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亮,王淑霞
1.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安徽亳州,236800;2.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枢机构,担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地方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内容多元化,具有亲和力、包容性和区域性,价值内涵丰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应充分研究、开发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将其与高等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新高校育人路径,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基于此,如何有效地将地方传统文化嵌入高校育人体系中,并通过外联方式让大学生感知、触摸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全方位育人新的切入点,也是时代给予高校的新命题。
1976年,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指出,文化决定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而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认同作用,认同是文化与人格的桥梁[2]。地方传统文化扎根于人民生活现实中,历经风雨,不断积淀,集风俗民情、传统文明和价值理念为一体,展示出了风格迥异、绚丽多姿的时代特征。地方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蕴涵巨大生命力,很多方法论、价值观、思想理论都是地方高校培养学生民族瑰宝认同感、构筑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石。在高校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准确认识国情和民族[3],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内在涵养,做坚定的党的后备军。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记载着地方历史,凝聚着地方精神,内部存在着强大的功能逻辑结构,以亲和力滋养着一方人,经久不息。地方传统文化接地气,其价值追求和处世哲理具有普适性,与日常生活贴切性强,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吸收和共鸣。地方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高校应充分挖掘利用,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涵养关系,促使地方传统文化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4]。高校不仅要培养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还要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更要强化文化育人、提升学生德行的价值功能。地方传统文化因区域发展差异而姿态万千,例如有齐鲁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江淮文化等,但都孕育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等丰富的德育资源。高校文化是融合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复合体[5]。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进行德育教育的“给养站”。因此,高校要深挖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内涵,阐发要义,拓宽德育资源之用,培养兼备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
亳州,地处涡淮流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商汤时期始,已有3 800年的历史,史学界称之为“三朝古都”,素有世界中医药养生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五禽戏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等美誉。周边文化交织纵横,在此碰撞交融,经过融合过渡、历史沉淀,逐渐形成了以自然和谐、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等为精髓的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亳文化。亳文化为地方高校育人工程提供了丰富、牢固的资源库。
红色文化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在浴血奋战中缔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与文化,是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近代以来,亳州市涌现出许多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经典故事,如余亚农收复亳县(今亳州)、张震和彭雪枫将军抗战英绩、六次解放亳县[6]等。目前亳州市有十余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亳州市博物馆、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蒙城县板桥集战斗纪念馆、皖北烈士陵园等。先烈们不惜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催人奋进。这些革命文化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最真实、生动的教材。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涌现的仁人志士的人格范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石。古老的亳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成就了诸多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道家文化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他们推崇万物之源——道;建安时期的“三曹”与“七子”,开创了建安风骨的诗歌美学;魏晋时期玄学大师夏侯玄;还有巾帼英雄、孝烈将军花木兰,唐代的李绅,宋代的欧阳修,元代杂剧作家孟汉卿等;此外一生精研医术,为民除疾的神医华佗也诞生在亳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7]因此,高校应将亳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引入课堂,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标杆,传承先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以来优秀民俗、习惯、文明的沿袭。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亳文化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吸收内化,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形态,沉淀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有民间艺术泥塑,作品多以神像和动物为主;全国民舞中独一无二的民间哑舞剧——大班会;深厚古朴、工巧洒脱、内容丰富的亳州剪纸;唱腔优美、善于抒情的二夹弦;东汉伟大医学家华佗研发的中华气功导引养生术五禽戏等。亳州民俗非遗文化是亳州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彰显了地域特色,展示了亳州精神。高校依托地方民俗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健全人格,宣扬伦理道德,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地方经济需求人才和传承创新地方文化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高校需要从碎片化教育中抽离出来,以“大文化”的格局和站位进行系统化设计育人体系。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一些高校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即使开展一些地方传统文化类课程或相关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忽视了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功能和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建立成熟的教育体系,细化育人方案。要疏通教师“真教”到学生“真学”的渠道,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予以专项财力支持,成立专业教学团队,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库,设置多元化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并记入学分制。最后,要注重将地方传统文化嵌入高校全域性育人过程中。高校可将地方传统文化嵌入校园建筑、校园文化氛围、课程建设、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等各方面,真正形成合力,开创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是满足“地方文化人”价值期待的需要,也是我国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应然性选择[8]。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个性化需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点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无缝对接,同时既要讲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内在逻辑性,还要兼顾地方传统文化的原汁味和局限性,不能顾此失彼,要兼容渐进。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地方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新场景,如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VR技术等;要创新教学方式,以地方传统文化特征为切入点,开发名人探究性教学、民俗演绎性教学、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以新的打开方式提升学生获得感。
教师是高校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是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布道者。一方面,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学习,深谙其精髓,内化于心,逐渐提升自身胜任力和驾驭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外化于行,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躬亲示范,做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同时还要自觉革新自我,积极创新,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内涵、有温度、可触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知名艺人、匠人等请进来,以特聘专家、客座教授等多元化的渠道完善名师资源库,扩大师资阵容,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地方传统文化育人的向心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生活、学习和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产品总和,是师生共同的“营养池”。第一,从物理环境方面着手。地方高校可以在校园整体布局、园艺设计、硬件设施、班级文化等公共空间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和文化符号,将文化基因嵌入学校建设,突出地方底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亳州学院建成的明德湖、亳文化馆、亳文化广场等。第二,夯实校园文化育人软环境。凭借地方高校的区位优势,以校园社团、学生组织为平台,开发出系列地方传统文化专题活动,同时利用好新媒介载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促使校园文化活动“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如亳州学院成立的五禽戏健身协会、墨魂书画协会等学生社团,以及定期举办的五禽戏比赛等系列地方传统文化专题活动。
要实现文化育人,全面提升大学生内在涵养,高校就要在建立大学生校外第二课堂——地方文化育人实践基地上下功夫,真正回应学生关切,找准实践育人渠道,搭建集研究、创新、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让地方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活水源泉”。高校应适时将教学场所转移到实地,走进地方“内容为王”的各类文化场所(馆),让学生置身其中,在参观、调研、访谈和学习中使其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观照,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人生体验。譬如:组织学生到皖北烈士陵园,感受火红的革命岁月,传承红色印记;组织学生到花戏楼和北关历史老街,探访古亳州的商业繁华和亳商精神等。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检验自我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分层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躬亲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触摸传统,感知文化,从地方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同时“反哺”地方,升华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基层,挖掘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可以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为抓手,协助各类文创产品建设等。让大学生在生动实践中逐渐转变话语方式,融入地方,自觉吸收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排头兵和前沿阵地,应广泛链接和运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一方面,高校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镶嵌于顶层设计、教学课程开发与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过程中,在微观上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感化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抓住共享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打造优质实践活动,在宏观上帮助学生触摸和体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情理和行为教育。内外兼具的地方传统文化育人路径创新不仅能满足时代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还可以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