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付丽媛,钟群,肖慧,许尚文,赵春雷,钱根年,陈自谦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医学影像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90%以上为移行上皮癌,极易复发。现阶段18F-FDG PET/CT已经广泛应用于膀胱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复发检测[2]。但18F-FDG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后进入尿液,尿液经输尿管大量聚集于膀胱中,导致膀胱内大量放射性干扰,影响了病灶的显示,引入双时相显像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3]。本研究回顾分析57例临床可疑膀胱癌或术后复发患者行双时相PET/CT显像,以评价其在膀胱癌及其术后复发中的诊断价值。
收集本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临床可疑膀胱癌或术后复发患者,入组病例均行PET/CT双时相扫描,并经病理或6个月以上随访证实。共57例:其中可疑膀胱癌病例26例,平均58.8岁;膀胱癌术后病例31例,年龄42~85岁,平均65.3岁。对以上患者行常规及延迟扫描,对双时相扫描病灶形态显示及SUV值变化进行比较。
PET/CT扫描仪为GE Discovery LS16型,PET 采集参数:2D方式采集,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重建后的图像送至EWS核医学工作站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位图像。CT 扫描参数:管电压 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5 mm、层间隔4.25 mm,平静呼吸下由头顶扫至股骨上段。18F-FDG由GE PET Tracer回旋加速器及自动化学合成系统生产,放化纯度>95%。患者空腹6 h以上,空腹血糖<6.6 mmol/L,脉注射18F-FDG 3.5~5.4 MBq/kg,静卧45~50 min后行PET/CT扫描,常规显像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延迟扫描时间均在注射药物4~6 h后进行,延迟扫描前让患者口服呋塞米20 mL,饮水1000 mL以上,并排尿6次以上,延迟扫描前充盈膀胱,以期最大限度地显示清晰的膀胱壁图像及减少膀胱尿液的放射性。
由两位以上核医学专科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视觉判断。定量分析由同一操作者核对。FDG摄取增高区域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标准摄取值(SUV)。根据双时相病灶SUV值摄取程度(SUV>2.5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标准)、病灶形态变化、是否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判断是否为恶性肿瘤,最终诊断以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为依据。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对57例病例病变常规扫描SUV和延迟扫描SUV、常规扫描尿液SUV和延迟扫描尿液SUV、病变常规扫描SUV和常规扫描尿液SUV、病变延迟扫描SUV和延迟扫描尿液SUV行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例最终病理及随访证实其中膀胱癌23例,良性病变3例。其中18例病例常规扫描膀胱壁可见结节状高代谢灶或膀胱壁明显增厚,SUV值为3.7~22.1,另有8例应膀胱充盈欠佳,病灶显示不清,以SUV>2.5判断良恶性病变的标准,常扫描诊断正确18例,误诊8例。23例延迟后扫描SUV值仍增高,SUV值为3.9~18.7;另3例延迟扫描SUV值明显减低,SUV值为1.2~1.9。最终病理证实,双时相SUV均增高病例中22例为膀胱癌(图1),1例为纤维瘤样增生;3例延迟扫描SUV明显减低病例2例为膀胱憩室(图2),1例为低级别早期膀胱癌。延迟扫描诊断正确24例,误诊2例。
图1 双时相SUV均增高病例扫描
图2 膀胱憩室扫描图
术后组31例,最终病理及随访证实其中25例有复发,另6例无复发。其中20例病例常规扫描膀胱壁可见结节状高代谢灶或膀胱壁明显增厚,SUV值为1.7~22.1,另有7例应膀胱充盈情况不佳,显示为膀胱壁稍增厚,壁结节显示欠清,以SUV>2.5判断良恶性病变的标准,常扫描诊断正确23例,错误8例。延迟后扫描25例SUV值仍增高,SUV值为3.9~18.7;另2例延迟扫描SUV值明显减低,SUV值为1.2~1.7。最终病理证实,双时相SUV均增高病例25例中24例为肿瘤复发,1例为非特异性增生病变;2例延迟扫描SUV明显减低病例为炎性改变。另4例常规扫描未见膀胱壁结节病例,延迟后扫描,2例膀胱充盈良好,2例充盈稍差,均未发现膀胱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病理证实3例未见复发,1例后发现为肿瘤复发(本例病例主要是因为病灶过小,双时相膀胱充盈差无法显示,后膀胱镜活检证实)。延迟扫描诊断正确29例,误诊2例。延迟扫描较常规扫描诊断正确率大大提高,行χ2检验,P值小于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常规扫描与延迟扫描诊断正确率比较 [例 (%)]
对57例病例病变常规扫描SUV和延迟扫描SUV、常规扫描尿液SUV和延迟扫描尿液SUV、病变常规扫描SUV和常规扫描尿液SUV、病变延迟扫描SUV和延迟扫描尿液SUV行配对t检验:常规病变SUV与延迟病变S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尿液组SUV与延迟尿液组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病变SUV与常规尿液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延迟病变SUV与延迟尿液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常规尿液与延迟尿液相比,延迟尿液放射性有显著下降。常规肿瘤SUV与常规尿液SUV相比,肿瘤SUV值低于尿液,呈相对低代谢,两组数值差异有统计意义学,但不利于肉眼上观察与诊断病变。延迟肿瘤SUV与延迟扫描尿液相比,肿瘤SUV值高于尿液,呈明显高代谢,从肉眼更有利于观察与诊断。
因18F-FDG需要经泌尿系排泄,膀胱内本底很高,导致膀胱内肿瘤被掩盖,常规PET/CT显像常无法分辨[4]。早年部分学者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来提高膀胱肿瘤的显示效果:① 导尿法[5]:该方法属于有创性操作,显示结果也不理想,同时会增加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② 显像前注射利尿剂法[6]:该方法减低了膀胱内的放射性浓聚,也可使膀胱充分充盈,但无法使膀胱内尿液放射性降低至本底水平,诊断准确性仍无法明显提高。
本研究采用了常规扫描后口服用呋塞米(利尿剂),大量饮水(超过1000 mL),并多次排尿(6次以上),延长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4~6 h)等方法[7-8],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低膀胱内尿液的放射性,本研究中显示,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可减低尿液放射性至本底水平,排除了膀胱内尿液对病灶SUV值测量的影响,使得病灶显示清晰,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延迟扫描时充盈膀胱,CT显像可对膀胱壁解剖结构进行直观判断,可发现见局限性增厚改变,膀胱壁上肿瘤呈“菜花状”“乳头状”向内或向外突起,更易于诊断[9]。PET显像方面因尿液呈较低代谢,肿瘤为高代谢,可形成良好的对比。本研究中2例膀胱憩室病例,常规扫描尿液进入憩室内,造成了测量不准;延迟后扫描,尿液SUV降至本底,病变显示为阴性。
常规肿瘤SUV与延迟肿瘤SUV值相比,均值增高,说明随着时间变化肿瘤的放射性浓聚有增加。常规尿液与延迟尿液相比,放射性有显著下降。常规肿瘤SUV与常规尿液SUV相比,肿瘤SUV值低于尿液,呈相对低代谢,两组数值有统计学差异,但从肉眼上观察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延迟肿瘤SUV与尿液相比,肿瘤SUV值高于尿液,呈明显高代谢,从肉眼上观察差异十分明显。
本方法从技术上消除了尿液放射性高的干扰,并不会改变病变本身生物学特征[10],因此还是会产生少量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原因可能是:① 膀胱刺激征和肾脏功能较差,口服呋塞米延迟后,仍无法充盈膀胱[11];② 病灶本身分化程度不同造成;③ 有些膀胱镜或活检患者距离上一次检查时间太近,有时也会导致局部18F-FDG代谢增高;④ 有些病灶过小(0.3 cm),低于PET/CT的分辨能力,也会造成诊断错误[12]。
总之,口服速尿后行延迟扫描该技术简单易行,可重复性强,患者无痛苦。可准确的诊断出原发膀胱癌及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3-14]。此外,近些年来一些新型的显像剂也在膀胱癌的临床诊断中有所运用,例如18F-FLT、乙酸盐等。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种显像剂联合显像对膀胱病变进行诊断[15-17]。
表2 多组SUV值配对t检验结果(±s)
表2 多组SUV值配对t检验结果(±s)
SUV值 7.04±3.65 7.37±5.09 18.90±3.70 1.35±0.70 7.04±3.65 18.90±3.70 7.37±5.09 1.35±0.70 t-1.07 36.15 -16.72 8.47 P 0.29 0.00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