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19-02-22 17:26贾芙豪段文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贾芙豪 段文军,2

(1.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2.南宁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一、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概况

泸沽湖是一淡水高原湖泊,为云南和四川两省所共同所有。本地区土生土长的摩梭文化是泸沽湖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精华所在,它存在于摩梭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服饰、建筑、宗教等均是摩梭文化的显影。学者们对于摩梭文化的分类方式多样、研究内容详尽,本文主要从摩梭人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选取令摩梭人最自豪和游客最关注的几个方面来展现当地的文化概况。

(一)走婚文化。泸沽湖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摩梭人和他们的“走婚”习俗在外界的眼中就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走婚文化在摩梭文化中的重要程度。与我国普遍实行的一夫一妻制不同的是,摩梭人的传统习俗中没有“结婚”的概念,他们坚持“男不婚女不嫁”,通过“暮合晨离”的走婚方式来释放感情、繁衍后代。摩梭女子年满16 岁后便可与男子进行走婚,她们通过参加篝火晚会和对山歌的方式来认识男性,用“扣手心”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便在适当场合抠三下手心,女子回抠三下表示同意。在这之后,男子可以通过爬花楼的方式与心仪女子走婚,因为在摩梭语中男子称呼女情人为“阿夏”、女子称男情人为“阿注”,故他们的关系也称为“阿夏婚”“阿注婚”[1]。一般而言,阿注会送给阿夏一把自己亲手打造的银梳子,阿夏会把它戴到头顶表明自己正在走婚。如果阿注在晨起离开时将梳子放到鞋里,代表关系终止,之后阿夏便不再将梳子戴于头顶。摩梭人的走婚不受法律而受道德约束,阿夏和阿注一生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伴侣,但不能同时保持走婚关系,这种情况在当地是为人所不耻的。外地游客常将走婚与“性开放”“乱伦”等字眼划等号,这是对走婚文化的一种亵渎、是对摩梭人的一种偏见,所以对文化正确解读的工作有待进一步推动。

(二)祖母文化。众所周知,摩梭人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里,阿夏所生的孩子由舅舅抚养长大,孩子的父亲不必承担赡养义务。摩梭人的母系文化观念使其至今仍然保留“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家庭特征[2]。母系氏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祖母文化,在这里的每个家庭中,女人永远是最大的,在众多女人中老祖母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所以泸沽湖地区也被称为“女儿国”。老祖母在家族中享有“一言堂”的地位,掌管家中财务,负责家里的大小事务。所以每个摩梭家族都会选择聪明能干的人来当老祖母,这也是一个摩梭女人的无上荣耀。坐在这个位置上,不仅仅意味着权利和地位,更多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村里一位负责接待的阿妹说:“我们摩梭人和你们汉族的女孩不同,没有什么太高的理想追求,对我们而言,毕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有资格睡在这张祖母床上。”老祖母所住的祖母房也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里面是由两根柱子支撑起来的,这个分别代表“男柱”和“女柱”,而且男柱和女柱还必须出自同一棵树,男柱为干,女柱为根,左右放置,象征了“女本男末”的社会观念。摩梭人经常在祖母房举行一些聚会和祭祀仪式。

(三)火塘文化。摩梭人是一个崇尚火的族群,其火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摩梭人的世代生活。每一家的火塘就存在于最神圣的祖母房内,火塘是摩梭母系氏族家庭的圣火,这团永不熄灭的火就这样生生不息光耀族人。火塘可以起到照明、取暖、烧水等作用,它更是摩梭人与祖先和神灵对话的地方。一般而言,火塘正对方向的路是不可以被遮挡的。火塘旁的坐位也必须辈分分明,不能乱坐,需按长幼顺序从上到下排开,祖母要坐在火塘的最上方,这也是离火最近的位置;进餐时需面朝火塘,不能以背相对,更不能把垃圾、脏物等丢进火塘;不能把鞋子丢在火塘周围,也不能从别人面前随意走过去; 女主人要时常向火塘加柴,不能随意拨弄火塘里的火,更不能将火熄灭[3]。如要迁居新家时,需取出将原来火塘的火种放置在新火塘中,这寓意这火塘之火将持续照耀和守护着摩梭子民,以后的日子必定红红火火。摩梭人认为“”火塘在,光明就在,希望就在,信仰就在”,由此可见火塘在摩梭人心中的重要程度。

(四)宗教文化。摩梭人基本上全民信教,所以泸沽湖地区的宗教氛围十分浓厚。他们主要信奉两种宗教:达巴教和藏传佛教。前者为本地原始宗教,“达巴”一词取自巫师之名;后者为外来宗教,于元代初期开始传入泸沽湖地区。由于当时政教合一的缘故,摩梭人开始同时信奉两种宗教,二者互不干扰、相存共生。一进入摩梭人的祖母房,便可看见火塘上方是藏巴拉火神,另一侧设有经堂。从宗教信仰方面,可以看出摩梭人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族群。摩梭人之所以能够将不受法律约束的走婚制度延续下来以及将母系氏族社会的火种传承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强大的宗教信仰有关的,正因为心中有神灵有信仰,他们才能将和谐自由的文明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二、泸沽湖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摩梭文化神秘独特,旅游资源吸引力强。文化资源是基础。泸沽湖地区自开发旅游以来,就一直采取着“以湖区风光为躯、以摩梭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因当地的摩梭文化神秘独特,让旅游者产生了猎奇心理,都想来此一探究竟以揭开摩梭人的神秘面纱。摩梭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秀,它内含的许多方面都被列入了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也表明摩梭文化具有较强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摩梭文化除了包含上述提到的走婚文化、祖母文化、火塘文化及宗教文化外,还有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银器文化、雕刻文化、织染文化等。它不是单一地存在于一处,而是存在于摩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与旅游所涉及到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是有共通之处的,即游客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到泸沽湖地区了解和体验本地的摩梭文化,这也表明浓厚丰富的摩梭文化资源是泸沽湖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4]。

(二)旅游观光市场饱和,游客文化需求提高。市场需求是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物质条件达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着重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旅游业,“零负团费”的低质量旅游时代已经过去,旅游者对于出游的期望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游览、“以筌为鱼式”体验,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来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增长见识陶冶心性。泸沽湖地区开发旅游较早,在云南省这一民族旅游大环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很早就以摩梭文化为吸引力来发展旅游业,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民族旅游产品复制性强、文化限于浅层开发、旅游活动体验深度不足等。当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游客需求个性化之间以及旅游者物质生活充沛和精神世界匮乏之间的矛盾,是促使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

(三)政府出台有利政策,文旅融合壁垒降低。政府政策是保障。纵观泸沽湖的旅游发展历程,当地的旅游业态正朝着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这与政府出台的有利政策和举办的相关活动密不可分。若将资源禀赋和旅游需求视为泸沽湖旅游发展的内源式条件,政府的政策支持则是外援式条件,它起到引导旅游发展走向、保障发展环境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保护摩梭文化和促进民族旅游,政策的导向也使得大量资金和人才流向泸沽湖地区,当地村民也都借政策的东风开始自主创业,将自家民居或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体验或改成农家乐供游客食住。政府为旅游业营造了宽松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的壁垒,有利于二者的和谐共生、长效发展[5]。

(四)科技水平稳步提升,融合发展实现度高。技术水平是支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推动科技水平向上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科技水平的反向回馈。智慧旅游的出现就是科技对旅游行业的馈赠表现。移动云计算、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科技对旅游的渗透使得游客可以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旅游变得更高效更便捷。科技可以同样地运用于民族旅游中去,它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将隐性神秘的摩梭文化以显性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将文化创意更具体地展现在旅游产品中,可以让文旅深层次融合的想法有机会变为现实,从而保证融合发展的高实现度。

三、泸沽湖摩梭文化与民族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一)积极响应政府方针政策,实现理念与行动相融合。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泸沽湖的旅游也有了很大起色,文化旅游乱象也在逐步整改。文旅融合理念的提出对于发展以摩梭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泸沽湖旅游有指导性作用,村民、游客以及旅游从业者等群体对摩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观念也在加强,摩梭人对于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感也在逐步提升。理念先行,行动的落实往往较之前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鉴于此旅游规划人员、产品策划人员、民族社区居民等群体更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方针政策,以此为导向将文化保护的观念与旅游开发活动相融合,让文化在旅游活动中无处不在、处处体现。

(二)致力搭建文旅平台载体,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旅游行业所提出的的要求,这也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文化的严谨性和旅游的随意性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和差距[6],必须有一个中间载体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搭建文旅平台是实现文旅融合的关键步骤。文旅平台载体的搭建可以从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展开:线下这方面主要通过在当地打造摩梭文化体验基地、建设摩梭文化博物馆、培育摩梭文化创意园区、开设摩梭文化大讲堂、举办摩梭文化艺术节等方式,将碎片化的摩梭文化有效整合,使游客感受到最完整最醇厚的摩梭文化[7];线上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摩梭文旅”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拍摄和播放摩梭文化纪录片、在各大旅游媒体上投放摩梭文化的广告等方式,利用网络渠道更广泛地宣传和展示摩梭文化,以扩大当地的知名度,促进客源的涌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能有效地推进泸沽湖地区摩梭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深度挖掘摩梭文化内涵,实现有形与无形相融合。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是旅游目的地的精华和元气所在。文化的本质在于无形,它存在于人类的生生息息中,通过借助有形的肉眼可见的物质方式体现出来。摩梭文化存在于摩梭人的衣食住行、文娱社交中,存在于摩梭人生活的每一寸鲜活的土地上,只言片语无法讲好“摩梭故事”,走马观花无法体验摩梭文化。旅游产品是有形的,游客通过购买旅游产品、参与旅游活动来感受民族文化。要实现有形与无形相融合,必须要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8],一方面深度挖掘摩梭文化内涵,优化泸沽湖摩梭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设置摩梭重要文化保护区,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文化修复和还原,实现保护和传承两条腿走路,让摩梭文化可以借由旅游之路发光发亮、世代传承。

(四)创新居民参与旅游模式,实现景区与社区相融合。摩梭人创造了摩梭文化,因此有学者称摩梭人是“行走的摩梭活文化”。游客大多数都是通过在景区参观民族村落、观看民族演出、品尝特色小吃、购买民族小品等方式来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摩梭文化的魅力,所以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还原和展示摩梭文化的作用,但单一地依靠景区发展旅游则会出现民族文化商业性浓和保真性差的问题,也有可能因利益不均激化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因此泸沽湖地区要实现文旅融合,必须要创新居民参与旅游的模式[9]。当地村民可以接受景区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形成“以参与旅游为荣”的观念,家家户户为旅游出力,保证每家每户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讲好“摩梭故事”。让游客可以愉悦地走进景区、融入社区,实现景区与社区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泸沽湖之恋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静美泸沽湖
(三)欢聚在泸沽湖
摩梭姑娘
摩梭阿妈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