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芸
摘 要:课本上有些实验由于现象不明显,在课堂教学时会影响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讲的是化学研究的内容。在这一部分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发现了课本原有的实验设计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要勤于思考改进和优化实验,以便学生观察与学习,并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解决问题。
关键词: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眼见为实;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0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80-02
在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一章第2节要求学生通过探究蜡烛燃烧,观察到有水雾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得出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生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物质,从而小结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和区别。可以说这节课开启了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大门,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
一、课本的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①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②点燃蜡烛,观察现象;③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④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⑤取一段粗玻璃管,按课本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⑥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二、瑕疵分析与改进
瑕疵一:课本上利用在蜡烛火焰上方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通过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小水珠,得出有新物质水生成。但是该节内容在刚开学第三节课时的时候开设,这时刚开学,天气温度较高,秋天空气也干燥,很难观察到水雾,学生不能眼见为实。并且罩上烧杯后,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第四章是才学习)在这里出现,学生先观察到有黑色物质生成(因为蜡烛是白色,对比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关注到),而书上并没有提到,于是学生觉得实验现象与课本现象不一致。而对出现的问题,由于知識的阶段性(第四章才学,在这节课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有黑色物质出现),学生的问题不能解决进而产生了困惑,而这时教师却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现象,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指鹿为马”。在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小笑话:关于颜色——“老师,你高兴就好,我们的眼光不重要”;关于产物——“老师你说生成什么就是什么”,其实都是因为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效果,这都是由知识的阶段性和局限性导致的。
改进:在火焰上方放一块石棉网,在石棉网上罩一只小烧杯。因为小烧杯离火焰较远,温度散失,干而冷的烧杯内壁很快出现水雾,且不会烧杯,因此内壁不会出现炭黑,效果非常明显,与课本现象一致,且成功率极高。
瑕疵二:这个实验第六步: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看到白烟,这个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白烟的现象很容易观察到,但是却很难理解这个白烟是什么。因为刚刚讨论了,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物质,那么这个白烟是不是石蜡燃烧生成的新物质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教师一般会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探究,这也是一个趣味实验——隔空点蜡烛。石蜡小颗粒具有可燃性,而该化学变化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燃烧,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烛心和白烟离得很近,学生看不清教师点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存怀疑态度。
改进:在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罩石棉网,石棉网靠近烛心,蜡烛会因缺氧而熄灭,白烟现象非常明显有好几厘米的高度,这时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石棉网上方的白烟,同时抬高石棉网,让烛心与氧气接触,会很清晰地看到木条点燃白烟,火焰沿白烟引燃石棉网下方的蜡烛,奇妙但真实的实验现象在学生的眼睛下逐渐呈现。
瑕疵三:在该实验第5步时,取一段粗玻璃管,按课本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意是说明火焰中存在着石蜡蒸汽。但是由于从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温度较高,是往上飘的,所以有很多学生质疑,固体怎么会往上飘,这个白烟是不是石蜡小颗粒。
改进:于是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分析问题的原因,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加长玻璃管,使白烟冷却,结果发现有白色固体留在了玻璃管壁,效果非常好。学生兴趣浓厚,课堂精彩活跃。
三、补充设计实验
关于蜡烛的物理性质,课本上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来交流讨论。(因为以前蜡烛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以防停电用来照明,但是近些年,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学生对蜡烛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日蛋糕上点的蜡烛,颜色是五点缤纷,香味也多种多样,而绝大部分学生家中没有蜡烛)。所以前几年笔者在上课让学生说一说蜡烛有关的物理性质,学生们并没有说出几点,于是笔者在上该内容时课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只最普通的白色蜡烛,让学生亲眼去看、亲手去摸、亲身去体会去观察。
实验一:石蜡的密度
石蜡的密度大不大?当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用手掂了掂,回答说石蜡密度不大。但是笔者再问比水大还是比水小?一大半的学生说比水大,笔者当时有点吃惊,不过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契机吗?于是笔者在黑板上统计认为比水大的人35个,比水小的人17个,那么哪边的猜想对呢?这可不是由教师说了算的。于是笔者说:“厕所有水,你们手中有蜡烛,请用事实说话。”于是在大家的期待下,三个男生快速去厕所装了三大杯,全班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三根长短不一的蜡烛被投入水中,然后浮出水面,然后17个学生欢呼:“我就说比水小吧,哈哈。”猜错的学生一脸惊讶却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比水小呀。”笔者想他们肯定不会忘记了关于蜡烛的密度这一知识,但是笔者需要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方法。
实验二:石蜡的熔点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放热,旁边的石蜡受热融化(融化是物理变化),一直燃烧一直放热一直融化,所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结论得出化学变化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从该实验中可以看出石蜡的熔点高不高?”学生答:“不高。”再问:“有100度吗?”学生面面相觑,之后猜想大于100度的举手46人,低于10度的6人。笔者说:“到底谁的猜想才是真的呢?”停顿一下,学生接上去:“请用实验说明!”(笔者心里暗暗开心,学生配合得真好,这群学生真可爱)笔者脸上不动声色,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更好。于是学生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实验证明石蜡的融化温度根本不需要100度,一般在50度左右就开始融化了,果然眼见为实。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并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分享实验探究的成果,不断完善与改进实验探究的设想,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魏少兴.对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6):60-61.
[2]姚孟建.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J].化学教学,2014(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