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涛 田 浩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083)
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带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Dunlap,Gallup,& Gallup,1993),生态问题与人的自身活动密切相关。应对全球化生态危机需要思考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Canter和 Craik(1981),Proshansky(1990),以及 Heimstra 和 McFarling (2012)将环境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属于广义的环境心理学概念范畴,体现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 “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并寻求满足人和环境作为统一体的合理需要(伍麟,2006)。环境心理学对国家政策制订至关重要(Vlek,2000)。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噪音、拥堵、个人空间、私密性与领域、环境公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场所依恋、环境设计等内容陆续成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吕晓峰,2013)。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主要在于对亲环境行为、气候变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地方依恋等领域的研究(Gifford,2014),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主题逐渐聚焦与深化。但是总体而言,环境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发展线索、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仍有待进一步梳理,研究热点仍需进一步聚焦,分散研究仍需进一步整合。
文献计量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将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文献的分布结构、变化规律和数量关系,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的一门科学。如今,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推进,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网络计量学相互融通,呈现出“计量学”学科群体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杨小华,2010)。文献计量法已被认为是利用专题文献进行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崔雷,胡海荣,李纪宾,2000),因此可以为环境心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Clayton和Devinewright等人(2015)指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议程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国内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对近年来该学科的发展进行系统的内容梳理。本研究拟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1997-2016)国外环境心理学的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进行定量探索与分析,以期实现对该学科领域研究的系统认识与整体把握。
基于国外几本主要环境心理学期刊2016年的影响因子情况(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为 3.494;EnvironmentandBehavior为 3.378;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为 1.766;Ecological Psychology为 1.227),本文选择 Web of Science(简称WOS)数据库收录的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和Environment and Behavior两本权威环境心理学英文核心期刊的全部文献作为数据来源,时间范围选定在199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844条文献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有1001条文献数据,Environment and Behavior有843条文献数据。
2.2.1 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方法是基于齐普夫定律产生的一种经典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在任何一篇文章中,如果把词汇按照出现频率的高低依次降序排列,并为其编上等级,那么词汇出现的频次与其序号的乘积为一常数。词频分析的对象可以有多种,包括主题词、关键词和标题词(需要分词处理)等。词频分析的工具除传统的 Excel外,还有 Bibexcel、SATI、Wordsmith Tools等。词频分析的方法经常被国内外的学者应用于学科发展动态或热点趋势的研究(邱均平,2000)。
2.2.2 共词分析
对于每个关键词来说,在一篇论文中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来讲,每篇论文中有3-6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即表明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则关系越强。将一定时期内一个文献集合里所有的关键词抽取出来进行统计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即可用来确定这个文献集合所代表的研究领域的热点,这就是共词分析的基本原理(Callon,Courtial,& Laville,1991;Courtial,1994)。
2.2.3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矩阵和图,二值矩阵是构建社会网络的基础。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有多种,包括中心性分析、密度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等。在一个社会网络图中,不同的节点对应于不同的分析对象,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不同的分析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联系 (朱庆华,李亮,2008)。
研究共涉及三种工具,分别为SATI(刘启元,叶鹰,2012)、Ucinet(刘则渊,陈悦,侯海燕,2008)以及NetDraw(王运锋,夏德宏,颜尧妹,2008)。通过 SATI可以抽取文献数据中的作者、发表年代、发表机构、关键词等信息,实现对这些信息的词频统计与分析;利用Ucinet可以生成Ucinet系统文件,从而为Net-Draw软件识别文献数据中的共现信息提供通道;通过NetDraw可以针对不同关键词在论文中的共现次数,进行共词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
论文发表数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图可以直观的反映出研究主题在某时间段的动态变化,据此可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王晰巍,靖继鹏,王韦玮,2013)。因此本文将两本期刊的文献数据整合到一起,集中进行时间序列分布的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见,在1997-2008年间,发文量的变化起伏较小,每年平稳维持在60-80篇左右。而在2008-2016年间,发文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10-2012年间数量有所减少)。总体来看,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在近20年间呈现出平稳累积而后迅速发展的态势。
由图1可知,2008年后,每年发表环境心理学文献论文数与时间序列基本呈比例增长,本文通过使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以2008年作为原点,发表年份为自变量X,期刊论文数为因变量Y。通过SPSS 统计分析结果可知,F(1,7)=13.845,p=0.007,说明线性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因此可以列出回归方程的表达式,方程为 Y=7.25X-14478.556。由方程可知,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国外环境心理学论文数预期将保持递增的发展态势,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度将不断提高。
针对环境心理学文献作者的统计发现,1844篇文献署名作者有2619位,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1410位,其中发表5篇文献以上的第一作者有20位,共发文124篇;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有11位,共发文79篇(见图2)。可以推测,这20位作者对于环境心理学研究较为深入,且其中11位作者表现非常活跃,而发文量排名前五位的作者(Herzog,Evans,Bamberg,Herzog,Suedfeld)则是国外环境心理学前沿研究的代表人物。
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对于同一研究主题,其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群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的平方根(马费成,胡翠华,陈亮,2002),即(m表示核心作者发文数,ηmax表示发文最多作者的论文数),计算得出m=2.80,即发表3篇论文以上的作者可定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到核心作者90位,占全部第一作者的6.38%,共发表论文354篇,占全部发表文献的19.20%。
经统计分析得出,1844篇国外文献涉及的所在机构达876个 (以大学或者独立机构为统计单位)。表1为发文量在25篇及以上的发文机构统计情况。
表1 发文量≥25篇的机构分布情况
通过表2可知,发文量较多的发表机构所在地区主要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其中以美国为最,发表文章1084篇,占近20年发表总量的58.79%,说明美国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表2 发文量≥50篇的地区分布情况
3.4.1 关键词数据说明
本文通过文献统计分析软件SATI,将文献发文量、关键词个数及频次进行定量统计,得到国外环境心理学文献在1997-2016年期间出现的全部关键词及每个关键词的频次,并通过这些关键词数据分析,对研究热点进行内容分析与界定。其中,通过统计每个年份所发表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个数得出关键词个数,在同一年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只计一次;通过统计每个年份所发表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频次得出关键词频次。需要说明的是,在1997-2002年间,国外文献原文中没有关键词的呈现,所以数据仅有发文量的呈现。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发文量的变化,关键词个数与频次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两者之间的数量差距越来越大,从2003年的 “20”数量差距到2016年的“179”数量差距,虽然期间存在数量差距减小的年份,但总体数量差距变化明显。因此,在发文量与关键词的年份变化中,2003-2016年间,发文量在少量年份有所减少但总体是增加的,而关键词的个数和频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关键词的数量(个数和频次)多于发文量。
3.4.2 高频关键词分布特点
对高频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共现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国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通过统计得到的部分关键词,有的前后重复出现(如 proenvironmental和 pro-environmental),有的意思含糊不清(如behavior,water),并不能完全以及准确地呈现文献的研究主题。因此,我们邀请三位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对这些高频关键词的有效性和一致性进行评定与筛选,删除重复出现以及意义含糊的关键词。
根据普赖斯定律,文献作者分布领域内,高产作者的贡献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代表同一研究领域内文献关注的导向。同理而言,文献关键词分布领域内,高频关键词的贡献也能够代表同一研究领域内关键词关注的导向。故而,参考普赖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方法,将其运用于高频关键词的确定,即,被引频次以上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其中,ηmax为最高出现频次,因 ηmax=71,故N=6.31,即被引频次≥7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统计得到高频关键词79个,部分如表3所示。
表3 出现频次≥25次的整理后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邱均平,曾倩,2011)。从表3可以看出,近20年来,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为: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儿童(children)、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环境态度(environmental attitudes)、体 育 活 动 (physical activity)、 自 然 (nature)、 步 行(walking)、环境关心(environmental concern)等。
根据表3中的数据,统计得到79个高频关键词。对这79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现可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研究主题的分布特征。因此本文将这79个高频关键词两两组合,统计它们在这1844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次数,形成79×79的Excel共现矩阵,然后利用Ucinet软件的数据转换功能,将上述Excel矩阵转换成Ucinet格式的网络数据,再通过Netdraw软件,将转换后的网络数据绘制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
从知识图谱可知,部分高频关键词共现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hildren(30)、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25)、neighborhood(25)、place attachment(21)、community(21)、nature(19)、health(18)、environmental attitudes(17)、physical activity(17)、content areas(16)、walking(16)、stress(15)等。
通过将每年高频关键词的频次变化进行比较,可进一步看出环境心理学研究热点的发展变化。因此选取2003-2016年间每年频次前5位的关键词进行统计(1997-2003年间无关键词出现),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2003-2016年的14年间,出现频次一直较高的关键词是 “children”“environmental concern”;在前期出现频次很低甚至从未出现过,但后期出现频次较高,呈现增长趋势的关键词是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lace attachment”“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al attitudes” “physical activity”;前期出现频次较高,而后期频次较低的关键词是“stress”。这些高频关键词在词频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环境心理学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变。
通过词频分析与共现分析来看,近14年间“亲环境行为”出现的频次最高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近几年达到一定的顶峰,并与25个相关高频研究变量具有紧密联系;近几年对于“地方依恋”的研究比前几年较为重视,并与21个相关高频研究变量有所关联;“环境关心”作为关键词,近14年来出现频次并不太高,且前7年与近7年的出现频次相近但次数较低,但仍然与12个相关高频研究变量具有研究联系;近14年来“环境态度”的研究频次呈现出前几年较少,近几年才有所增加的趋势,并且与17个相关高频研究变量具有研究关联。这些表明“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环境关心”和“环境态度”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对其他变量的研究具有促进与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主要围绕“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环境关心”和“环境态度”展开,同时对于涉及到“儿童”“气候变化”“体育活动”的环境心理学问题也相当重视。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近20年(1997-2016)的两本环境心理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和Environmentand Behavior)的1844条文献数据进行定量统计,探索与分析环境心理学发展态势及研究热点,系统认识该学科的发文数量、核心作者、论文高产地区和机构,并且整体把握其研究发展的热点内容和演变脉络。
表4 2003-2016年环境心理学英文期刊文献高频关键词列表
数据统计显示,环境心理学的持续发展态势,体现在发文量的不断增加、发文作者的文献产出巨大、研究机构与地区的广泛分布等方面。环境心理学蓬勃发展和受到重视与关注的原因,主要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越来越多的环境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将心理层面的影响考虑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研究当中(Foddy et al.,1999);二是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不断关注人的心理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影响。环境保护之所以会引起环境学家、心理学家等的高度关注,这与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有关。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与过度攫取,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全球变暖严重、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野生动植物快速灭绝等问题凸出。因此,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全球性危机(Dunlap,1993)。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开始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环境问题上,力图探究使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危害与消极影响,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减少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等。然而,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如何让人的行为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除进行政治、经济、法律的研究,还需要进行心理的研究(朱建军,2002)。这个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的时代,推动着心理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不断去关注与研究人的心理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与影响,从而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论文产出也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源于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与重视。因此,环境心理学一直关注人类行为发生的周围环境的空间——物理特性,即物理环境,同时强调物理环境对人类心理过程的影响常常超出我们的个人和集体意识 (Bonnes& Carrus,2017)。环境关心研究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我们对于周围物理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Schultz,2001)。而环境态度是基于个人普遍价值观而产生的对环境问题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意图的集合(李新秀,刘瑞利,张进辅,2010;Schultz,2001)。而两者作为环境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为之后的诸如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1 亲环境行为研究
亲环境行为被视为是个体为保护周围环境而采取的预防性行动(Zhang,Zhang,Zhang,& Cheng,2014)。 Stern(2002)以及 Lee等人(2013)认为,它通过对自然的同理心和解决环境问题来保护环境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环境心理学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如何促进亲环境行为的研究,目的是使人们对物理环境的有害影响可以显著减少(Stern,1992)。全球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类活动和工业快速增长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因此,环境的健康与否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人类活动。Foddy等人(1999)预测,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以制定促进亲环境行为的有效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环境心理学通过亲环境行为研究,专注于推动各种形式的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来促使环境保护,如节能、回收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Kaiser,2004,Shultz,2011; Clayton et al.,2015b)。 于是,涌现出许多研究亲环境行为的理论模型,如理性行为理论(TRA)(Ajzen & Fishbein,1973)、计划行为理论(TPB)(Ajzen,2007)、 规范激活理论 (NAT)(彭远春,2013) 以及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VBN)(Stern,2002)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试图找出能够影响亲环境行为的前因性心理因素,从而希望通过对这些心理因素的控制与影响,提高与促进人们的亲环境行为产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目前来看,这些模型能够解释亲环境行为影响机制的部分效应,但仍然是不足的,许多前因变量仍然需要被发现与研究。由此看来,亲环境行为研究在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正占据主导地位并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4.2.2 地方依恋研究
近年来,环境心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一些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幸福具有特殊影响的场所,例如住宅、办公室、学校、房屋、商店、医院、博物馆、监狱、城市等(Bonnes& Carrus,2017),由此产生了地方依恋研究。作为一种基于地点并与日常场所体验相关的重要心理过程(Lewika,2011; Korpela,2012),地方依恋指的是人与特定地方之间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以表达人们倾向于留在这个地方,并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心理状态(Hidalgo & Hernández,2001)。 概括来说,地方依恋是人们对于周围物理环境的情感依赖与地方认同 (Williams,Patterson,Roggenbuck,& Watson,1992)。 Stedman(2002)发现,对一个地方的积极情感和身份认同显著影响当地居民保护当地环境的意愿。而Ramkissoon等人 (2012)认为地方依恋的概念是一个包含不同构念的多维结构,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态度—行为模型的概念框架来研究这些不同构念如何影响游客对国家公园的亲环境行为意愿。研究发现,地方满意度在其概念框架中对不同地方构念与亲环境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地方依恋也被认为是持续的,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Morgan,2010)。因此地方依恋未来研究的重点可能在于,日常生活环境的物理特征随着时间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等方面。
4.2.3 环境关心研究
Dunlap 和 Jones(2002)认为,环境关心是指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并支持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度,或者指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个人努力的意愿。现如今,对环境关心最常使用的测量工具为新环境范式量表(new environmentalparadigm scale)(Dunlap& Liere,1978)。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Dunlap和Liere就提出了一个新的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即人类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并且人类应该要保护自然与社会环境。NEP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进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对环境问题的审视,被普遍认为是环境关心的概念范畴 (Guagnano,Stern,&Dietz,1995;Poortinga,Steg,& Vlek,2016),后来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它的有效性(Dunlap et al.,2000)。
另外,由于一些环境消极影响的存在,如噪音、拥挤和极端温度(Evans,1982)以及自然灾害、技术灾难或事故的威胁(Baum et al.,1983),使得人们在关注环境危害和关心自身健康的同时,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活动是否会加剧这些消极影响的产生,从而反向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与态度的发展。因此,环境关心与环境态度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环境问题的两个基础研究变量。
4.2.4 环境态度研究
环境态度作为基于个人普遍价值观而产生的对环境问题或活动所持有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意图的集合 (李新秀,刘瑞利,张进辅,2010;Schultz,2001),是从广义的概念范畴出发,探讨人类对生态环境所持有的普遍态度和看法 (武春友,孙岩,2006)。环境态度作为亲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李新秀,刘瑞利,张进辅,2010; Schultz,2000; 武春友,孙岩,2006)。近来,Gifford和 Sussman(2012)提出,环境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即人们对环境的看法和感受以及他们对环境的态度之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环境态度作为亲环境行为的心理决定因素之一,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意图与驱动动机。如何将积极的环境态度转化为随之而来的亲环境行为,虽然已有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两种态度行为关系模型作为参考,并且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环境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探索,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有更多其他的变量调节,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与创新的研究。
而 Schultz(2000;2001) 基于 Stern和 Dietz(1994)的环境态度价值基础理论,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三个层次的环境态度价值观(利己主义价值观、利他主义价值观、生态系统价值观)对环境问题关注的重要影响,并试图将环境关心、环境态度与将他人纳入自我和将自然融入自我联系在一起,对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途径,也为研究亲环境行为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理论。
通过对4个研究热点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态势。从心理学的知、情、意三分法来看,国外环境心理学早期较为关注认知角度的研究,环境关心等认知因素是主要研究热点。而近十几年来,从地方依恋等情感角度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同时从环境态度和亲环境行为角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可见,从人对环境的认知研究,到人对环境的情感研究,以及人对环境的行为及其影响研究,近20年来的国外环境心理学也在经历着研究范式的逐步转变。
由于仅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和Environment and Behavior两本期刊文章作为分析对象,而不包括其他期刊发表的环境心理学领域的论文,故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两本期刊的选择,主要出于对代表性取样的考虑:第一,两本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均为环境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核心与前沿文章(Gärling,2001);第二,如前所述,与其他刊载环境心理学文章的期刊相比,两本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今后的研究可以适当加入其他期刊发表的环境心理学论文,以更加细致地展现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