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下叶圣陶作文学观的实践研究

2019-02-22 03:37方学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叶圣陶普通高中陶行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在新课标中,写作贯穿于各个学习任务群,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表征,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著名语文教育家倪文锦曾感叹“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而高中生的作文很可能对学生一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品格形成巨大影响。就教师而言,作文难教;就学生而言,作文难写。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忧心忡忡,和民国教育大家陶行知的作文学观相比,有的只是淡化、异化,剩下的只有“功利”二字。所以很有必要在新课标下重读专著,以叶圣陶作文学观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审视,力争从经典中获得现实指导。

一、当前高中生作文的现状分析

纵观历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阅卷的基本情况,可看出当前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三大突出问题:架空真情、虚假作文;素材贫乏、内容空洞;模仿套作、缺乏创新。

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叶圣陶作文学观”在作文教学中的缺失。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等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与叶圣陶“作文即做人”——做真人,说真话是完全相悖的。素材贫乏的作文往往表现为千人一面,提笔就是苏轼、司马迁、爱迪生,在死人堆里打滚。这与叶圣陶“作文即生活”的观点是相违背的。“更重要的是實际生活的准备,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当前部分高中生流行背诵若干篇不同主题的作文范文,轮到自己写作文时,围绕作文要求,做适当的修改即可,俗称给作文换件外衣。这就是典型的套作。这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不得套作”是矛盾的,与叶圣陶“作文即创造”不相符的。

余秋雨曾指出“如果孩子们的作文成了一种套子而长期得不到纠正,他们的观察、言谈、判断也会渐渐僵化,要不了多久,其中不少人就会失去自身创造能力。”从2018的高考命题走向看,作文命题在积极引导高中作文教学走向真实、回归心灵、融入社会,但积弊难除,口不对心的作文依然比比皆是。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陶行知作文学观一脉相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5”中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就写作而言,这里面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学会感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二是关注社会热点,学会搜集素材。其实从民国时期开始,陶行知就发现了学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得出了自己的作文学观。陶行知作文学观的三个基石为: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创造。

1.作文即做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目标相应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智慧得到显现,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叶圣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指出了“作文即做人”的作文学观,他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将作文教学放在培养人、提高人、发展人、完善人的高度审视,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认为“作文的过程实际就是做人的过程”。

叶圣陶强调作文与做人的统一,他指出“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如果说虚假的话,写违心之论,那是不道德”,并且指出“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又在《给初学写作者》中明确了作文的实质,叶圣陶认为,“写自己见到的体会到的东西——这就是说,事情要搞清楚了才写,道理要想明白了才写”“写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东西”“要写总得使读者得到些好处,或者受到鼓舞,或者增长见识,或者提高思想”。这些都深刻指出人格因素在作文中的主导地位。

2.作文即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示,“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这段论述和叶圣陶“作文即生活”的观点是一致的。“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话。”1929年,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如是说。

叶圣陶认为作文是从生活中流注出来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我们不该把作文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凭着可见可知的事物说话作文,要你认得清楚,辨得明白,说来写来该不会有错。”“作文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作文的本质,道出了作文与写作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基石,写作是为了生活。某种意义上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继承了叶圣陶的作文学观。

3.作文即创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显而易见,这与叶圣陶“作文即创造”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作文即做人”和“作文即生活”这两大观点的基础上,叶圣陶提出了“作文即创造”的观点,强调作文教学应具有独创意识。在《临摹和写生》一文中,用学画的“临摹”和“写生”这两种通常技法比喻作文,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提出作文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的主张。

叶圣陶对临摹的办法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从临摹入手会有一些弊端:一是可能跟整个人的生活脱离,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成了为写作而学习写作;二是在实践上容易引导到陈意滥调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三是通常说的公式化毛病,一部分就是从临摹来的。教学实践中,临摹的方法对训练学生的摹仿力很有作用,但没有深入到有言语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应重点体现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问题,也就无视了言语主体创造意识的存在,而作文从写生入手着眼点不在于像临摹那样跟着别人而刻意求真。

三、新课标下陶行知作文学观给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新课标下陶行知作文学观对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具有很大的意义,它注重抒发内心,走进生活,融入社会,这不正是抓住了写作教学的根本和源头吗?陶行知作文学观应该是破解当下高中作文三大突出的问题的重要法宝之一。

1.立作文之诚,用文字表达生命的真情实感

叶圣陶认为作文教学应该“立诚”,“一个普通人,写一长便条,作一份报告要‘立诚;一个著作家或文学家,撰一部论著,写一篇作品,也离不了‘立诚”。这里的“诚”实质上指的是情感的真挚,少一些伪道德,少一些假崇高。“情感真挚”实际上亦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正如陶行知所言,“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必须正确全面把握作文做人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钻到學生的心里去”,使他们的情感真实、自然、准确地流注出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优秀作品。

2018年全国I卷作文题为“我和2035有个约”,广东公布的优秀作文《青春梦扬,圆梦中华》就是情感真挚的佳作。作者运用“小大结合”的写作手法,将中国梦与个人梦、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一起来写。文章写到,汶川大地震之初,自己不知梦想为何物、“不知人间疾苦”,大地震之后,“才懂得何为国,何为家”,“心中才有一个梦”。作者看过太空授课之后,把梦想具体化为“希望能够投身于我最为热爱的航天事业”。体现出作者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想到2035年,作者对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实现充满自信。

作文教学中“立诚”是作文的基础。要“解放学生的嘴”,意思就是要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极尽可能地言自己爱言之事,表自己爱表之情,只有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富有灵性,情感才会率真,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富有灵性的语言、率真的情感和张扬的个性。

2.应生活之需,用丰盛诠释世界的瞬息万变

叶圣陶认为,学生应该从生活的本原吸取营养,增加阅历,涵养情感,并以此作为立诚之本。他将生活与作文比作泉源与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由此可见,就学生练习作文而言,他们应该消除作文的神秘感和视作文为畏途的不良心理,大胆、自信而又舒畅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情流露于笔端,呈现在纸上;就教师教授作文而言,“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在叶圣陶看来,教师应该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扩大学生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走充实生活之路,而不是把教学导向放在技法上。

2018高考全国III卷作文“根据标语写作” 就是围绕着近年来国家与社会沧海桑田的变化展开。一方面要求考生对过去四十年的成就进行回顾,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展望。它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下高考命题的时代取向,其援引的第二则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甚至与北京卷的作文材料“绿水青山图”不谋而合。这反映了高考命题强调与生活接轨,与社会接轨,紧扣时代脉搏,引导考生关注当下、关注现世的特点。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涌现真实的泉水来”。那么,源头在哪里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素材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习作反映的也应当是我们的生活。要写好此类文章,就要从“我们充实的生活”这一源头中去找寻“真实的泉水”。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热点,让作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充实。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淀,我们的学生写作时喷涌而出的便是不可阻挡的个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而不是纯技巧的所谓“入格”。

3.悟实践之得,用思辨探索社会的是非曲直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流弊,陶行知指出,“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八股精神的本质就是“代圣人立言”。在这种导向下,作文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困境。部分学生背诵所谓的“入格文”“标准文”,作文课堂被形式主义充斥,学生作文缺乏思想和智慧的灵光,作文教学丢掉了“创新”的灵魂。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真情实感很难表露的时候,文章不可能充实而深美。

2018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对战斗机的防护”给我们的启示是:能思考、会创造很重要。从沃德方面,我们要学会善于思考,多发扬求异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思考思考再思考,不要迷信大众化意见;而从军方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努力打破惯性思维,不要人云亦云,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牛鼻子”,不要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如这样,往往就容易贻误了大事,造成很大的损害。

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不是背诵所谓的“入格文”“标准文”所能够做到的。真正的作文教学应该把落脚点放在对人的培养上,而当前作文教学最为匮乏的就是思考意识、批判意识,因此,写出肤浅、幼稚、空洞的作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呢?就是给学生传授一些整合观点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技巧、锤炼思想的途径。作文教学中应把思维训练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指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势,运用发散思维、聚敛思维、正反思维生发联想。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全国“晚报杯”创新作文获奖作品点评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叶圣陶.给初学写作者[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卷1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6]杜草甬编.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方学平,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叶圣陶普通高中陶行知
霜的工作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