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斌
(四川泛美教育集团,四川成都610400))
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华阳国志·巴志》和《山海经》等历史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川东地区的达州、巴中、阆中等地是巴文化的核心地带,2016年在达州召开的“弘扬传承巴文化,凝聚提升软实力”巴文化研讨会最后形成了一份《达州倡议》,专家认为:“罗家坝和城坝遗址发掘确证达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巴文明起源中心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巴文化是从古至今的始源于巴人巴国、植根于巴地、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厚重灿烂的地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个倡议的结论是正确的,巴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巴人巴国的本源文化,表现形式是巴人遗迹遗址、历史文献、神话传说等;第二,巴地文化,表现形式是融合外来因素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等;第三,面向未来的巴文化,表现形式是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旅游文化、康养休闲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等。研究和传承巴文化及其现代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结合时代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激发巴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如何促进巴文化及其创新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家都十分关注的时代课题。
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文化工业”,最早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来的,主要指人类精神性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今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架构起来的支撑力被广泛认同为“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覆盖的范围远远大于其最初的含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以文化为核心内容,把文化及其产品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服务活动及其相关辅助活动都确定为文化产业的范围,主要包括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文化服务:文化创作与制造(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广播电视电影、新媒体网络传播等)、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展示(博物馆、艺术展演、文化娱乐)等活动全部纳入到文化产业,同时增加了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巴文化创新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机遇一:巴文化本身就是知名的文化品牌,传播范围广泛,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巴文化和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楚文化等区域性文化都有很好接触交流,影响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总结和研究巴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好、设计好、打造好巴人遗迹遗址,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正如学者彭邦本在《巴中与巴文化》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文化就其社会领域的划分来讲,虽然属于精神领域,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精神领域。换句话说,文化资源又具有经济属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资源变成资本,形成产业、产品,由此它就成了经济本身,所以文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文化本身就意味着经济”。[1]事实上,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经常将文化的力量与经济、政治力量细致的交织起来,形成了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辩证法。如何利用巴文化的品牌优势,制定巴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各具特色的统一的巴文化大市场,我们认为是目前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目前,湖北宜昌的巴楚文化已经初具规模,宜昌把巴楚文化打造成特色文化,建立了古巴国遗址城,编有民族舞剧《土里巴人》和音乐剧《楚水巴山》,影响很大,都获得了文化部的文华大奖。达州市和巴中市都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召开了全国性的巴文化研讨会,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巴中市还对巴文化LOGO符号系列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了巴人脸谱、巴渝舞、巴人射虎、秦巴会盟、板楯勇士、将军蔓子、巴人飞天、巴山白虎等具有鲜明巴文化元素的城市文化标识符号,并有一些衍生品开始涉及到旅游、工农业产品、城乡生态文化产品,力图打造川、陕、渝、鄂四省市一体化的巴文化发展格局。
机遇二: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其他多个国家根据彼此相关协定打造的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在欧亚及北美的广阔的区域内,开展全新的经济文化交流,构建全球经济发展带,其中文化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逐步建立起来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发展,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比如四川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吴哥王朝》获得巨大成功,中国传统神话京剧《大闹天宫》在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演出也非常成功,获得广泛的赞誉。
从2004年至2018年国务院、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出台了30余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特别鼓励和“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2]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2017年4月20日,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是目前最为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文件,在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增加了“培育文化企业的国际合作竞争优势”,“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产业分工协作,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巴文化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关键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现代文明,美丽的自然山川赋予了巴文化瑰丽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为巴文化深度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从巴文化三个源头入手,组织力量,提炼出巴文化的历史底蕴和艺术意境,通过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等产业链,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中,实现巴文化的世界传播和全球表达,让世界认识、了解和热爱巴文化。
机遇三: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目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据这个主要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向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之路,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成为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最强劲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巴山大地,物华天宝,山川秀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巴文化作为巴地文化的灵魂应该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和展演、康养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山地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都应该积极融入巴文化的符号元素,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使得巴文化创新产业得以充分发展,艺术精湛,不断地丰富巴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机遇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现代新兴媒体的出现也给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和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地球村”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深刻转型和普遍联系的标志,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增长的极限”,迫使世界各国寻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道路,“文化产业被认为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于是文化产业发展便在全球治理层面上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工业论’,转而成为用以克服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治理手段和治理工具,成为创造性文化建构;于是英国政府提出被实施‘创意产业战略’、新加坡提出‘文艺复兴新加坡战略’、日本和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欧盟发布‘欧盟文化战略’。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发展的转型,成为发达国家文化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文化政策”。[3]1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还有一套比较成熟的配套措施,如美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就很有代表性,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运行体制,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直接或间接的拨款支持制度,文化产业绩效评价体系,这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和鼓励了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对外交流中,文化输出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走出去”,这为巴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数字电视、移动客户端、数字化报刊与出版水平大幅度提升,这也为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数字化阅读与影视传播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目前巴文化的数字化阅读和影视传播还非常少,神秘的巴文化还没有搭上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快车。
当然,巴文化的发展机遇远不止于此。巴地人民渴望建设美好家园和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工农业现代化建设,都是巴文化创新产业必须发展和能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机遇与困难同在。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在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的时候,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问题一: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都在大幅度增长,文化发展的势头强劲,生机勃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以确立。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是比较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文化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互补的集群发展态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不平衡,东西部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尤为不平衡”。[4]学者们认为,导致我国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大致有四个主要的方面:观念滞后、政策缺位、人才匮乏和实力不强。巴文化创新产业面临着的突出问题就是发展不充分,产业的价值和附加值不高,巴文化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传播手段重复单一,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等影响巴文化创新产业振兴发展的整体性因素较多。
首先,巴文化的历史地理学范围很大,巴文化的内涵界定不清楚,不容易把握。巴文化属于远古文化,从目前的考古遗址遗迹来看,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与5000年左右,并且地域分布零散。从巴文化的地理学上来看,巴文化分布很广,东到湖北宜昌,西至岷江流域,北接陕西汉中,南及重庆的乌江流域。在如此广袤的历史和地理空间存在的巴文化,要确定它的精神特质内涵是不容易的。2016年在达州召开的巴文化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学术研讨会上形成的《弘扬巴文化,提升软实力:达州倡议书》中,与会学者把“忠勇信义”确定为巴文化的核心价值,并阐述为:“于国家讲忠诚,于征战讲勇武,于社会讲信用,于朋友讲情义。其精神内核使这块土地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5]这种界定有一定的依据,但要完全概括巴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神特质,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换句话说,本源性的古代巴文化的学术研究滞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学术学理研究。到目前为止,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精品力作欠少,还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巴文化通史或巴文化艺术通史之类的探索巴文化精髓的史学专著,巴文化的学术研究还远远赶不上其他区域性文化的研究,如云南的东巴文化、湖北的楚文化等,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巴文化本身属于远古文化,踪迹难觅。另一方面,反映巴文化精神特质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化普及也没有跟上,目前还没有集中反映巴人祖先“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大型史诗、大型音乐舞蹈剧或巴文化普及读本,大众对巴文化的了解的热望还无法充分实现。
其次,制约巴文化整体发展的复杂性因素非常突出。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基础设施的瓶颈仍然很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互联网技术等基础设施落后。四川盆地东部山区是巴文化生长的摇篮,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的特殊贫困区,经济发展落后,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巴文化遗址遗迹与雄奇壮丽的自然美景缺乏深度开发的人力物力资源。各行政区的产业布局、文化生产、消费和服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巴文化产业链,区域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及其协调创新体制机制还没有最终形成。
问题二: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也是影响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学者认为:“体制瓶颈仍然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具体来说,“表现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产权关系尚未理顺,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市场化壁垒等等)。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还未能实现,投融资体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传媒业准人壁垒使得资源盘活还仅限于体制内存量领域,大大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核心门类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能力”。[6]我国文化产业的知名学者胡惠林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论》中,专门讨论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有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新的国家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新的国家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我们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制度系统工程,涉及文化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政策等诸多层面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的报告》(2014年10月20日)中,专门就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了重要讲话,要求“着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体措施有文化惠民工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等等。[7]2017年4月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第四部分的“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发展保障体系”中就文化管理体制的表述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依法运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法国,文化产业由政府主导,并直接管理和直接资助;“日本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除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外,其实行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特点是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下,大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比较成功地运用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使国家扶持政策产生更大更快的整体实效”。[3]114日本的动漫产业和电竞产业具有世界影响。我们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政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而文化产业的立法和法律保障制度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点。
当然,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滞后,影响文化产业创新的各种因素还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存在着,但改革创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政策的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飞跃性的发展,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创新的问题将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大变革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8]
巴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在现实实践上,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文化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文化实践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本体和存在方式,文化实践不断的改造这现实世界,也创造着人的精神世界,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知识的、价值的、生存的和历史性多维角度,从这个角度说,文化产业化不仅仅是文化工业化,文化产业化传播的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也是世界各国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文化“走出去”的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更多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商业附加值最深层的也同样体现为文化价值的消费。英美的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产业理论就非常重视“文化意义”在文化生产与消费中的特殊作用,如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就说,“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商品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倘若将这一要点模式化,我们必须扩展原有的经济概念,把文化经济容纳进去。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在这种文化经济里,没有消费者,而只有意义的流通者,因为意义是整个过程的唯一要素,它既不能被商品化,也无法消费:换言之,只有在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那一持续的过程中,意义才能被生产、再生产和流通”;“文化工业的经济需要,完全符合于现存社会秩序之规训的、意识形态的要求。于是所有的文化商品,多多少少都具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心化的、规训性的、霸权式的、一体化的、商品化的(这类形容词几乎可以无限繁衍)力量”。[9]这一见解无疑是深刻的,为我们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野。我们一些主张“娱乐至死”电视节目为什么会昙花一现就失去了观众,一些文化价值含金量不高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总是票房低迷,血本无归,可以从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中找到合理的阐释。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消费文化,央视推出的“中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文化节目,观众云集,创下了近年来的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新高。日本的文化产业被称为“娱乐观光业”,但我们从日本的动漫产业和旅游观光中,接受的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欧美等国的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并非放任自由,而是体现其国家利益的战略安排。所以我们在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中,首先要摆脱文化产业就是商业化,娱乐化,就是文化经济甚至商业经济这种肤浅偏见,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最为宏大而独特实践创新”就是要在其文化产品中,呈现和传播巴文化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深邃的文化意境。
第一,组织专门的调查力量,摸清家底,建立详实的巴文化资源库,包括巴文化历史文献资源库、巴文化遗址遗迹资源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农业和工业遗产资源库、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库、作家艺术家资源库等,逐步建成巴文化品牌智库和品牌数据库,为巴文化研究提供史实依据和产业发展的实践依据,为巴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可持续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撑,促进巴文化创新产业的崛起和融合发展。
第二,要组织人力物力在巴文化创新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延服务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巴文化创新产业在文化演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产业和网络影视文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创新发展的空间,深度融入国家推进的“文化+”“互联网+”发展战略和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文化产品交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要在提升巴文化策划、产品开发、包装设计、广告、推广和文化服务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商业运作能力,逐步形成巴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才队伍,构建巴文化资源共享的文化产业网络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
第三,尽快搭建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和文化服务的平台。按照我国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产业管理松散,很多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有所涉及,巴文化创新产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推广平台。应该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巴文化创新产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渠道,现代新兴媒体和网络文化产业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劲增长的新亮点,巴文化要尽快搭建专业的文化服务平台,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10]“互联网+”已经成为21世纪的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主要指的是以终端、软件、网络三大技术的创新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安装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成果与业已成型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并由此拓展,广泛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的一种社会运行状态。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流通带来的个性定制、智能制造、众包生产、网络直销、在线服务、需求反馈等都改变着传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传统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巴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巴文化早已经根植于巴山大地的各行各业之中。在互联网时代,巴文化创新产业发展要尽快实现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和平台意识,从而实现巴文化产业的文化众筹和公众参与、巴文化产业的变革与迁移、巴文化产业的服务治理,巴文化产品的交易,巴文化营销生态的建构和巴文化未来发展的无限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