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魁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和职业转换以及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就是自觉、主动地学习,是学习者依靠自己,不依赖于他人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地讲就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学习能力。中小学生一般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进行被动学习,而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更应该重视主动学习,不重视自学的大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将遇到很多困难。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讲,自主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心理能力,更表现为一种社会能力。[1]除了学好文化课以外,我国高校还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能够有效地确立目标,做好活动准备,能够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反馈以及正确的事后调节。根据自主学习的涵义,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自觉性。自觉性指的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都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在学习前,能够做好相应学习准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自我调控;在学习结束后,能够进行自我检查、总结和评价;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学习成果进行运用,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自觉循环系统。自觉性特征是自主学习能力最基础的特征。
2.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习者对学习有了乐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习内容,这样便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够自觉承担学习的责任。而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性都是自主学习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
3.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不过分依赖他人,运用自己的意识与主张独自去做一件事情。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性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独立性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能够使学习者形成清晰化的思路,拥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技能。学习者能够完成独立学习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4.协调性。自主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身的认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综合品质运用并发挥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学习者要把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都协调好并运用于学习过程中。内部要素是指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认知情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外部环境是指将要被解决的问题所包含的多方面内容。只有将这两方面审视清楚,并且统一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等教育里,大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学习目标的自我设计能力。通俗地讲,整个学习过程就像盖大楼,而自我设计能力就是盖楼之前针对各方面外部条件进行的整合与绘图。自我设计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对是否能达到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明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实现因势立志,准确地把握方向。
2.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能力。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运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和评估,从而得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方法,然后不断地改进完善。
3.自我控制能力。顽强的意志与毅力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自我控制能力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能否实现的关键。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经历了“不自觉—自觉—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应越来越好。
4.一般学习能力。一般学习能力是指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获得知识到应用知识再到创新知识的过程。获得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能力、听讲能力、理解能力和提问能力实现的;应用知识能力则是通过实际操作实现的,这其中包括写作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等;创新能力体现了思维的新颖独创特点,主要包括想象、迁移、实践、得出结论的过程。
5.运用学习策略能力。运用学习策略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者对已经获得的客观资源和信息进行解读、筛选、识别、接受、加工、改造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广泛,这就要求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能力识别有效信息,然后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对知识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进行解读,这也是运用学习策略能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让人感到担忧。第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不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不知道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厌倦学习,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概念认识不清。第二,学生不懂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懂得科学的学习规律是由“阅读、分析、思考、归纳、应用”几部分构成的;不懂得除了课本以外还需要阅读大量参考书目。第三,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做笔记,课后复习。目前的大学教育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大学生应试能力很强,而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能力。这些情况都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大学生的要求。
第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大大减弱,学生学习的视野变得不够开阔。由于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过分依赖书本,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第二,学生自控能力的不足导致学习时间的减少,相应地影响自主学习。由于大学提供的是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大学生客观上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在中小学阶段有教师、家长的督促,上了大学以后许多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将大多数时间用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这样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更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我国的高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自主能力的提高。
1.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的变革手段。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小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监控下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属于被动学习,很少有自主性的学习,学习内容也是一点都不敢脱离教材。而大学的学习氛围相对来说较为宽松,学校给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现代社会,终身学习意识已经在人们思想中逐渐确立,即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将来高度竞争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不被淘汰,才能有立足之地。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提升我国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顺应发展的重要方式。[2]
2.自主学习是弥补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研究者认为,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决定个体差异的先天因素不容易改变,相比之下,后天因素则能通过施加教育进行影响。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人天生对数字敏感,而有些人则对数字反应迟钝,但学生可以在做大量习题过程中提高熟练度,从而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减小成绩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弥补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我国古语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就说明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会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过程不是单个阶段的事,而是终生的事。短期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事情的能力。而大学教育旨在培养一种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方法。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大学的学习具有专业性。大学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学习的内容则是围绕不同专业而展开的。不同专业相应的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的时候就必须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以及专业化的剖析,然后对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概念进行扩展和演变,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大学生自己构建自身的专业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构建,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大学生的学习具有独立自主性。大学的课程安排有内容多、信息量大、学时少的特点,而教师的讲课内容大多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从学生角度讲,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在这些时间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安排。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学习者发挥特长,弥补缺陷,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学习具有探索性和多元性。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为中小学时一样的死记硬背,而应该积极探索并且确立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应积极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讲座、社会调查、查阅文献等渠道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除了专业所设置的必修课之外,选修课也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深入探索,最终学有所成。
自主学习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同样是个人一生中采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只有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个人才能得以良好的发展。大学阶段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特别重要。
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看成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而并不是一种过程和手段。转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探讨问题并成为学习的主人。[3]让同学们明白,在大学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大学时期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为整个人生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1.努力完善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具有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的特点,也是自由核心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自我选择的学习方式,高校要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一般情况下,越是知名的大学开设的课程越多。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开设通识选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确实喜欢的课程,让学生所选的课程为他们发掘自身潜力提供保障。学校要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开展合作性学习,大力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完全平等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把大学课堂转变为互动式、交互式、自主模式的多维互动课堂。其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为学生提供机房、图书馆,以及公共学习场所,让自由的学习氛围充满整个校园。充分鼓励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知识讲座以及励志演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高校教育无法让学生获得一生够用的知识,学生的发展还要依靠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关键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要明确自己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发展计划;大学生应学会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让自身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主动地位。所以,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我国的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监控技能普遍较弱。所以,大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与评估。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形成自我监控能力。只有具备了自我评估与自我监控能力,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排除各种干扰与困难,独立自主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4]
3.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实施不同的教育引导。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应进行专业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应加强成功者的经验教育,以增强学习动力和成就动机;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与调节,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校园文化是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氛围从而实现课堂以外的教学效果与目的。这种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从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态度。而这种校园文化需要学生与学校共同构建。校园文化是学习能力生根和成长的必要土壤,脱离了校园文化,学校教育也将成为一潭死水。学校应从软硬件方面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加以支持,学生则应努力践行优良的学风。这种校园文化的构建对学生个人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能熟知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对信息的检索能力也成为我们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尤其现代社会,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化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在这个大的环境与背景下,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识别信息的能力,从小的新闻事件到大的政治事件,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通过查找、整理信息去解决问题。另外,在现代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厌倦了传统教学传递信息的过程,他们用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工具接收了更多的信息,当然这些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学校也要注重学生分辨信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身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从而让学生接受科学、合理、有用的信息。
在大学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学习的问题上,要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形势下,贯彻并落实以“乐学”“会学”“博学”为自主学习指导目标的教育培养模式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