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婷, 于兆勤, 刘琼辉
(广东工业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双热点[1]。2007 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启动的“质量工程”中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专项,支持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2012 年教育部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融入其中,成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动力[2]。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大举措。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进行,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3-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5-1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1-1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相继建立了创客空间、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随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创新创业项目不断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对这些项目和团队进行帮扶,因此建设创业服务中心势在必行。
目前,全社会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大学生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创业范围不断扩大。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走向就业的途径之一,更是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模式。但是成功的创业需要资金、人才、技术、知识和经验等,这些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挑战。从申请入驻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的团队来看,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目前大学生创业逐渐低龄化,有的学生刚就读一两年就表现出很高的创业热情,但并未理解创业的深层含义。一些学生对为什么创业不十分清楚,往往仅出于个人兴趣,在没有做好各方面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创业。又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市场应对能力,在遭遇困难之后被迫“半途而废”,成功率不高。此外,工商、金融、税务、市场调查及商业管理等方面经验是需要长时间实践和积累的,这对于初创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短板。此外缺乏有效的团队管理,不知采用何种商业模式、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如何进行市场推广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目前大学生创业势头火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创业。但由于缺乏知识积累和对市场的研判,创业产品过于简单,技术含量低,缺乏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创业初期往往是模仿现有的成功创业模式,例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办电商、快递、打印室、快餐等类业务。虽然这些产品相对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对管理能力和商务运作能力要求不高,但却很难有大的发展。事实上,大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梦想的青年群体,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领域最应该成为他们的创业方向。
创业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和在校期间的新热点,但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包括缺乏在管理、营销、财务、法律、市场认知、行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贮备,因此急需系统、专业、深入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但目前高校没有或很少开设创业类课程,一些相关课程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出的,属于通识性质的课程,缺乏基于创业群体、市场动向、技术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系统性指导和针对性咨询。一些高校负责创业指导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由于就业事务本身繁杂耗时,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紧缺,对双创领域研究不足,使得创业教育指导往往流于表面,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无需考虑场地和人力成本,但如果这些创业项目需要进一步向社会发展,资金筹集是前提条件。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大学生创业压力较大,甚至失去发展机遇。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虽然政府有很多资金支持政策,但由于门槛高,实际作用不大。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打造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利用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我校以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和我校广州国家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平台,通过集聚粤港企业导师、与香港科技大学和澳门大学合作等,搭建粤港协同互动多赢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或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和资源空间,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对于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来说,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上要坚持“创新创业融合”原则,引导学生从创新走向创业。在基地建设上既考虑学生创新活动的需要,也考虑学生的创业需要,构建了创新实践区和创业孵化区。创新实践区主要是为在教授指导下的创新团队提供必要的场地以及仪器设备,为学生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提供良好条件,为学生的学科竞赛提供支持,也为后续的创业奠定一定基础。创业孵化区主要为学生创业团队免费提供必要的孵化场所,配备必要的网络和办公条件。
目前,通过一期和二期建设,我校已建成了2万多m2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优质完善的创业环境。目前可容纳100多个创业团队,在孵学生创业项目98个,其中已注册公司64个,学校正在努力将该基地升级打造为粤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还要成为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为科研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综合平台。我校在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与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广东粤科金融集团、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展开合作,着力丰富和畅通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渠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交流、成果展示、宣传推广、信息咨询、业务洽谈、项目对接、投资融资等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推动粤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引入创业校友管理服务公司,协同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创业服务中心一方面依托自身力量为入驻团队提供6免服务:场地免费、培训免费、网络免费、设施免费、指导免费、服务免费。另一方面,注重整合“校—政—企”力量,对入驻项目开展联合孵化和扶持。依托学校协同创新平台拥有的师资、产业、资金、政策等创业资源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孵化。与省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服务E站,完善一站式创业咨询与指导。目前,入驻项目均可享受“1块场地、1个企业导师、1个校内导师、1个基金池、1个推广平台、1个服务团队”的“6个1”创业联动帮扶服务。
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学校应花大力气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我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专职教师,要求他们既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不断培养青年教师,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二是聘请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特别是企业家作为创业兼职教师。
通过聘请校外资深创业指导专家学者、协同创新平台专家、粤港产业界精英、香港高校师资、创业成功人士、成功创业校友等,共同组建一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师资团队。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通过定期考核、淘汰、更新,建立学校创新创业优秀兼职导师人才库。目前已构建创新课程导师、实践竞赛导师和创业导师三级导师制,入库导师共500余人。
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文化沃土滋养创客,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积极开展与社会、产业、政府、企业等协同的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全国“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两岸四地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品牌赛事和培育,大大提升了创业实践的市场化和实战性;组织“走访创业者足迹”等活动传承创者精神;通过评选创业之星、创新先锋树立事迹典型;开展创客季、科技节、“工创杯”创业实践挑战赛、创业集市等40余个校级品牌活动,寓教于乐;发起创者沙龙、创客咖啡、创业诊断会等活动形式,定期出版校园《创者》杂志,展播创业微电影,并通过校园创业服务网、创客学院官网、微信、微博等渠道打造人人“敢创、爱创、能创”的校园创客文化。目前,在校注册学术科技类社团31个,每年开展活动超百余次,参与学生超万人,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有力支撑了学校多样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训练与孵化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平台。经过近些年的建设与实践,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