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8-29 05:59:12于克斌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业

于克斌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进入新时代后,在如何更好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现实要求下,对城乡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这是对城乡关系发展新的要求的具体阐释,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找到相应的发展路径,对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

城乡融合发展的提出,使我国城乡关系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发展的最终阶段,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此做了相关的论述,指出城乡对立消失后:“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会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2](P223)表明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镇本不应该产生对立。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应该是同样的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参加农业或者是工业生产。恩格斯给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基调,认为城乡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和身份差别。我国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区分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也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规定了不同的社会生产。那这种具有明确身份差别的生产方式应该着重从什么角度来解决,就成为了一个应该探讨的重要问题。但目前对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其内涵、城乡融合面临的困难和实现的路径的分析,并没有指明是从农村发展角度还是城市带动角度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整体,根据马克思主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应该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部分。以下将对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行相关分析。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角度应该从农村建设角度分析。首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被提出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充分论证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将得不到充足的原料支持,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充足的保障。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他指出:“农业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3]将农业放在全局性发展视角下进行总体性分析,是应当被关注和在实际政策中给予支持的。“富民者,以农桑为本”,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的重点。农民情况如何,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要做好“三农”工作,就得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领导体制、工作责任落实、政策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整改。应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切实解决农民的根本性问题,让农民对党和国家有信心、对未来生活有期望。其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9.58(国家统计局),突破了农村农民为主导的局面。王东京根据欧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指出,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农业部门流动。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不是要忽视农村发展,而是表明了城市和工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经济创造达到了制高点。转而通过各要素向农业部门的流动,来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在相同高度上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次,是人民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明显提高。城市中社会物质资料相对丰富,城市居民通过购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作为满足城市居民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被要求提供更高质量的相关产品,开始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包括营养、药物残留等。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原因。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必要发展农业,从提高量的追求到提高质的追求转变,以此缓解农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从农村建设角度思考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重点是乡村地区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和城乡“剪刀差”式发展,造成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其中农村发展滞后尤为明显,农村空间建设分散;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产业链单一,创收效果不明显;农村地区环境治理不足,生态出现恶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完善等现象制约着乡村发展,也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

(一)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互补城乡功能

城乡在社会发展中所表现的作用有所不同,城市在空间上所展现出的分布特点为聚合性,而乡村在空间上所体现出的分布特点为分散性。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一个关键形态,就是合理并且科学地对功能区进行布局。城市如果想向前发展,离不了乡村这个资源腹地的支持;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帮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进步,只有优势互补方能充分全面实现用城市带动乡村、用乡村帮助城市、城市与乡村融合的预期目标。宏观层面,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和乡村应首先实现联合,在空间上将农村良好的居住条件与城市的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里工作资源的优势以及农村居住环境等的优势,既能够满足使城乡居民实现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恬静的乡村休息的生活需求,也可以改善城市里住房紧张,农村住房空置的现状问题;微观层面,城市与乡村在区域方面的融合,不仅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前往乡村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诸多生活状态,可以对乡村居民起到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作用,可使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在诸如生活状态、就业层次、文化修养等方面产生不小变化。

(二)充分改善农村的设施建设,实现建设层面的空间融合

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政资金的支出相对一直不多,并且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建设标准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导致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城市,从而无法与城市在建设层面进行融合。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城市与乡村间的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加以全盘谋划,对城市与乡村间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且科学的平衡安排,并且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乡村本身的许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补齐,想尽办法让居住在乡村的人们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方面有获得感,比如在乡村兴建园林文化宫,购置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适合农村发展的书籍、影像资料,充分发挥乡村锻炼器械以及中老年学习的功能。从而在此基础将城市与乡村的衔接工作做好,促进城市与乡村在基础设施上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不断地缩小,完成城市与乡村间发展上的区域融合。

(三)创新农村新型产业链,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许多地区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但在决定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并没有给予更多的注意,没能对农村各生产要素及发展道路进行激活。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将当地生产要素的优势加以发挥,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全方位的发展,进而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例如,针对适合大面积种植地区,而且在规模上满足相关要求时,可以考虑采用合作社或者农场形式进行生产,增加农作物的附加值,可实行农村劳动者用劳力或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使农作物的生产和加工连为一体,实现农产品的自我生产、自我销售的模式。不具备建立农场公司的区域,应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地区特色,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自身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休闲产业链等,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强化相关政策的引导,提高乡村居民的社会地位

新时代下,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依然是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城乡融合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城乡土地及户籍的二元制度。由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户籍两个制度的制约,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而且那些前往城市生活的乡村居民无法在教、养、医等许多方面与非乡村居民拥有不差别的对待。因此,应强化相关政策的引导,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城乡居民间长期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和固化意识。一方面,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将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规划和服务公共的核心置于乡村,对城市与乡村间在享受公共资源上进行无差别分配,实现包含所有人都能享有、城市和乡村为一个整体、均衡接受服务的基础公共建设;另一方面,应破除二元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使市民化获得不打折扣的实现,尤其要关注在教、养、医等许多方面与非乡村居民的同等待遇,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样惠及他们,让他们有权利、有机会享受到和城市居民零差异的社会福利,让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真正提高乡村居民的社会地位。

(五)完善基层群众组织建设,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城乡一体化,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坚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工作的领导,做到上传下达及时、无误、顺畅。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座谈会上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详细的解读,其中的乡村组织振兴,就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级事务的领导。村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农民的集中地。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要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知识科技型、实干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明确工作职能,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调动农民生产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三是,要及时修改适应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保证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制度和文化上的公平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确保党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三、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阶段的“三权分置”,使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取得发展的同时,城乡“剪刀式”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城乡差距依然很大。

(表一:国家统计局)

首先,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2006—2018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仍较大,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2006—2018年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从3.2倍减少到2.7倍,可见政策扶持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次,从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远滞后城市。城镇居民享受良好的社会基本保障,在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农村差距过大。由于城镇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优越的工作环境与农村有很大的区别,致使高素质人才集中于城镇,农村发展缺少了相关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城乡居民不同需求来看,随着我国对农业扶持力度和科技水平的投入,农业供给已经不成问题。但城镇居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长期坚持。农村居民除对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同样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已达到与城镇居民共同的发展需求,如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健全的乡村基础设施,可靠的社会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文化活动,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这三个方面既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差距,又能够理清城乡融合发展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

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选择。新中国建立在经历了短暂的城乡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后,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通过户籍差别控制城乡人口,农村全力支持建设城市,不仅造成了当时农村居民贫困的现象,还使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发展的状况。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这是必须要破解的难题。在经历了城乡关系的调整,我国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一是,改革开放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连续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其中在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给予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邓小平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只知道种粮食、搞副业是不够的。”[4](P181)将缩小城乡差别置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中考虑,旨在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政策倾向农村,使农民基本生活和农村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新农村建设、城市反哺农村等推进了乡村的发展。二是,在40多年工业化的推进中,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后农业时代,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代乡”的物质基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产业融合的基础是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工业创造的巨大财富牵引农业产业升级,让实现城乡产业的有效对接成为可能。三是,农民“市民化”政策的实施。通过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等方面,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公平的社会福利。在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定的双重努力下,实施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可能。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路径选择。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是十三多亿人口按时按量的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保障共享的前提就是城乡均衡发展,无差别发展,人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全民发力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预测,其依据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完成是党的初心的表现。面对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十分关注乡村脱贫和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并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城乡社会保障融合三个方面确保城乡融合的顺利实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良好的城乡空间,确保城乡生产要素的互通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要求就是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平衡性体现在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政策支持保障农村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全面,能够在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和城市居民趋同,农业实现现代化,进而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创收性,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发展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效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了生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能够增强当地服务业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居民生存条件,提高生活满意度。共享发展是指全体人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公平的充分体现。同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根据当地发展实际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措施,保证每个人按期实现小康。

城乡融合发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被赋予新的理论要义,使得城乡关系思想更富有时代性、科学性、理论性,这是城乡融合发展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探索,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追求。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每一步路,必将能够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