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永强,闫晓静,张 勇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遵循。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依托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定义,依托于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特征的准确揭示,更依托于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使命的基本遵循,意在理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展现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象,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作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的提出,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为背景和依据,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不同,是指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新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新时代特征或新时代发展规律的、一种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实践活动。党的十九大孕育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讲,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正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时代发展进程体现出的新特征、新规律。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立以来矢志不渝的价值遵循。30多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从创立、发展到繁荣的过程,就是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研究体系的过程,体现了对事物发展规律前瞻性的把握,主导着多元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理论偏重说教、理论教化现象严重,单一灌输模式的教育方法与当代个性强烈、思维独特的青年“格格不入”“冲突”“博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开拓新视野,实现新发展。
随着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日益频繁、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互通有无,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各个方面的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求同存异、敢于直面挑战,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面貌,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寻求着自身的创新发展。适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打开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P28)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
新中国自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本身就孕育包含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的实地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生动宣讲和有力传播,是在以马克思主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偏重说教、理论与现实脱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弊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多地将精力放在了政策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上,而忽视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亲密接触”,理论被推崇至高,难接地气,自然无法彰显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砺前行,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地气。社会各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讲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相契合并做其支撑,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更富有成效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彰显文化底蕴、展现文化自信的系统工程,它集政治引导性、科学实践性与文化自觉性于一身,具有主导性、渗透性和过程性的特点。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更是构建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力补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实质、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每一次的进步飞跃都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熏陶和升华。文化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高度自信,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发展过程,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繁荣兴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孕育诞生了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重要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反哺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和营养,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自身发展根基,以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方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
新时代孕育了新课题,新课题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即要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要切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精确掌握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两个教育客体。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共识、汇聚力量,保障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3](P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实现大有作为、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要想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的伟大胜利势必要经历来自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包括舆论环境和实践问题等各方面的强力考验。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更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和准确回答来自内部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各种问题。首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和准确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题,要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上来”。[4]其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瞄向未来,要大力宣传新的国家安全观、全球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要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对话宣传,营造良好外部环境”,[3](P20)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运用自身优势,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传播,推动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国际舆论环境。最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宣传和积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推动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人脑入人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理论支撑引导人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更为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指导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应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首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发挥宣传动员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凝心聚力,团结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在完成三大历史任务方面下功夫: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其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人士,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和思想保障作用。最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上下功夫,要团结带领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开展“四个自信”重要内容学习,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付诸行动,要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自信心为间接目的,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力量,其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切实关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领导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对新时代内涵和特征的判断程度、对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速度和效率”,[3](P22)理应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象。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发挥意识引领作用,牢牢掌握党员领导干部群体思想动态,进其脑入其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领导干部头脑,切实提高其理论学习能力、从政执政能力和指挥领导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党员领导干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激情和热情。
青年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行动切实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大局,理应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照对象。当代青年学生思维敏捷,想法超前,精神状态富有生机活力,其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加注重体现主体性和独立性、更加注重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5](P5)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青年学生寄托希望和赋予重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其时代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教育“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
新时代孕育了新课题,新课题又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这一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背景变化、主要矛盾变化、历史任务变化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不断提高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切实激发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唤醒主体意识;要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更要综合各类渠道,形成多方位宣传教育的合力。
学与不学、自觉学与被动学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长期以来,强力灌输与勉强渗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一直被人诟病,如何实现教育对象乐学、好学、自觉学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思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应建立在教育对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规律的认知和认同的基础之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旧传统,又要孕育新内容,其思想理论应当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善于接受的方法路径展现出来,要能够,更要善于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并尝试进一步演化为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对教育对象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对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有力唤醒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形式的丰富创新,是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展现亲和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彰显人民主体地位,“要更多、更实在地关注、关心、关爱人民,关心和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6](P9)要了解人民、更要贴近人民,既要通过关心教育对象的生活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又要通过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解决思想难题,要切实把增强人文关怀同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塑造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需切实发挥意识主导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在传播交流上下功夫,统一思想、解疑释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正确发挥作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多种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形式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国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力、影响力,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形成传统教育渠道与新型传播渠道的合力,实现树立正面典型与列举反面案例相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呼应,实现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相耦合,“要在全党全社会迅速兴起学习贯彻高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强大合力,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7]
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随时代发展新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实现创新发展新举措,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才能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才能使党的事业永葆青春活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