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江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一般认为,巴蜀的分界是合川、射洪、涪水为界,东为巴,西为蜀。川东地区历史上正是古代巴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巴文化是从古至今的始源于巴人巴国、植根于巴地、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厚重灿烂的地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巴文化”在川东地区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巴文化所具有的勇毅坚韧、刚强坚定、豪迈乐观的品质,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川东地区人民,从远古的“巴师勇锐”到成汉的揭竿而起,再到清朝的白莲教起义,及至现代人民革命的红色风暴而形成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川东地区人民一直秉承着这伟大而悲壮、豪放而进取的精神文化,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前赴后继,战天斗地,改造河山,建设家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让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大地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对于川东地区尤其是达州市而言,“巴文化”便是最好的历史文化品牌,素有“巴人故里”之称。它极大地丰富了达州城市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巴文化在川东达州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了达州市的文化符号象征。本文拟以达州市为例对川东地区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主要是指对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即如何利用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巴文化资源来为今天川东地区的达州、巴中等“文化强市”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达州市为例,目前,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主要体现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
早在2010年11月,川东巴文化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纳入了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央地共建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项目库(全国有陕西西安片区、河南洛阳片区、湖北荆州片区、山东曲阜片区、四川成都片区)。[2]2012年,达州市人大就做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提出了要重视包括巴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3]2014年,达州市又提出了“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启动宣汉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开发前期工作”。[4]2016年10月,中共达州市委提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2018年2月,印发了《达州市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并于8月召开了巴文化高地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巴文化高地建设的“12359”战略,提出了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5]达州市的巴文化高地建设进入了快车道。足见,达州市对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999年、2003年、2007年、2016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达州市、宣汉县文物考古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宣汉罗家坝遗址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共计揭土面积1530平方米,发现遗迹130余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400余件,标本3000余件。其最大收获是发现并确认了距今约5300年的地层和文化器物,显示出罗家坝遗存是巴人文化的一个缩影。[6]2016年11月,罗家坝遗址列入国家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名单。2017年11月,罗家坝考古遗址公园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设启动。
“城坝遗址是渠江流域土著先民賨人聚居地和‘古賨国’所在地,分布面积约550万平方米。”[2]1990年,重庆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达州市、渠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迄今为止,已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铜、陶、漆木器等器物2000余件。2018年9月,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荣获2016-2017年度中国考古界最高奖——田野考古奖(全国仅4项)一等奖。考古发掘证明这里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巴人重要部族的賨人国都。
2011年,渠县人民政府将境内原来叫龙潭河的地方,打造成了作为古巴人重要部族賨人曾栖息过的“賨人谷”,这里占地41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的旅游风景区,修建了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和览阙大道。2013年,通川区人民政府结合凤凰山的地形地貌和巴人文化特色,在达州市凤凰山修建了巴人文化广场,并规划设计了一组巴人历史的主题浮雕。2015年2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单位授予渠县为“2014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渠县成为全国14个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7]此外,宣汉的巴山大峡谷旅游景区,在漂流、探险中努力融进了传说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风情文化元素,2018年7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价,8月28日开门迎客。
近年来,达州市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渠县土溪小学和宣汉普光中学、宣汉南坝二小等,立项研究汉阙文化、巴人文化、土家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通川区第七小学还编辑了一套《国学教材》,将巴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予以讲授,给广大中小学普及了巴文化知识。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和巴文化研究院,达州市政府正在筹建达州巴文化研究院。随着研究机构的成立,一批研究巴文化的专家学者不断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例如,2010年渠县县委宣传部组织编辑并出版的《賨人与賨人文化》,2011年达州市文管所所长马幸辛出版的专著《川东北考古与巴文化研究》,四川文理学院的老师们也在省市级和校级课题中就巴文化的研究立项,《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还专门开辟了“巴文化研究”的专栏,先后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城坝遗址出土文物》《賨人故里》《巴人文化初探》《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巴渠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论》等。同时,“中央电视台先后对两大遗址进行宣传报道,制播了专题记录片《罗家坝之谜》《巴国探秘》和《賨人之谜》;《中国文物报》专版刊载20余位全国著名秦汉史学家考察城坝遗址座谈会的发言;《华西都市报》两次整版宣传城坝遗址及賨人,称賨人为‘东方的斯巴达人’”。[8]
虽然现在达州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但各项具体措施尚未落实。因文物保护经费匮乏,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无法在当地保存,因此后期发掘工作只好停止。同时,迄今为止,对于巴文化的起源、发展,巴文化内部与賨、濮、苴、共、奴、夷等部族是什么样的关系,宣汉的土家文化与巴文化是怎样的关系,渠县的賨人文化与巴文化是怎样的关系;巴文化与周边的蜀、楚、渝、秦文化是什么关系,巴文化与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尚未有学界公认的研究结论。“至于巴文化的现代转换和如何走出去,巴文化与达州的民俗文化、红军文化如何形成合力,巴文化的产业开发、市场营销、传媒打造、文艺创作等,都有待深入而详实的研究。”[9]
部分文物因年久失修而自然损毁,“特别是一些在野外的摩崖石刻、石雕、碑刻、石牌坊等文物经长期风吹日晒雨淋,自然风化严重”,“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因缺乏合理利用而遭受损毁。对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措施,尤其是产业化开发和创意化发展相当薄弱,众多巴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2]历史上巴文化的图腾是虎,还是蛇,抑或是其他什么,目前尚未形成定论,这也给我们设计巴文化的文化符号留下了空间,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设计出既被大家认可,又具有良好传播效应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还应包括巴文化的主题语言、呈现形象和推介口号等。因此未能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形成强劲的视听冲击力和强大的传播影响力。
达州既然号称“巴人故里”,却没有能够代表巴国历史、巴人风貌和巴族风情的景点,现有的賨人谷还不能成为巴文化的典型景点;宣汉的罗家坝巴人遗址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实现其旅游价值;通川区的巴人文化广场,不但规模尚小而且没有历史积淀。由于没有历史详尽、布局完整、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的巴文化旅游景点,就很难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达州的文艺创作和表演,如“巴山作家群”“巴山画派”“巴山戏剧”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代诗歌和乡土文学也涌现出了像梁上泉、贺享雍等一批大家,但极为缺乏有关巴文化方面题材的文艺作品,更谈不上流传广泛、艺术上乘,且有一定系列性的精品了,尤其是利用现代传媒制作的影视作品。2006年为配合“十运会”而全力打造的大型民俗歌舞《梦里巴人》,由于还未实现与市场的接轨,因而未能产生深远的文化意义,连续举办了四届的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也没有巴文化方面的作品呈现。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巴文化的文化产业阙如。未能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民俗转换、艺术呈现等方式,开发出与巴文化相关的工艺制作、民间编织、民俗展示、情景体验和文艺表演等,做成产品,形成品牌,推向市场,获取社会与经济的两个效益。更没有有关巴文化的文化产业园区。除了在达州市和个别县城出售“一县一品”外,还要在巴文化旅游景区推销开发有关巴文化资源做成的标志产品。
首先,要正确认识巴文化保护与开发在全域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负责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的相关机构,配备相关负责人和责任工作人员,加强领导,协调发挥巴文化研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及巴文化的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策略优势等,不断培养和引进相关学术研究人才,建立学术团队和学术基地,与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等平台合作,提升学术研究层次和保护、开发及利用的深度。具体说来就是要确立相关的组织协调小组,以各市、区、县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市博物院、各市县级社科联、文化局、专业学术科研机构及高校的业务合作。在此种多部门协同工作中,加强领导建设至关重要,领导机构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有效推动巴文化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文物保护与展馆建设、学术研究、产业开发等基础性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在国家及省级文物保护法和已出台文化产业政策及法规等基础上,制定出台文物发掘与考古规定和保护的相关办法,各相关单位编制关于遗址保护、考古发掘、学术研究、重大人文工程项目、文化产业综合开发等工作规划,增强巴文化保护、开发与研究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按照《文物保护法》的“五纳入”规定,[10]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凡涉及巴文化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制定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对巴文化遗址要“深入开展落实划定保护范围、竖立保护标志、建立记录档案、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等‘四有’工作”。[11]其次,允许各市县区政策研究室配合职能机关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建立学术团体和学术奖励机制,引导对文化的社会性关注,从制度上保障巴文化开发与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三,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监督机制和专门的监督部门,“使巴文化资源的保护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有力监督,从而避免违规破坏文物的行为发生”。[12]其四,要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文物部门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渠道,争取财政拨款,加大力度争取中央及省级文物保护经费和其它专项经费投入,有计划地逐年增加地方性财政投入;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课题经费支持,使巴文化资源“通过打造特色精品文化,实现文化遗产在利用中得到合理保护与开发”;[12]三是可以设立相关帐户吸引社会资金和捐助,利用民间善款,加大文化公益性融资。
川东地区尤其是达州市有着历史悠久而文化厚重的巴文化资源,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和周边的重庆、南充、遂宁等地比较,独特的文化优势未能彰显,特色还不鲜明,亮点也不突出。为此,就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2018年6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中指出:推动巴蜀文化繁荣兴盛。“积极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提升四川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13]8月21日,达州市委书记包惠同志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亦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和展示巴文化,同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14]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利用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阐释巴文化的含义和价值,使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提高对巴文化的认识,高度重视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同时,要开展巴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宣传活动,让全市人民都知晓巴文化,懂得巴文化对川东地区达州市、巴中市等“文化强市”的意义,能感觉到巴文化的开发对普通民众带来的实际意义,促进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其次,各级政府除了利用“西博会”“新农村文艺展演”等活动外,还要举办像“元九登高”“巴山艺术节”“川陕鄂渝民歌节”和市电视台的各种选秀节目一类的活动,融入巴文化的因素,并在这个过程中,联动各级各类媒体,制造传媒热点,发现新闻话题,努力做好巴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和转换。其三,鉴于巴文化对人们只有印象而无实际体验和感受的现状,就要实行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和车载户外等媒体扬长避短、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将巴文化的含义、特色、意义等,通过不同的媒体广为传播,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今年10月25、26日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考古中华四川篇《罗家坝遗址》(上、下集),就是对巴文化很好的宣传。这是以罗家坝遗址为背景拍摄的考古纪录片,探秘古老巴国的兴衰。其四,要设计出能体现巴文化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深刻的印象的视觉徽标,选取经典的图片和视频,提炼出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主题语言和推介口号,在市内市外的各种媒体和媒介上广而告之,如进入央视和四川卫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在成都和周边城市中心地带和交通集散地、枢纽处做户外广告宣传等。
认清发展现状,明确发展思路,做到整体规划,因地分步实施,是保护与开发和利用巴文化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和各文化职能部门要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人员到位,资金及时投入、项目及时落地。目前,川东地区的达州市巴文化产业园已列入全省26个重点文化特色园区规划,①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达州巴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修编和旅游精品景区、线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中注重体现有达州特色的巴文化内涵。各县市区在发掘打造过程中,既要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又要结合实际,打造出特色品牌,切记千篇一律。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巴文化资源实际情况,在达州市政府统筹安排和专家的指导下,各自打造特色化的巴文化景观和文化产品。注重达州全域巴文化品牌构建作为一个整体和各区县或各景区巴文化作为该品牌的一部分的关系。宣汉应以罗家坝和土家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遗址公园和土家风情寨;渠县应以賨人文化和汉阙文化为核心,以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想结合,打造出特色品牌;万源应以“红色”为基调,把红色文化与绿色旅游相结合;达州主城区应以莲花湖片区打造文化演展综合体;开江、达川、大竹以民俗文化为主打造地方文化品牌,诸如具有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餐厅、主题广场等。各县市区的巴文化品牌要凸显自身内涵,打造出让人记得住、自身叫得响的牌子,使人们看到这个品牌就会想起这座城市,回味这个地方,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像。
有专家指出:巴文化品牌打造,一是要大力开展巴文化研究,形成一批巴文化研究成果;二是要充分发挥巴山作家群优势,不断创作巴文化作品;三是要强化巴文化宣传传播,开发以巴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邮票、明信片、书籍画册等文化产品;四是要普及巴文化知识,让巴文化走进校园、乡镇、社区。[15]毋庸置疑,这都是非常好的建议。因为品牌建设有利于凝练一个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增加当地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文化凝聚力,同时有利于向外传播其本地的旅游及文化产业,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整体文化形象和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通过对达州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深度分析,认为达州构建旅游和文化产业品牌应该以巴文化为核心,也就是说要构建巴文化品牌。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提炼出巴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的表征形式,构建出达州巴文化的品牌,通过各种途径大力传播这一品牌。构建一地的文化品牌和市场营销中构建商品的品牌是一样的,品牌包含标识系统和品牌内涵两大部分。达州要想重点发展巴文化就应该考虑构建达州的巴文化这一品牌,同时把达州的巴文化品牌作为母品牌,在旗下的各个领域构建更多的基于达州巴文化某一方面的子品牌,形成品牌系列,既有利于推广又有利于增加母品牌的内涵。其思路是首先需要为达州的巴文化品牌设计标识系统,包括品牌名称、品牌logo以及该品牌表示系统在不同地方的表现方式等。当前,宣汉基于巴文化构建的品牌名称是“巴人故里”,渠县是“賨人故里”,达州市应该为达州全域的巴文化提出一个合适的品牌名称。品牌logo分为标志物、标志色、标志字、标志性包装等,它们同品牌名称等都是构成完整的品牌概念的基本要素。达州基于巴文化品牌也应该设计合适的logo。设计完成后迅速在国家商标主管部门注册,获得法律保护。同时,应加强对该商标的维护和管理,对商标侵权行为要实施相应的措施。建议在构建这一logo时应该考虑加入达州巴文化中的某些典型标志物,使别人看到该标志就能够联想到达州的巴文化。其次,为该品牌构建和注入品牌内涵。建议政府应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达州巴文化品牌打造及开发,并将其列入政府优先处理的问题。
在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对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中,巴中市委、市政府已走在前面,他们“率先推出巴中、广元、南充、达州、广安五市合作共享机制,即: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合作及成果共享机制、巴文化项目打捆推进机制、跨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机制、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巴文化研究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等”。[16]而达州市各种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深厚的巴文化,又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民俗文化、现代以来形成的红色文化、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宣汉的土家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外来文化。同时,达州又面临着各种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上的稀缺性,也就是单个文化资源的价值不够大的问题。且上述各种文化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分散的状态,也就是说,达州所辖各区县的各种文化资源呈现出小而全的状态,这很不利于发展特色化的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达州市委市政府应站在全市的高度,整合各区县分布的零散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融合地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土家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的巴文化这一龙头文化品牌。这样有利于集中打造达州巴文化这一品牌,让达州的巴文化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充分发掘其他文化的价值。
达州各区县应结合各自巴文化资源等情况,在达州市统筹安排下,各自打造特色化的巴文化景观和产品。已如前述,应该特别注意达州全域巴文化品牌构建作为一个整体和各区县或各景区巴文化作为该品牌的一部分的关系,不能各自为阵,或者内部恶性竞争。宣汉应以罗家坝和土家族文化为核心;渠县应以賨人文化和汉阙文化为核心;万源应以红色文化和绿色旅游为主;通川区应以莲花湖巴国水乡为核心;开江、达川、大竹以民俗文化为主。各地的巴文化子品牌以一种或两种为主要内容,其他的作为支撑。而各区县的子品牌的内容共同构成了达州巴文化这一母品牌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会各自差异化发展,同时形成合力,共同使达州的旅游内容变得丰富,更具有吸引力。
达州巴文化的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既要发掘和保护尘封已久的厚重的巴文化,还应该充分开发巴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经济价值。发展以巴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实现巴文化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当下的朝阳产业,污染少,回报多,产业链长,带动相关产业多,是能够很好地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而一地的旅游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对当地的某种特殊的文化资源的依赖比较强。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双向依赖的局面,达州要想实现巴文化开发的经济价值需要借助于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反过来,达州要想真正的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又必须依赖于达州对深厚的巴文化的开发利用。
同时,达州开发利用巴文化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赖的关系,不能够单独发展两个产业,而应该将两个产业基于巴文化而实现联动,将两个产业融为一体来进行;另外,应加强这两个产业的产业链的构建,形成产业集聚,让更多的巴文化要素可以融入其间并发挥价值形成产值。
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就是产品的构建。当前,各地的旅游商品和文化产业产品存在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致使消费者对特色化产品的需求很难被满足。因此,达州要想很好地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构建以巴文化为内涵特色旅游商品和文化产业产品。在旅游产业领域,特色产品开发涵义有二,其一是特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其二是特色旅游相关商品的开发。基于此,达州应开发建设多种巴文化旅游线路,这种特色化的巴文化旅游线路既要与巴文化其他区域的旅游景区结合形成大的旅游线路,达州应该将区域内的巴文化景区尽可能的融入到区域外的巴文化旅游线路的链条中去。其次,在达州区域内部也应该形成特色化的巴文化旅游线路。其他的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应该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产品变成旅游商品。特色化的途径是将巴文化的内涵或者符号和文化产业产品进行充分的融合。因此,寻找出巴文化的特殊的内涵和巴文化典型的符号表征是构建特色化的文化产业产品的第一步。比如在文化娱乐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顶级团队合作,依托于巴文化,将《梦里巴人》等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演艺娱乐项目作进一步提炼与升级,通过全球巡演和长期驻场演出等已经被证明的有效形式持久传播推广”。[15]
巴文化的开发是将逝去的或者碎片化了的巴文化记忆重新复原出来,供人们了解和感知,这就需要构建起一个能够充分表现巴文化的平台或者项目来表征深厚而神秘的巴文化。笔者认为,要构建这样一个巴文化平台或项目,其平台或项目本身要能够表现巴文化,巴文化的各方面能够容纳其中而没有堆砌感,平台或项目本身应该可以成为巴文化的产品之一,且平台或项目能够带动的相关产业较多,平台或项目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同时又能够支撑达州巴文化这一品牌。基于此,“在达州莲花湖新农村展演基地高起点建设巴文化体验园区(巴国水乡),其主题以巴人生活为原型,仿古代集市风貌,融入杆栏式房屋、织布、巴人服饰、巴人呷酒、巴人制陶、巴人渔猎、巴渝舞、摆手舞等巴文化元素”,[2]建成后既具有旅游产业功能,又能承担成为巴文化产业化的孵化基地功能,同时成为巴文化品牌的核心项目。但是,单有核心项目会显得很单薄,因此需要基于本地资源的禀赋和旅游线路构建的需要来建设一批与核心项目互补的项目。比如,达州在进行巴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构建巴文化旅游线路这一产品,基于这些旅游线路产品的需求来建设达州区域内其他的巴文化项目。同时,考虑到区域内巴文化的资源,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应该特色化、差异化的建设,两处遗址开发的思路应该互补而不应该雷同。渠县賨人谷应重点呈现巴人的重要部族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在整个景区内应该加强賨人文化的多样化呈现,同时增加賨人文化的体验式项目。宣汉应重点打造巴山大峡谷与土家族文化。在达州区域内选择神剑园或石桥古镇或其他红色文化集中的地方整合达州域内所有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个体验型项目,克服现在分散着力的缺陷。将达州域内各种民俗资源恰当的融入“巴国水乡”项目中去,特别是达州近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用合适的方式将其经济价值表达出来。建议达州在现有的全国新农村演艺节之下设置一个达州非遗节,在这个时候集中推出达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万源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推出风景游或养生游,但是需要加入巴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必须让达州的所有旅游项目都是巴文化旅游,只是巴文化的不同方面罢了。
巴文化研究由于长期处于巴蜀文化研究、巴渝文化研究、巴楚文化研究的附属领地而渐被边缘化,因而缺乏真正致力于巴文化研究的大量专家型人才。达州对于巴文化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居于古代巴国的中心腹地,其民风深受巴文化的传统熏染,秦楚、汉晋、唐宋代有颖异之辈,其地下文物极众。但就本土巴文化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就学术研究,还是其产业开发方面,都明显缺乏较有影响力的专家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更缺乏相应的研究团队和组织机构。这种研究团队不是一种松散的组织,而是致力于巴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巴文化产业开发的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等方向较为集中的一种合作研究团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巴中、达州及其部分县市都成立了一些巴人研究会或賨人研究会,但基本上属于各自为阵的状况,就传统文化的学术性研究而言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就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文化性”进行聚敛和深度发掘。因此,为了扩大巴文化影响,提升巴文化研究水平,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专家团队,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本土的研究工作者,以学术研究带动文化产业开发,形成良性的生态链结构。因此不但要积极筹备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更要利用本地高校的学术资源,如四川文理学院已成立的巴文化研究院,着力于巴文化的学术性研究和巴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如果真正实现校地结合,达州市可以将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极好地整合全校和全国其它高校的学术研究力量,对巴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进行攻艰克难,并能以该科研基地为平台,尽早申报开办巴文化相关专业,培养巴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从而也使该研究院成为巴文化研究的人才储备基地。在一定时期内,该研究院还可以进一步申报巴文化研究的相关硕士或博士点,成为全国巴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和基地。以此基地为依托,联合各地巴文化研究会和县市社科联及县市文化发展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适时组织全国性巴文化研讨活动,这样才能使达州市的文化及产业研究达到更高层次和具有更深的内涵,从而也为达州市巴文化研究打开一种更高平台的全新局面,进一步促进达州市文化产业开发和城市形象塑造。
注释:
①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