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广西 百色 533000)
对于风湿科医生来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并不陌生,它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腱鞘、滑膜和关节的软骨及破坏骨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约为0.42%,总患病人数约500万[2]。然而,Felty综合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发病率约占RA患者的1%,多发生在40~70岁的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亦有个别幼年发病[3]。该病临床知晓率比较低,所以漏诊率较高,往往因延误治疗而导致治疗效果欠佳,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现将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Felty综合征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46岁,因“关节疼痛17年,咳嗽、咳痰1个月余”入院。患者自诉17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关节疼痛,累及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足趾关节及踝关节,伴晨僵,无脱发、光过敏、口腔溃疡、口干、眼干等。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关节疼痛能缓解,但未能遵医嘱坚持用药,逐渐出现四肢关节畸形。1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多呈白色黏痰,伴夜间盗汗、纳差,吸气时胸痛。病后曾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痰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经头孢曲松抗感染、咖啡酸升白、止咳化痰等治疗后咳嗽、咳痰稍减少。但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0.75×109/L,中性粒细胞数0.10×10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91×109/L,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而入我院。 病后精神、睡眠、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近1个月体重减轻3 kg。体格检查:T 36.7℃,P 99次/分钟,R 20次/分钟,BP 16.09/9.58 kPa,身高146 cm,体重38 kg。神志清,慢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99次/分钟,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掌指关节、跖趾关节半脱位,双手指向尺侧偏斜呈“天鹅颈”样表现,足趾畸形,四肢关节无肿胀,无压痛。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0.8×109/L,中性粒细胞数0.11×109/L,血红蛋白91 g/L,血小板117×109/L。网织红细胞数:194.6×109/L。铁蛋白:527.3 ng/ml。类风湿因子:373.0 IU/ml。类风湿关节炎二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抗角蛋白抗体阳性(+)。自身免疫全套,抗核抗体:阳性。3次涂片找真菌:真菌孢子(+)。痰培养可培养出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尿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分析、G6PD酶、叶酸、维生素B12、三溶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甲功5项、血脂、凝血功能等均无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脾大。肺部CT平扫:①肺部感染,肺间质病变,两侧胸膜局限性增厚;②纵隔淋巴结增大;③心脏增大,肺淤血。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2.6∶1;粒系比值大致正常,占64.5%,各阶段细胞均可见,幼稚阶段细胞比值增高,成熟中性粒细胞比值明显减低,呈成熟障碍;红系比值大致正常;全片巨核细胞多见,血小板散在、易见;淋巴细胞占8%,单核细胞、浆细胞未见明显异常;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外铁 +级,细胞内铁:65%阳性。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增生明显活跃,容量占50%~60%,脂肪组织增生;粒系增生,以中幼及以上阶段为主;红系、巨核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幼稚细胞增生,呈弥漫或灶性分布。患者有多年RA病史,出现持续粒细胞减少、脾大,结合影像等结果,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脾功能亢进、疟疾等,诊断考虑:①Felty综合征间质性肺炎;②细菌性肺炎;③真菌性肺炎;④慢性病性贫血。入院后经粒细胞刺激因子、抗细菌、抗真菌、来氟米特、羟氯喹等治疗,感染能好转,但血象无明显改善,仍粒缺,多次复查示血细胞均波动于:白细胞(0.8~1.1)×109/L,中性粒细胞数(0.1~0.13)×109/L,血红蛋白(87~92) g/L,血小板(65~95)×109/L。骨髓结果回报后排除白血病、急性组织细胞病,确诊“Felty综合征”,予甲泼尼龙12 mg/d口服治疗3 d,血细胞开始逐渐回升,用泼泥龙治疗10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4.4×109/L;中性粒细胞数2.96×109/L;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120×109/L。病情好转、稳定后出院。
Fe1ty综合征是1924年由美国医生Augustus Roy Felty首次报道,1932年Hanrahan把具有类风湿关节炎、粒细胞减少和脾大的三联征称为Fe1ty综合征,又称为晚发型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脾肿大综合征、关节肝脾综合征或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脾大综合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4]。该病男女比例大约为1∶3,多见于40~ 70岁、RA病程一般为10年或10年以上的患者。目前Fe1ty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机制复杂,可能与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体液或细胞免疫、脾脏功能、粒细胞减少及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有关。
本病除了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表现如关节肿痛、畸形外,一般在其关节炎出现数年到数十年以上出现关节外症状。可表现为全身乏力、面色苍白、体重下降等;肝大、脾大、小血管炎如肢端溃疡、紫癜等,皮肤感染后可并发小腿胫前及足部溃疡;出现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长期粒细胞缺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合并感染如胸膜炎、周围神经炎、表层巩膜炎等,少数有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炎、呼吸道和口腔反复感染;还可继发真菌感染,如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为显著,最低可达0.1×109/L,可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的减少与粒细胞生成障碍、免疫交互作用有关,也存在细胞分布的异常,部分血管内粒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上,这种边缘池的增加几乎出现在所有Felty综合征患者中,甚至可能是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Felty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的产生减少、脾脏滞留破坏、外周血小板消耗以及外周免疫介导血小板破坏等因素有关。
该病例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10余年后出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减少、脾大、粒系成熟障碍,排除其它原因可解释的脾大或粒细胞减少的疾病,参照Sienknech 等提出 Felty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①符合 RA 诊断标准;②体格检查或同位素扫描发现脾大;③白细胞<4.0×109/L或中性粒细胞<2.0×109/L,血小板<100×109/L;④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脾大或粒细胞减少,故诊断成立。
Felty综合征的治疗,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基本一致,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免疫及生物治疗(环孢素A、美罗华、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脾切除术等。各类药物治疗疗效如何,由于发病率低,尚缺对照试验研究的证据。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无明显效果,因出现肺纤维化,限制了甲氨蝶呤应用,合并严重感染,不宜应用免疫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且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起效缓慢;脾切除可以在短期内逆转血液系统异常,但部分患者粒细胞减少会复发并持续存在[6]。有文献报道[4],Felty综合征的激素用量比治疗RA的剂量偏大,中剂量激素治疗综合征可能有效,综合考虑该患者体重、身高因素及感染情况,选择泼尼龙片12 mg/d口服治疗,治疗后血象恢复快,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为激素的抗免疫作用及刺激边缘池的白细胞释放有关。
由于本病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临床医生不能及时发现患者合并Felty综合征,常因担心白细胞低不能或不敢用激素或抗风湿类药物而延误治疗。粒细胞减低引起继发性感染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患者生存率缩短的原因之一,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在临床存在诸多用药限制的情况下,激素不失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