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
1941年,芬兰军队将燃烧弹抛射器安装在原木制成的临时支座上进行试验(如图)。苏联的燃烧弹抛射器即吸收了该武器的设计特点
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是二战期间最罕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其复古的外形、前装发射方式以及配套的玻璃球形弹丸都十分独特。虽然它在卫国战争时期一直是苏联红军的制式装备,只因列装时间短、使用范围小,以致后来鲜有人知道这种武器,甚至在约翰·威克斯的经典著作《反坦克战史》中也对这种武器只字未提,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别出心裁的尝试。
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中保存的一具M1941燃烧弹抛射器,支架和底座均已缺失。左侧球状物是AK-1型燃烧弹的玻璃外壳。由于拍摄角度的关系,看起来与抛射器连成一体的钢管实际上是其右侧马克沁-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轮式枪架的一部分
各类抛射器的出现和使用集中在一战期间。当时沙俄的工业实力在各主要参战国中相对较弱,特别是与德国、奥匈帝国的战事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堑壕对垒后,国内的军工产量难以支撑巨大的消耗,不得不通过对外军购来获得必要的装备,同时积极寻求更加简单有效、方便生产的武器。
挪威人尼尔斯·瓦尔特森·奥森是20世纪早期著名的军事发明家,曾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航空炸弹、手雷和地雷。1915年,当时旅居法国的奥森发明了一种可用于抛射榴弹的身管武器,称为奥森榴弹抛射器。这种武器的主体是装在四脚铁架上的一根口径为88.9mm的钢制身管,身管尾端上方焊接了一支经改造的老式格拉斯M1874步枪,即将步枪去掉枪托和枪管,将弹膛前端向下弯曲,穿入炮管并焊牢。奥森榴弹抛射器发射一种特制的全长358mm、質量为1.2kg的尾翼稳定榴弹,采用后膛装填方式。发射时M1874步枪击发的空包弹产生的火药燃气进入弹膛,将榴弹推出,其优点是身管本身不承受高压,管壁可以较薄。
奥森榴弹抛射器实物。虽然结构简单,但看起来设计、加工相对都比较细致
威廉·霍华德·李文斯和他发明的李文斯抛射炮系统
待发状态的李文斯抛射炮系统剖面示意图
李文斯抛射炮的最大缺点是布设和撤除相当繁琐,且精度较差,不得不依靠多门齐射的方式加以弥补
法军没有采用奥森榴弹抛射器,但沙俄却对这种成本和工艺要求很低的曲射武器大感兴趣。于是,同年奥森即在俄国设立了生产线,为俄军生产这种抛射器。不过与沙俄当时装备的各种臼炮相比,奥森榴弹抛射器发射的榴弹最大射程只有400m,射速也很慢,因此仅生产了不到两年就停产了。
1916年初,沙俄、法国的共同盟友英国在陆军工兵部队中组建了从事化学特种作战任务的“Z”连。该连指挥官威廉·霍华德·李文斯设计了一种简易纵火武器,身管用12加仑油桶焊接而成,弹体则是改造过的装满易燃油料的3加仑油桶,内装燃料,射程约180m。弹体着地引爆后,会将燃烧的油料溅洒在相当大的一块面积上,综合毁伤效果超过当时的喷火器。同年7月23日,李文斯的设计首次在波齐亚雷斯投入实战,随后两个月内又进行了另外两次攻击,证明这种武器相当有效。正式生产的李文斯抛射炮口径为193mm,炮管和炮弹均为薄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炮管下方连接有底座板。使用时炮管(只露出炮口)连同底座板以45°角埋入地下,采用电发火、多门齐射方式,以获得必要的射弹密度。其密封垫、抛射药和点火具经过不断改进后,最大射程达到了近1200m。不久,装填光气的化学炮弹也进行了试验,10月份陆续用于实战,使德军伤亡惨重。李文斯抛射炮的优点是制造简单、成本低廉,缺点是布设和撤除麻烦、准备时间长,很多时候都是一次性使用,且精度较差。
作为当时英军化学战的首选手段,李文斯抛射炮的生产得到了陆军部的高度重视,整个一战期间共制造了15万具以上。直到二战初期,英军装备序列中仍保有这种武器,其改进型还曾出口到多个国家。
虽然奥森榴弹抛射器、李文斯抛射炮两者都不是非常成功的武器,但其简单的结构、良好的生产性以及用途的多样性都给俄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此后包括M1941燃烧弹抛射器等在内的各种军用抛射装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轮式底座末端焊有把手,有利于战场上快速转移,但这种设计工时和材料的消耗更多一些
M1941燃烧弹抛射器尾闩打开时的状态,一发空包弹正处于待进膛位置
測试型号的1 2 5 m m 燃烧弹抛射器采用与M1910重机枪相仿的双轮低架式底座,方便射手俯卧操纵武器
1926年开始的工业化使得苏联迅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国防力量得到飞速发展。不过与其他盟国相比,苏联是在相对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加入二战的。落后的战术思想、糟糕的指挥,使得战争初期的苏联红军在德军的闪击合围下处处被动、损失惨重,火炮、坦克方面的相对优势也因制空权丧失和分散使用等原因而迅速消耗殆尽。1941年6月,战争开始后的头两个星期,红军即损失火炮3000门、坦克1500辆。面对德军多达5600辆坦克组成的装甲洪流,前线红军战士既没有坦克和火炮的支援,更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得以手榴弹、燃烧瓶与敌人坦克拼杀,牺牲巨大。此时的红军急需针对坦克的有效防御手段,以阻止德军装甲快速兵团势如破竹般的推进,应急武器——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因时而生。
此前红军在冬季战争与缺少装甲力量的芬兰交过手,后曾派遣坦克和人员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以获取应对未来战争的经验,并且对两场战争中燃烧武器对付坦克的效果印象深刻,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早在1940年,燃烧弹抛射器就由位于列宁格勒的苏联航空工业委员会第145兵工厂完成了初步设计,并在次年通过了有关部门验收,命名为M1941 125mm安瓿瓶抛射器。卫国战争爆发后,这种武器开始大量生产,并交由基洛夫联合航工委负责战时改进。
后期采用木质底座的M1941燃烧瓶抛射器。底座同时还可以作为盛放燃烧弹的载具
苏联士兵使用M1941燃烧弹抛射器对固定目标进行射击。图中装填手正在往膛口内装入燃烧弹,注意此时射手面前的把手正向左倾斜,表明尾闩处于打开状态
训练中的红军抛射器小组。射手、装填手、弹药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些抛射器都采用小型三角架支座,其前方为皮带固定的弹药箱
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基本上是奥森榴弹抛射器、李文斯抛射炮的结合体,结合了两者所长。这种抛射器由身管、尾闩及击发机构、瞄具、底座组成,结构非常简单。末端近似半球形的滑膛身管全长1m,外形与李文斯抛射炮管十分接近,但舍弃了麻烦且不可靠的从前端将电线和弹丸一同装入的电发火发射方式,改为与奥森榴弹抛射器类似的空包弹驱动原理。其身管一般采用2mm厚的无缝钢管焊接制造,口部和中后部设有加强箍。燃烧弹采用玻璃外壳。为防止燃烧弹的玻璃外壳因为紧贴空包弹,会被后者击发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冲碎,身管内侧在靠近弹膛的位置专门设有一个栅格,以将燃烧弹与空包弹分隔。身管中后部两侧各有一块方形的加强钢板,其上焊有一对耳轴,可以架设在一个顶端开设有缺口的“Y”形支架上,以耳轴为枢轴,身管可以在0°~12°之间仰俯。“Y”形支架架设在大型底座上,以支架为轴心可实现360°旋转。尾部的击发装置比奥森榴弹抛射器有所简化和改进,更接近于火炮,闩室设在尾部,闩室前方为空包弹弹膛。尾闩本身为圆柱体,表面加工有断隔螺纹,与闩室内的螺纹配合实现闭锁。尾闩后部设有击针式击发机。尾闩上方焊接有两个钢管弯制的把手,大型按压式扳机位于两个把手中间。逆时针旋转把手,即可向后抽出尾闩,取下发射后的空包弹弹壳,并装填新一发空包弹。空包弹直接采用12号猎枪弹弹壳,内装黑火药。然后再顺时针旋转把手,将尾闩锁定在闩室内。击针尾部露出尾闩,向后拉动击针尾部,即进入待击状态。燃烧弹从膛口装填,按压扳机即可发射。其最大射速只有8发/分。早期测试型号采用与重机枪类似的立柱式把手,而正式列装的产品把手有所简化,更加方便转移阵地时携行。
M1941抛射器的瞄准装置同样十分简单,身管前端焊接有片状准星,后部上方则安装了一个铁片冲压而成的简易折叠表尺照门,顶端为一缺口,下端开设有一系列觇孔,对应不同的常用距离,从而实现概略瞄准。
早期测试型采用与索科洛夫M1910重机枪相仿的双轮式低架底座,后期有铁管焊接成的三角架等不同形式。1942年以后,为进一步节省成本并控制质量,航工委决定将抛射器底座改成全木质结构,前端略微翘起呈雪撬状,以便在雪地上拖行,底座本身还可以作为燃烧弹的载具。加上支座,这种武器的标准质量在26~28kg之间。
该燃烧弹抛射器表面处理非常简单,身管直接涂布油漆,少数零部件经过发蓝等处理。为了增强其战场生存能力,当年苏联有关方面还特别规定不同季节要在身管上涂装对应的伪装迷彩。
由于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用现成的管材、铁皮切割冲压焊接而成,因此其工艺要求十分简单,一般机械工厂甚至具有基本加工能力的作坊,采用半手工作业的方式即可进行生产。战争初期,这种武器的生产线几乎遍布苏联西部各个城市,后期由于德军推进迅速,主要生产线搬到了高尔基市和加里宁市。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城内军民也没有中断这种武器的生产,当时由于钢管短缺,甚至用报废的自来水管及下脚料作为原材料。
昔日战场上挖出的AK-1型燃烧弹玻璃弹体,有多种颜色
注意玻璃弹体的装填口部分是向内缩入的,从口部装入燃料后再插入玻璃瓶塞
苏联的玻璃外壳球形弹药本来是作为AZh航空集束炸弹的子弹设计制造的
左侧的运输垫片上有红色检验戳记,“OTK”应为生产厂家,“1938”为生产日期。这也证明了这种玻璃球形弹体并不是专为M1941燃烧瓶抛射器设计的
保存至今的玻璃弹体、瓶塞和运输垫片
M1941燃烧弹抛射器发射特殊的玻璃弹体球形燃烧弹。因其材质、外形类似于医院用来盛装药物的安瓿,所以这种武器又被称为“安瓿瓶抛射器”。这种玻璃弹体外壳厚10mm,直径125mm,内部容积0.5升,因原料不同,会呈现棕色、浅蓝到透明等不同颜色。该弹整体呈球状,为便于从膛口装入,其口部向内收缩,并插有橡皮包裹的玻璃平头塞,防止装填的燃烧液向外泄漏。
这种玻璃外壳球形燃烧弹并非专为燃烧弹抛射器开发的,这种设计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其应用历史远比M1941抛射器更早。1920年代末~1930年代,苏联一直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航空集束炸弹的子弹来使用,用于装填芥子气、路易氏剂等毒剂,作为化学武器。1939年,根据在西班牙和芬兰获得的反坦克汽油燃烧瓶的使用经验(冬季战争中这种燃烧瓶以“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名称而广为人知),专门设计了一种对付装甲车的玻璃燃烧弹,称为AU-125型,不过该型号燃烧弹没有列装和使用记录。
M1941抛射器所使用的玻璃弹体燃烧弹型号为AK-1(也有资料称为AS-1),很可能是在AU-125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1940~1941年问生产的AK-1型燃烧弹,采用KS燃烧液作为装填物。燃烧液由汽油或煤油、三硫化四磷、硫磺及环烷酸铝增稠剂组成,以密封的白磷作为引信。当玻璃弹体碰撞坚硬目标破碎后,燃烧液便粘附在目标表面,白磷暴露在空气中发生自燃,随即点燃燃烧液,产生明亮的火焰及浓厚的有毒白烟,持续燃烧时间可长达3分钟,温度在800~1000℃之间。如果燃烧液从坦克上的观察窗或发动机格栅中渗下,有可能点燃其弹药或燃料,同时燃烧产生的浓烟会使驾乘人员窒息和失明,逼迫他们逃离着火的坦克。当时德军坦克几乎全部采用汽油发动机,一旦引燃很容易引发爆炸,因此燃烧武器相对更加有效。
1942年,BGS燃烧液开发成功后,AK-1型燃烧弹逐渐换装新装填物。BGS燃烧液主要成分为汽油、苯以及环烷酸铝增稠剂,成本比KS燃烧液更低,性能大致相当,只是在火焰温度方面略逊于KS。
除玻璃外壳的AK-1型燃烧弹外,M1941抛射器还可以发射1936年设计的Azh-2型燃烧弹。后者同样为球形,也是作为航空集束炸弹的子弹设计的,但采用更加牢固可靠的薄壁锡制外壳,内部容积可达1升以上,同时安装有专门设计的TAT-8型保险引信,有效解决了玻璃弹体燃烧弹的安全性问题,只是工艺比较复杂,造价也更加昂贵。后者直到二战结束才退出苏联空军的装备序列。
此外,与M1941抛射器配套使用的还有ADsh型烟雾弹以及一种木质的训练弹。但由于燃烧弹的燃烧液本身就有发烟功能,因此专用的烟雾弹使用并不普遍。
AK-1型燃烧弹的玻璃外壳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非常易碎,同时燃烧弹本身没有保险装置,因此按照条例规定,不允许装填燃烧液后进行储存和运输。也就是说,这种燃烧弹需要在作战前才能集中灌装燃料。空军作为集束炸弹使用的燃烧弹,是由专门的ARS-203型牵引式罐装车进行灌装的,而携带M1941抛射器的步兵分队没有这种条件,只能在后方提前灌装好。1942年,第145兵工厂专门研制了一种小型的PRS燃料灌装罐,专门用于野外装填燃烧弹,每小时可以灌装240个。为了确保运输途中的安全,即使是燃烧弹空壳,在运输过程中也要加上运输垫片,由一个较大的黑色橡胶片和稍小的灰色橡胶垫圈组成,与防毒面具上使用的材料类似。战争期间,这些玻璃外壳燃烧弹由轻工业委员会、食品药品工业委员会、电力工业委员会下属的相关工厂进行生产,抛射用的12号空包弹则由NKB兵工厂负责制造。
Azh-2型燃烧弹采用薄壁锡制球形外壳,并配用安全性更好的TAT-8型引信
抛射器所用的燃烧弹可使用PRS小型灌装装置在野外装填燃料
Azh-2型燃燒弹击中目标时含磷燃烧液四处飞溅的情景
根据1942年发布的步兵操典,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作为常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通常每具抛射器由一个3人制小组操作,其中1人为射手,1人为副射手兼装填手,1人为负责搬运弹药的弹药手。
尽管苏联高层将燃烧弹抛射器看作一种实用且廉价的反坦克武器,但实际上这种武器的作战效能十分低下。燃烧弹的最大初速只有50m/s左右,当它抛射到最大射程250m处时,需用时7~8秒,对于固定目标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但当射击始终处于移动状态的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时,待燃烧弹落下,也许目标早已驶离了瞄准的位置,而战时制作粗糙的玻璃弹体以及简陋的瞄准装置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每发燃烧弹只装有半升左右的燃烧液,而且弹体缺少侵彻能力,命中之后只能在装甲表面燃烧,除非燃烧液直接沾到坦克乘员身上,或者顺着发动机进气口流到发动机和电机上,否则很难对坦克本身造成实质性损伤。很多时候取得的战果,只是燃烧时产生的浓烟被坦克上的抽风装置吸入乘员舱内,引起乘员惊慌弃车而逃。
此外,抛射器的体积尺寸相当于一挺重机枪,而有效射程远低于机枪,安设时必须非常接近前沿,很容易被敌人坦克发现,加上每个小组要携带战斗全质量1.5kg的燃烧弹10~15发,抛射器本身质量也接近30kg,从而很难迅速转移阵地,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对方坦克炮或并列机枪的火力杀伤。因此,实战中,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毁伤坦克所取得的战绩并不多。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缺乏重武器的守军曾经使用这种武器射击德军坦克,成功点燃了两辆坦克的发动机并使其烧毁,还重伤了另外一辆。之后的库尔斯克会战期间,M1941燃烧弹抛射器也有一些使用记录。
这种燃烧弹抛射器对付坦克效果虽然不佳,但面对土木工事和有生力量时,粘稠的燃烧液可以渗入工事的缝隙,或粘着在人员身上,杀伤力还是十分可怕的。卫国战争早期,西北战线的红军缺乏火炮等重武器,因此将燃烧弹抛射器用于射击德军的固定工事,特别是在对防空洞和掩蔽部的射击中,取得了一定战果。但即使对付这些目标,燃烧弹也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特别是落到湿软地面或有草皮覆盖的工事顶端等非坚硬目标时,AK-1型燃烧弹的玻璃外壳不一定能够完全碎裂,从而影响效果。
1941年11月,红军在塔什洛夫斯科耶战斗中专门对125mm燃烧弹抛射器的作战效能进行统计,发射出去的全部67发AK-1型燃烧弹中,只有8发成功破碎。当若干抛射器小组试图向前推进以增加命中率时,却遭到来自德军阵地的机枪压制,导致4人重伤,不得不撤退。另外,不该提前碎裂的玻璃外壳有时还会意外碎裂,导致更大危险。比如,1941年12月初,某少将视察西线第30军的一个营阵地时,打算亲自操作M1941燃烧弹抛射器,试射第一发AK-1型燃烧弹时,瓶体在身管中就被空包弹击碎,造成抛射器直接损毁,将军本人也险些受伤。恼怒的将军事后命令暂时禁止战士们使用这种武器,并销毁了剩下的燃烧弹。军工部门事后调查显示,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冻得结结实实的燃烧弹瞬间接触灼热的空包弹燃气,导致弹体内外胀缩程度不一致,就像冷玻璃杯直接倒入开水一样被“激”裂了。所以,红军后勤部门后来专门作出规定,进入霜期之后,125mm燃烧弹抛射器就不允许发射AK-1型玻璃外壳燃烧弹,只能使用锡制外壳的Azh-2型燃烧弹。
幸好在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之后,PTRD、PTRS型反坦克步枪等效果更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大量列装部队,ZIS-2 57mm反坦克炮和新型T-34I坦克也源源不断地投向前线,作为“过渡”产品的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逐步退出现役。但在1945年最终撤装之前,一部分留用的燃烧弹抛射器也被改造成传单抛射器,为卫国战争发挥余热。由于成卷的传单分量较重,因此其射程远低于火炮发射的宣传弹,仅有100m左右,只适合在近距离使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AK-1型燃烧弹的玻璃外壳备受红军官兵的欢迎,因为它在战场上不引人注目,是盛装伏特加或其他酒精饮料的绝佳容器,这也算燃烧弹的戏剧性用途了。
1941年西线战场,红军政委乌利亚诺夫使用M1941燃烧弹抛射器向德军战壕发射传单。一旁摆放的是三卷卷好的传单
无独有偶,在欧洲战场的另一侧,英国也制造了一种近似M1941 125mm燃烧弹抛射器的武器。经历了惨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英军的重武器损失殆尽,1007门反坦克炮中的840门丢在了法国。面对德军随时可能入侵的威胁,1940年7月,英国成立了专事本土防御的国民警卫队,但现有的武器正规军尚不敷使用,国民警卫队只好装备一些临时产品。由罗伯特·哈珀·诺沃尔少校设计的诺沃尔抛射器,就是这些简易武器中很有名气的一种。该抛射器口径63.5mm,全长1220mm,全质量33.6kg,滑膛身管架设在四根管形架腿拼接而成的炮架上,整体布局略似奥森榴弹抛射器,看起来比M1941燃烧弹抛射器要正规许多。
其采用后膛装填方式配用的燃烧弹主体实际上是同样为国民警卫队设计的以玻璃瓶为外壳的No.76手榴弹,后者其实是一种内装汽油、白磷、苯和生橡胶混合物的燃烧瓶,只不过玻璃瓶是加厚的,瓶盖或玻璃表面涂成绿色,以和手掷版本的红色瓶体相区别。为防止发射时玻璃瓶发生破碎,弹体外包覆有若干层较厚的胶皮套。发射燃烧弹的动力为纸板药筒内盛装的黑火药,由手柄上的扳机控制击锤击发火帽点燃。
该抛射器初速为60m/s,有效射程不超过180m。由于没有膛线,燃烧弹射出之后就会翻着筋斗向前飞,因此精度难以保证。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实际作战效果备受质疑,但诺沃尔抛射器的设计在提交英军高层之后,还是以每具10英镑的低廉造价以及对战时简易生产条件的良好适应性,给丘吉尔首相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战期间,这种被称为“四脚兽”的武器大量生产,列装国民警卫队和部分英国陆军。不过,这种抛射器连同手投式的No.76式手榴弹,都从未经受过实战考验,在这一点上其与M1941燃烧弹抛射器是无法相比的。
采用玻璃或类似材质制作的武器在二战期间并不罕见。除了大多数参战国都广泛使用的燃烧瓶外,德国研制了采用双层玻璃内胆的Blendk rpe-2H反坦克化学眩目弹,英国除了诺沃尔抛射器和No.76燃烧手榴弹外,一度列装过No.74粘性反坦克手榴弹,其主体部分就是由薄钢板外壳和外涂高粘性物质的织物包裹的一个盛装液体硝化甘油的玻璃球体,日本甚至还生产了采用玻璃外壳的一式氰酸手榴弹以及四式高爆手榴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均为战争初期或末期的产物,都是在生产设施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生产的应急武器,而且绝大多数用来装备二线部队和民兵。虽然它们的作战性能以及安全性、耐储性较差,但至少结构简单、材料易得、造价极低,适合战时条件下大量生产。
诺沃尔抛射器发射的采用加厚玻璃瓶外壳的No.76手榴弹,瓶中的液体是汽油、白磷、苯的混合物,并增加了生橡胶片使其更加粘稠,瓶盖漆成绿色以便和手掷版的No.76手榴弹相区别
英國国民警卫队的两名成员在用一具诺沃尔抛射器进行试射。至少从外观上,诺沃尔抛射器看起来要正规一些
战时,酒厂工人正在为苏联红军生产燃烧瓶
M1941燃烧弹抛射器以及玻璃外壳燃烧弹,本质上是在缺炮少弹的战争防御阶段所生产的一种临时性过渡武器,带有很强的应急性质,关键是成本低廉、方便生产。战争期间,苏联制式燃烧瓶累计摧毁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2420余辆,各类防御工事4720余个,而燃烧弹抛射器取得的战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保存至今的M1941燃烧弹抛射器为数极少,并且都是博物馆中的展品。
编辑/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