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扬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微信作为一种即时性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会话功能是微信主要的功能之一,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要通过微信发送或接收消息、进行社交。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催生了不一样的语言特色,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与标点符号规范用法不一样的使用乱象,如标点符号的缺失、标点符号的误用等等。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现象,还应该看到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使用乱象进行思考、辨别,加以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标点符号应有的作用,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本文中所有的语料均来自微信聊天记录,已征得双方会话者同意,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点号用在句中和句末,可以表示语气和停顿,使语句层次得以分明,表情达意更加准确;标号的主要作用是标示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在微信会话中,存在以下三种情况:标号和点号的整体缺失、点号的缺失、标号的缺失。
1.标号和点号的整体缺失
标号和点号的整体缺失是指在微信会话中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空格、换行等来达到断句的目的。例如:
(1)你要买什么啊
不急的话我去台湾可以给你带呢
下个月5号去呢
(2)她一直都缴住宿费 只是这段时间不来
下学期要来
(3)火车来了 晚了四十多分钟 刚发车
类似于这样标点符号整体缺失的会话在微信会话中很常见,会话者用换行和空格来代替标点符号,可能觉得这样同样可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会话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依然以一种清晰明朗的形式呈现在会话界面,不会让人产生表达上的误解,同时可以更快捷方便地输入文字,因此造成了会话中标点符号的整体缺失。
2.点号的缺失
点号包括句内点号和句末点号,会话者出于省时省力或者对点号的认识不到位的原因,经常在会话中遗漏点号。例如:
(4)我现在都自身难保了,顾不上别人。我就是感觉,也没有谁一毕业出来找工作就一帆风顺的,干嘛那么着急,反正还年轻,多折腾两年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晚啊
(5)我真的好烦啊!!难受死了
(6)中午想吃什么
海参鲍鱼小龙虾大闸蟹烧花鸭烧鹿尾蒸熊掌蒸羊羔
例(4)是一段较长的会话,也有比较明晰的层次划分,前面一句话加上了句号,但这段话结尾的地方却没有使用句号。例(5)的结尾处应该照应整句的语气加上叹号。例(6)中第一句话应该使用问号,第二句话中间应该使用顿号进行隔断,结尾用上省略号。
3.标号的缺失
标号的缺失在微信会话中比点号的缺失更为常见,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原本就对标号的使用规范不是很清晰,再加上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输入,更是能省就省了。
(7)有什么书推荐吗?
最近在看长日留痕,还挺不错的。
(8)我看网上对我不是药神的评价很不错啊,
这周一起去看吧?刚好发了两张电影票。
(9)我觉得啊,人的一生这么长,没有点乐观旷达的精神还真不行,你看人家苏轼,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也能过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气势来。
例(7)中《长日留痕》是一本书,应该加上书名号。例(8)中《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电影,《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在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时应该使用书名号[1]19。例(9)中引用了苏轼《惠州一绝》里的一句诗,这里应该加上双引号。
标点符号的误用是指人们在微信会话中由于对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不熟悉或者觉得规范地使用标点会使会话氛围太过沉闷等原因,因此在会话中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例如:
(10)好的,没问题~
发货了第一时间告诉你~
(11)不是我不求上进,暑假就是让休息的……
(12)好吧,只能自己做了。。。又得熬夜了。。。
(13)唉’平常忙惯了’过不了这清闲日子……
例(10)中用到了连接号“~”,根据《标点符号用法》,连接号一共有三种,其中浪纹线“~”用来表示数值范围,显然用在这里是不正确的。会话者在话语结束的地方不用句号而用浪纹线来代替,是想使会话显得不那么沉重,从而表达出一种轻松俏皮之感。例(11)中用到了省略号,根据《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省略号的形式是“……”,只有在标示诗行和段落的省略时才能连用两个省略号[1]15,而在微信会话中,会话者为了方便有时会减少连点的数量,有时为了增加表达效果会增加连点的数量,就如例(11)一样,会话者增加了连点的数量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例(12)中连用了三个句号,这既是对句号的一种错误使用,也是对省略号的一种误用。会话者想用句号的重叠来代替省略号,表达言语间诉说不尽的痛苦无奈之感。例(13)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例子,中文的标点符号中并没有“’”这个符号,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也不是标准的用法。
这里所说的标点符号的滥用指的是会话者在微信交际过程中通过多个标点符号的重叠使用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如:
(14)晕死!!!!!
我要被你笑死了!!!!!!
(15)不至于吧?!
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台风???!!
(16)我爸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解??????
《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可以叠用问号、叹号,但是不能超过三个,应该先单用,再叠用[1]5。例(14)中连续叠用了五个问号,实际也是对标点符号的一种滥用,究其原因,是会话者觉得三个感叹号不足以表达激动的心情。例(15)中第一句话是符合规范的,在既要表达强烈的疑问感情又要表达感叹之情的时候,可以先用一个问号再加一个叹号,第二句话中重叠的用法就不符合规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问号、叹号连用的形式不能滥用,只有句中包含的两种语气都比较强时才能使用[2]。例(16)中多个问号的重叠也是标点符号的滥用。
标点符号的随意组合指的是会话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把本不应该放在一起的标点符号组合在一起使用,达到多个语气重叠表达的需要,如:
(17)哈哈,那就再好不过啦~~!!
(18)你不早点说,黄花菜都凉了....!
(19)就是要这样惩罚它,才会长记性——。
例(17)中用了两个浪纹线和两个感叹号,两个浪纹线从视觉效果上表达了一种轻松喜悦之感,两个感叹号表达了兴奋的心情。例(18)中用到了省略号的变体和一个感叹号,省略号只用了四个连点,虽然不是规范的用法,但会话者依然接收到了省略号的信息,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感,后面连用的感叹号又表达了一种激动难耐的语气。例(19)中,用到了一字线和句号,一字线是连接号,这里显然不是它的规范用法,也是以一种蹙眉或者眯眼的视觉效果,表达一种无奈窘迫之感,最后以句号结束这句话。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在微信会话中的组合毫无规律可言,会话者可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随意进行组合,从而达到充分表达情感的目的。
在微信会话中,会话者在使用文字输入的情况下,表面上看上去这是“看”的文字符号,然而实际上要达到的还是口语化交际的目的。因此会话者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采用轻松随意的标点符号,营造口语化的表达效果,同时为了省时省力,加快输入文字的速度,会省略一些不影响字面理解的标点符号。这样的标点符号虽然不符合规范,但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口语化交际环境。我们看到对方发过来的文字,就好像已经看到了对方的表情、听到了对方的说话语气,达到口语化的交际效果。
在微信会话过程中,会话者之间既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能看到的就是冷冰冰的文字,如何让这冷冰冰的文字活灵活现起来?这就是会话者别出心裁地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前面已经举过了一些例子,例如很多人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不喜欢用句号,而是在末尾加上一个连接号“~”。这是因为“~”在视觉效果上传递了一种俏皮感,就像人们微笑时上扬的嘴角一样。会话者通过这个标点符号为文字注入了温度,看到这样的符号,会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接收信息。再比如,有的人喜欢连用多个问号或者感叹号,觉得只用三个叹号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叹之情,这样的用法虽然不符合规范,但看到这样的对话,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对方饱满的情绪、暴跳如雷的样子,对话也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不那么从容了。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人们走在街上也离不开手机,一边走路一边聊天,手指在屏幕上迅速移动,打字速度极快。在这样快速的言语交际之中,如果从拼音键盘再切换到标点符号键盘就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为了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加快速度,人们会选择不使用需要切换键盘的标点符号。例如,有的人通过空格和换行来代替规范的标点符号,有的人发表较长的言论时通篇只见一个逗号,有的人一段话结尾从来不加标点,这通常是因为这些用法在同一种输入模式中就可以操作不需要切换。同时在大部分情况下,使用极少的标点符号或者完全不使用标点符号,会话双方在微信聊天中也都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不会产生误解,这样的标点符号用法就会逐渐成为习惯。而这也是标点符号在微信会话中缺失的原因之一。
微信作为一个巨大的社交平台,拥有数亿的用户,这样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为用户提供了自由施展的舞台。对话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进行创作的过程,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也体现在标点符号的排阵布局上。会话者不愿意拘泥于已有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标点符号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语言在标点符号的作用下充满张力和生机。有时候我们虽然未见其人,但是在聊天的过程中通过标点符号的使用似乎已经对网络对面的人有了第一印象:假如一个人喜欢在句尾使用感叹号而不是句号,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个人性格急躁或活泼;假如某个人在微信聊天中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我们则会觉得这个人稳重老练,有时甚至会改变自己使用标点符号的风格转而使用标准用法从而使自己显得不失严谨。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物自身性格的真实反映,这样我们也就不太难理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标点符号使用乱象了。
很多人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或者工作中并不需要进行文本编辑,对国家颁布并施行的《标点符号用法》并不熟悉。即使曾经是熟悉的,在手机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纸笔的大环境下,经常提笔忘字,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逐渐陌生。开放的网络环境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并无任何限制和约束,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标点符号用法,久而久之对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更加陌生,而由于对标点符号规范用法的不熟悉,也就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在微信会话中乱用误用现象的出现。
对于微信会话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乱象,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批判禁止。开放的网络空间滋长了自由的语言风格,人们创造性地使用标点符号来表达情感并不是一件坏事。标点符号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这些用法也扩展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连接号“~”,原来只有连接数字的功能,在微信会话中通过人们的妙用,以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语调上的上扬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会话环境,在会话中可以起到缓和气氛、增进感情的作用。标点符号的一些独特用法有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言语表达效果,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环境,在不使用语音聊天的情况下也能使微信聊天变得真实生动。
但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能忽视对标点符号规范用法的普及与宣传,相关的微信平台、公众号应该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微信用户们也应该对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进行有效甄别:哪些用法确实起到了扩展语句功能的作用,哪些用法只是出于吸引目光反而削弱了原有的效果,从而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标点符号的使用趋于规范化、合理化。针对以上讨论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微信为人们提供的功能很多,除了用微信进行社交之外,刷朋友圈、看公众号等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些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虽然也是在网络上,但不同于微信会话聊天,这样的文章属于带有严肃性和思辨性的文学作品,因此应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如果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文学作品等也为了吸引读者目光而错误使用标点符号,比如题目和正文还未出现,就用多个感叹号吸引目光,会导致不规范用法的大肆传播,对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不利。
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相互影响,我们作为用户,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不能盲目跟风。看到别人聊天中使用了一些新奇的标点符号就进行效仿,这是不可取的。如果人人都抱着这样娱乐游戏的心态来使用标点符号,那么人们对于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就会越来越陌生,而标点符号原有的断句、标示等功能也会大打折扣。
一些新奇的不规范的标点符号用法偶尔使用会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但如果不分场合地点地使用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如果和同龄的朋友进行会话交谈,可以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加上很多个感叹号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但是如果和自己的导师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就不适合用过多的标点符号来表达感情。同样地,如果是就工作问题与同事进行讨论,也应该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就一句话一个感叹号结尾这种用法来说,不少网友表示与这样的人聊天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感,会有“对方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的感觉。有这种习惯的人如果在严肃的工作场合或者与陌生人的交谈中也这样使用感叹号,就会使自己的言语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标点符号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标点符号而忽视了文字本身的内容。例如,很多人喜欢用多个感叹号和疑问号的重叠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果在数量上没有限制,这次用四个,下次遇到更令人愤慨的事情用五个,照此类推,是不是会出现加多少个感叹号也无法表达自己情感的情况呢?对标点符号的滥用,无形中也是对标点符号实际功能的一种削弱。这就像有时候歇斯底里的大吼不一定能让人震撼,情真意切的低声细语反而会让人潸然泪下,语言的魅力正在于此。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多个符号的重叠来表达无尽的情感,而是通过文字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和搭配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