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现在我们如果发现哪里有个长寿老人,都趋之若鹜地跑到人家那里打听人家吃啥喝啥生活习惯又都是啥,以期照搬人家那一套来到达自己也能长寿的目的。其实长寿老人古今都有,哪里都在,他们的长寿秘诀也是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长寿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是从表面一看就能看得出来的,就像《黄帝内经》上说的一样,只有“形神俱养,内外兼修”,才可以“度百岁乃去”。
古人提倡适量运动,如《黄帝内经》就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就是不能让身体老处在一个单一的状态中。儒家中的“六艺”就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他们既要弟子读书写字,又要弟子骑马射箭,还要弟子学习音乐、舞蹈、数学、驾车等技术,使弟子能夠及时调节身心,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养生学,很多人都能够做得到。但要说起养心来,不少人就难以达到这种境界了。古人认为,养心是养生的基础,只有先养心再养身才能最后达到真养生。对于养心一说,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派别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础理论又是如此的相像,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养心的关键在于要保持较高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乐观、理智、豁达、开放的心态,因为很多身体上的疾病,都是由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喜怒无常是养心的天敌。一个人成天为金钱、美女、地位、珍馐等欲望所累,那他还哪有健康可言,不病魔缠身、疾病四起才怪哩。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2001年2月8日去世,终年103岁。其养生48字诀为:“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百岁老人袁晓园有一颗平常心,她在《百岁感怀》这首诗中写道:“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最终她活了102岁。
著名的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因病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他在92岁时作的《宽心谣》,对我们应该有点启发:“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黄帝内经》也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所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今天繁杂的社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智与平和,才能真正让自己延年益寿。
当然,要想健康长寿,在养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作息时间。正像《黄帝内经》上介绍的,春天万物复苏,人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天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乱发脾气;秋天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贪床恋床;冬天要早睡晚起,严防天寒侵体。这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最后,营养的摄入也非常重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古人不是也说“食谷者生”吗?《黄帝内经》上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至于为了减肥,少吃饭甚至不吃饭,让自己体内的营养跟不上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就更不足取了。没有健,还哪有美哪有寿呢?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