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中学
历史解释素养是新教改的重要方向,也是五大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对史事的描述、整合,又包括对历史的立场与观念等。一线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顶层设计上重视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帮助学生辨析史实与解释,激活学习思维,引问质疑,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我们立足教学过程,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意义。
“二次开发”是在原有课程结构、内容基础上,参照课标要求进行适度增删教学内容,来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从“二次开发”课程重组中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渗透历史解释素养。“二次开发”的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选用,如何实施“二次开发”,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历史教学内容实际,合理的整合、串联史料史实,构建清晰、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够挖掘隐藏于教材背后更多的历史知识,从而由大看小、以小见大。在学习“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节时,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字展开,对“新”的内涵进行挖掘与表现。但这一教学主线,本身也具有局限性。纵观中国外交发展历程,我们应该立足更高的历史视角,来全面看待新中国的外交发展。事实上,中国外交“新”局面,体现在外交理念的转变,体现在外交舞台的延伸,体现在外交小合作向世界大舞台的转变。如果我们从“小外交转向大外交”视角来设置教学主线,细分为外交对象、外交模式、外交领域三个模块,并结合“乒乓外交”“奥运外交”“文化外交”等拓展性历史史料进行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外交事业的多元化特点。所以说,“二次开发”引入教学,要展现鲜明的教学特色,要从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激发学生历史趣味,增进学生历史体验,为提高历史解释素养奠定基础。
所谓“史学范式”,简言之为认识历史的不同视角。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这些“史学范式”,本身就是运用不同方法、立足不同视角去审视历史现象,去解释历史问题。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不同“史学范式”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认识历史。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对于辛亥革命具有哪些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民主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视角是建立在革命史层面,但从世界革命进程来看,辛亥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走向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样,从社会发展史来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还表现在对社会风尚、习俗的变革。所以说,面对历史史实或事件,教师不能单纯、零碎地讲解教材,还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史料、史实,多视角地呈现历史整体,让学生感受丰富而立体的历史。
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收集、整理、辨析史料过程中,注重不同解释的对照与评判,引领学生从表象之处发现问题,从深层因果关系中去揭示问题,促进学生走近真实的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历史发展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辩证性、客观性。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现象与本质的理解。新课标强调,要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式来解释过去,教师要引领学生收集史料、整理和辩证地理解历史。如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进行解释时,一线教师首先要围绕教材,介绍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接着,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来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再对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中国的民主改革与革命,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对于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近代改革和革命成功,则需要联系中国近代发展“不平衡”史料,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来探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帝、封、官三大压迫下,难以引领中国革命与改革走向壮大。
历史学是建立在历史文化知识基础上,以章节为单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历史学解释素养的发展,面对历史现象及问题,其复杂性、客观性是真实的。我们要走出历史的表象,厘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
在《易经·系辞》中有“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在历史解释素养教育中,简单易学才有兴趣,化繁为简才能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整合、逻辑归类,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在课堂教学,有人提出“课堂应该有自己的灵魂”。何为课堂的“灵魂”?就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立意。一线教师在关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方面,既要 研读历史史料,准确把握历史事实,还要从历史评价说明中客观的陈述。找准历史教学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来展开课堂教学。如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节中,对于历史思想文化史的学习,着重要凸显历史思想与价值观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汉武帝初年,内忧外患,政治无为导致思想混乱。为此,只有从思想与价值观层面来明确教学主题,从“汉代有序价值观的建立”主题出发,明确“为什么建立”“如何建立”“效果如何”三大方面,让学生全面认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价值。同样,研究历史要遵循历史学逻辑。梁启超也提出“历史研究在于根据史料而加以间接之推理,非直接之观察也”。所以,梁启超提出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探析历史,把握历史的前后一贯性。结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节内容,从时间顺序上审视“大一统”“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内容,很难构建承接关系。但我们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的顺序来看,则更能让学习逻辑清晰明了,帮助学生对该节内容的深刻理解。
总之,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是长期的、渐进的,教师要结合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从实践探索中激活课堂创新教学,拓展课堂思维空间,全面展现历史知识内涵与外延,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知识的学习、迁移、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