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体质理论 一场伪科学骗局

2019-02-24 08:22刘垠
科学之友 2019年2期
关键词:酸碱性酸碱度酸碱

刘垠

“碱性体质生男孩概率大。”

“酸性體质易得癌。”

“吃肉多的人必然是酸性体质。”

“睡觉不好、易疲劳是酸性体质引起的。”

……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见过这类曾经在朋友圈流传甚广的传言,但随着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扬的受罚,“酸碱体质”的伪理论也因此被推翻。从2002年这一理论畅销,一直到2018年末,酸碱体质理论的拥趸反复将这一理论“抛售”出来,而辟谣者则与此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酸碱体质理论何时起

罗伯特·扬最初于2002年提出“酸碱体质论”。他宣称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易导致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不健康甚至有潜在危险的体质。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处于碱性环境。随后,他出版了《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等一系列书籍,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很多读者认为,扬找到了“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对他的理论深信不疑。这些书籍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使得扬一跃成为全球知名的“养生专家”。更有一些绝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指望他的“神奇疗法”能够治愈癌症。有了名气后,扬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论生产保健品、药物,甚至开办了诊所。

2007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道恩·卡利女士。听信了扬的建议后,她放弃了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采用扬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据悉,这种疗法是在静脉注射的药物中添加碱性的小苏打。最终,这名患者病情发展到晚期,扬也因此被判罚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亿元)巨额罚款。

“酸性体质”无科学依据

所谓“酸碱体质”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酸性体质”会造成癌症发病率升高。同时,该“学说”认为,采用合理的方法改善酸性体质,努力创造体内微碱性环境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关键。

而为什么说酸碱体质理论不靠谱?从人体不同的器官来看待人体酸碱度不难发现,人体各个器官酸碱性各有不同。如胃就是一个强酸环境,胃液的pH值在1.5~2.0之间;女性阴道也是一个酸性环境,其pH值大约在3.8~4.4之间;小肠的pH值在4.8~8.2之间,大多数属于弱碱性……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酸碱度,这是由于不同的器官肩负不同的生理功能。

据介绍,如果胃液酸性不够,则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或死亡,将影响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阴道酸性过强或酸性不够,都有可能引发菌群失常,继而诱发妇科疾病……但如果从整体来观察人体,健康人本就是弱碱性体质,根本无需刻意去追求或改变。

然而有些“酸碱体质”理论的支持者认为,避免某些食物、吃另一些食物会改变身体的pH值,但这些主张与人体化学的研究结果完全不符合。

饮食无法调节体内酸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

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酸碱度与疾病发生无关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酸碱失衡并不容易发生。一味追求人体环境的碱性反而不可取,很多有害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都是偏碱性的,如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伪科学在传播过程中常常加入一些夸大其词的元素,比如酸性体质易致癌的传言,使得人们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放松对谣言的戒备,从而大行其道。多吃碱性食物能预防癌症更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并且,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其发病机理很复杂,它的发生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酸碱性酸碱度酸碱
判断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模型
高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与案例剖析——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为例
测测你皮肤的酸碱度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电厂工业锅炉水质常规化验的方法和意义
基于C8051F320的PH测量仪的研究
第十单元酸和碱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考点示例
人是酸的还是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