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2019-02-22 02:35万燕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9年2期
关键词:锄草张謇张家

万燕

张謇,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这样一位商界大亨,其实也是一名教育家。他还主张教育救国。读书这个教育理念,在张家根深蒂固,代代相承。无论父辈对张謇的期望,还是张謇对儿孙的家训家诫,都离不开读书二字。

张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亦识字不多,但他们很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

投资孩子才是最好的投资。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在教育上特别舍得花錢。他将名师请来家中,办起私塾,教张謇兄弟们读书;在买书、藏书上,这位父亲也从不含糊。少年张謇的书房,藏书丰富。张謇自小聪明,读书又勤奋,5岁便能熟练流利地背诵《千字文》,且一字不漏。这离不开父亲对其读书的重视和培养。

少年时的张家兄弟,偶尔也有调皮之时。兄弟俩十二三岁时,一日塾师有事外出,兄弟两人遂丢下书本,逃学到野外玩乐。张彭年得知后并未打骂他们,他带两个儿子到棉花田锄草。彼时,正值夏季,烈日炙人。兄弟俩不仅汗如雨下,而且双臂、脸、背都被晒得又红又痛。一整天烈日下的锄草之后,晚上,两个孩子乖乖地来到父亲面前。

父亲问:“种田辛苦,还是读书辛苦?”

这个问题,无须答案。张謇经历了这次辛苦后,从此再未逃学。

张彭年不推崇死读书,读死书。他要儿子们既会读书,又懂生活。张謇兄弟在私塾要为老师打扫卫生,照料老师生活;有时间还要和雇工一起,下田锄草或学会记账。张彭年教儿子明白:只有懂得生活的艰辛,方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刻苦地学习。

张謇的科举考试生涯可谓多舛。16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后四次进士考试落第。张謇自己都想放弃了,但77岁的张彭年逼着42岁的张謇再度应试,终中状元。

为读书和考试辗转半生的张謇,国难时毅然放弃此前执著追求,弃官从商。在实业创办上成就斐然的张謇,如同父亲当年一样,重视对儿子张孝若的文化教育。

张孝若童年时,张謇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英语和数学。小学毕业后,张孝若先后到德国人办的学校及上海震旦学院求学,20岁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追根溯源,这便是文化教育的力量。

张謇的《家诫》强调:爱子孙就要以文化来提升其道德修养,就要以文化来规范其言行举止。他明确指出,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是的,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小至个人家庭,大至社会国家,都不应忽视读书。读有益的书,做有用的人。书中,自有真道理。

水有源,木有根。张彭年的言论行为、志节气概,尤其是重读书重教育的家风,成就了儿子张謇,影响了后世子孙,继而成为张家家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这是最好的富养。

猜你喜欢
锄草张謇张家
说话算话的我
一天不锄草
锄草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张家塬村村歌
张家贵 藏石欣赏
新型锄草机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