胃炎)均无关(均P>0.05),但与老年期骨折史有关(P<0.05),见表1。
表1 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与新发骨折的关系
2.2 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 以年龄、BMI、FNBMD、THBMD、LSBMD、CTX、P1NP、OC、PTH、25-羟基维生素 D、血钙、血磷、血糖、肌酐、尿酸、TG、TC、HDLC、LDL-C和老年期骨折史为自变量,以新发骨折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有老年期骨折史和LSBMD(均P<0.05),见表 2。
表2 老年男性新发骨折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年龄为83.95岁的老年男性在平均随访3.71年期间,9.92%的老年男性发生骨折,应引起老年男性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在老年男性的骨折部位中,最常见的部位分别为腰椎、髋部和腕部,占所有骨折的67.5%,这与大多数调查研究一致[6]。老年男性最常见的骨折诱因,分别为滑倒、踩空和被车撞倒,提醒老年男性平时要尽量少到湿滑的路面或雪地里行走,上下楼梯或台阶时要注意避免踩空,平时要少到交通要道行走,以免被汽车或电动车撞倒[6]。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期骨折史是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其中老年期有骨折史的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率(18.31%)约是无骨折史(8.13%)的2.25倍。老年期有骨折史的老年男性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骨折,一方面是因为骨折不仅是跌倒的后果,而且也是跌倒的诱发因素,这是因为骨折(如髋部骨折)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残疾和生活不能自理,从而使其跌倒风险增加[7];另一方面是因为有骨折史的老年人BMD往往较低,李勇等[8]采用DXA法测定了绝经后女性BMD,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髋部骨折者髋部BMD明显降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LSBMD是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老年男性发生骨折除了与滑倒、踩空和被车撞倒等诱因有关外,还与其骨强度下降密切相关[9]。由于目前缺少直接测定骨强度的方法,故目前只能通过测定BMD来部分(约70%)反映骨强度。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表明,BMD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指标,而且BMD每下降1个标准差,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1.5~3.0倍[10]。因此,老年男性一定要坚持低盐、足量钙、适量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膳食;坚持喝牛奶或酸奶;坚持运动、多晒太阳;要戒烟、戒酒,少饮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碳酸饮料;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一旦发现患有骨质疏松,应及时接受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1,4]。
近年研究表明,3个骨转换标志物(CTX、P1NP和OC)之间呈中度正相关,且均与BMD呈负相关[11],并在高龄男性BMD丢失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12]。一项有关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骨吸收标志物降低70%和骨形成标志物降低50%,对应的非椎体骨折风险分别下降40%和44%[13]。但本研究结果表明,CTX、P1NP和OC均不是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这一是因为老年男性骨质是一个缓慢丢失的过程,二是因为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受运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4-15]。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伴随疾病和血液生化指标均不是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独立相关因素,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
综上所述,老年男性新发骨折受其老年期骨折史和LSBMD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延缓骨量丢失,注意预防滑倒、踩空和被车撞倒可能是减少老年男性新发骨折的重要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随访时间偏短,有待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