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保障工作模式探索

2019-02-22 17:29濮怀宇詹国强李明杰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验室院校建设

濮怀宇, 展 锋, 詹国强, 李明杰, 张 丽

(1. 海军工程大学 教学保障处, 湖北 武汉 430033;2. 海军工程大学 教研保障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33)

军队院校在整体军改过程中已基本落实到位,整合调改力度较大,由原来的单一数量型向今天功能效益型转变,各级院校的编制体制和人才培养形式也发生较大变化,随之带来工作中的新模式和新问题更需要积极研究加以应对,尤其在教学训练保障工作中,打破以往的 “纵向化”运行管理,改变为“扁平化”中心职能模式;原有的“庞大机关”架构体系被压缩精简,“裁判员、运动员、工作人员”于一体结构形式被打破,决策—组织—服务的功能被重新划分和定义;将原有“保姆式”机关管理方式彻底解放出来,进一步强化“中心化”和“院系化”运行模式的服务职能。然而,这些改变在许多院校中还有些不适应、不转变的现象,教学训练保障条件建设和服务管理模式在“放、管、服”改革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努力解决。

1 教学训练保障工作现状分析

1.1 现有教学条件与新体制下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近年来,以海军院校为例,实施转型和实战化教学改革,对教学训练保障工作提出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校现有的教学训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还难以满足训练需求,实弹射击、实弹投掷、武装泅渡和定向越野等公共军事科目训练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针对实装配发和新装备模拟训练器材建设以及相适应的综合演练内容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随着编制体制调整落实,有关政策法规和保障标准的研究制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沿用过去的分类建设保障标准来应对当前的院校职能变化,既难以适应新体制下学历教育阶段实践教学需求大幅提高的要求,也难以保障各种类型岗位任职教育任务的完成,更难以满足实战化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教学条件中的实验室还存在一些结构性和深层次的问题

多年来,军队院校一直坚持“基础实验室中心化、专业实验室综合化、作战实验室一体化”的建设思路,但在建设及管理的过程中受种种因素制约,推行并不顺利。目前大多数院校承担教学任务的实验室均隶属教研室或院属系管理,存在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功能单一、投入分散、管理困难等问题,此外实验室融合式发展程度不高,对学科建设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特别是不利于学员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军队重点实验室在申报时注重联合,但在规划设计、运行管理、项目建设、教学组织等工作中依然“单打独斗”,因此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整体的引领辐射作用发挥不充分[1]。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实验室负责人在编制中没有明确,目前大多由教员兼任,工作超量、任务繁重,而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上又很难得到认可,造成实验室很难留住人才,实验室日常管理的“空心化”问题较为普遍[2]。

1.3 教学训练保障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就一个院校而言,资源建设仍有重复现象,部分单位追求小而全,单位间的壁垒现象还比较突出。高水平军事人才培养平台效益发挥还不够充分,共享机制还没有建立,部分科研成果还很难积淀到实验室并融入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相关的政策机制有待研究落实。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联考、军地院校开展交流合作、部队实用训练成果和地方教育优秀资源等为我所用的创新机制还有待探究和完善。

各院校教保处(科)作为教学训练保障工作的牵头机关,要解决以上这些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培养世界一流军事人才的目标,全面落实新时代军队院校建设发展规划,为教育教学改革落地生根,提供有力的软硬件条件保障。

2 做好教学训练保障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1 优化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制约建设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2.1.1 优化调整实验室体系结构

借鉴国内高水平综合大学实验室“中心化、融合式”发展经验,以此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为契机,优化调整学校实验室体系结构和管理机制。按照学科大类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实行校、院(系)和实验中心三级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规模小、布局散、数量多的问题,为实现融合式、内涵式发展提供支撑[3]。

2.1.2 研究编配实验室专职人员

按照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和教研人员分类,配齐建强实验室队伍[4-5]。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管理、项目实施、经费使用等工作,各院校研究可行方案并予以落实;技术保障人员主要负责教学辅助、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可从院校现有文职、职工、士官中选配;教研人员主要负责教学科研工作,原则上由教员兼任,不单独编配。另外,在设立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基础上,允许实验人员参评教学、工程或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拓宽成长路径、解决后顾之忧[2,6]。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实验室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2.1.3 优化资源共享公用机制

建立项目管理、经费投入、资产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网络化教学训练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资产全过程在线实时管控,摸清装备设备条件底数,科学评估使用效益,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决策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向与投量,并对贵重、使用率偏低的装备设备以及跨学科专业的基础平台施行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设备条件和经费使用效益[7-8]。

2.2 突出建设重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

2.2.1 进一步加强基础实验室中心化建设

始终突出基础实验室的支撑地位和作用,把基础实验室建设作为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在经费投向和投量上重点向基础实验室倾斜[9-10]。在基础实验室中心化建设过程中,优化整体布局方案,着力把基础实验室做大做强,为培养学历教育学员的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2.2 进一步提升专业实验室综合实力

充分发挥军队重点实验室引领辐射作用,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各院校可根据建设需要实施开展校内重点实验室评估确认,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满足任职教育岗位需求的教学训练平台[11-12]。围绕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和海上信息作战人才培养要求,大力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实验室体系结构,在专业实验室综合化建设过程中,重点规划专业特色或学科群特色实验室,为军队院校“双重点”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2.3 扎实推进模拟训练中心建设

按照小型装备实装化、大型装备模拟化、训练环境实战化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强装备训练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个人岗位技能训练、整体平台综合训练和专业实战化训练“三位一体”的装备训练体系。重点完成新装备的实物、半实物和训练模拟器材的开发与应用,构建多层次、多平台、多功能的模拟训练体系,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性模拟训练平台,为实现多专业联合训练创造条件。

2.2.4 科学管理使用教学训练场馆

各院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建有一定量的军事共同科目训练场馆和实习基地,随着军改和院校编制体制的落实,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保障条件建设应当在军军联合、军民融合上着眼发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区域的训练资源共享共用,避免重复投资效率低下,在运行管理上要打破旧观念,摒弃传统经验做法,引入市场化社会保障模式,提高场馆运行管理水平。

2.3 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催化剂”作用

2.3.1 拓展网络覆盖

及时跟踪了解“军网进班”和无线教学网试点运行情况,继续推广使用办公专网,逐步实行军网、民网和办公专网在教学和办公区域全覆盖,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网络综合应用平台功能。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实现智能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和在线学习交流[13]。继续改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做到实验室动态实时更新,装备设备使用、教学分组、场地利用等情况实时掌握。协调接入财务专网,实时了解和掌握教育训练经费开支情况;启动教育训练经费项目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论证研发,对项目建设实施、经费使用核算、固定资产登记和文档资料整理等环节实现全过程监控和管理。

2.3.2 扩充信息资源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院校可组织有特色的课程开展MOOC建设。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推进网络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建成能够满足大规模在线学习的远程教育数据中心,建立高质量教学信息资源制作平台,建立延伸至任课教员办公室的个人在线学习资源制作和管理平台,面向全军官兵开放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建成一批在全国全军有影响的公开课程,使优质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人人享有,构建全天候、全时空学习型校园的信息化服务能力[14]。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导航、资源联合共享、重点学科文献推送等信息服务系统,使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和共享利用。

3 结语

新时代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保障工作模式已由原来的机关“保姆型”转向中心化职能的“服务型”,在运行机制改变的今天,教保处(科)的职能任务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放、管、服”已然变为院校业务机关转作风、强肌体的宗旨,规划、指导、检查、评估是激活外部动力的工作模式,使保障中心和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在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效能,为重点院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做好相关的保障工作。

猜你喜欢
实验室院校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