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华
摘 要: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科教学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为宗旨,有效应用现代技术辅助开展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自主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融合于语文课程教学环节,可以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载体,文章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实际课堂教学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46-02
在教学改革推动下,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在不断进行革新和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教师的关注点。学科教学主要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促进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意识与行为意识发展的基础性阶段,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根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存在诸多不足,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学生对教师教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小学生具有爱观察、爱模仿的天性,对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并不具备主观意识,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及内容往往需要教师来布置,从某种层面而言,教师的教学思维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确立便会在无形中受到阻碍和抑制;其二,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缺乏重要性认识。由于小学处于整体学习生涯的基础性阶段,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具有先天的局限性,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其自我意识还未完全确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随之便失去对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其三,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目标实现效率的关键,由于教师缺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因而也少有精力针对该方面的教学方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无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及学习特征对其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信息技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当前社会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以及应用效能逐渐拓展和提高,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体现出其应用价值,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合使用也具有诸多优势。本研究活动将《雾在哪里》作为教学实践案例,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三个时间维度或者环节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载体,体现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策略与价值,具体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一)信息技术在课前预习阶段的应用
很多二年级小学生都不具备自主预习的意识和习惯,自然也无法意识到课前预习对自身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或者调动学生对学习教学内容的主观能动性,触动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逐渐体会到课前预习对提升学习效率的意义,并将引导性学习逐渐转化为自发性学习,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雾在哪里》一课为例,文中将自然景观中的“雾”进行拟人化的人物设定,由于学生缺乏多元性的社会生活体验,也未在清晨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各种事物的变化,对教学内容的体验性与理解性也相对较差,教师可以应用PPT形成预习材料。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插入视频向学生展示自然景观中的雾,以及自然事物在雾降临时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对雾的自然现象有更为主观的认知;其二,插入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魔术,通过这种相对虚拟的手段,给予学生进行两者事物相互联想的空间。这些内容的预习性学习能够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关键,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重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低年级小学生处于字词句积累的关键时期,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字、生词是重点,而学生对于动画等事物具有天生的关注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生字教学,应用动画的形式将“于”“论”“岸”“屋”“久”“散”“步”“消”等生字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汉字的字体结构、笔顺、字音等知识。传统的生字教学以教师的示范式教学为主,而此种教学模式下的生字学习活动会在无形中形成“灌输式”教学,学生学习过程枯燥而乏味,学习体验会受到影响,学习效率随之降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字词教学活动中,便能够让学生对字词学习形成新颖的学习体验,教师的示范转化为观看动画,学生会在画面中自主构建字体结构。具象化的形式与内容便于学生记忆,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课后复习阶段的应用
课后复习巩固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的关键,很多学生在课后都将写作业作为基本学习任务,而这种学习内容往往是教师预留和设计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无法形成。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后复习阶段让其进行自主学习,将教学重点内容设计成教学课件,并将这些教学课件上传至共享性学习平台中,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会有一定的主观认知,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理解难点,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课件下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复性学习。学生可以针对某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性学习,也可以为自己制订周期性学习计划,定期对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周期性回顾,以深化记忆。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及能力存在差异性,对部分学生而言,自主复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引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应用链接状结构体现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不断完善知识架构,学生也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自主复习的思路和脉络。教师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定期复习的学习方式,其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都会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学习主动性也会逐渐提升,久而久之,便形成“预习—学习—复习”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学习也是汉语语言文化学习、汉文化学习,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这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师在学科教学的不同环节,要重视进行教学模式及内容的创新,以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花.運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9(24):162.
[2]李小仙.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9(15):135.
[3]吴小春.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作用[J].学周刊,2019(17):124.
[4]王三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推小学生语文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J].学周刊,2019(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