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2019-02-22 07:17:07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杨 源

(1.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为我们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改革创新引擎。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0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关系到党的教育大政方针在高校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因此,面对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守好课堂主阵地,提升课堂育人实效,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一、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现在,我们要提升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讲准、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思想引擎,也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改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对于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难题以及洞悉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从认清现状、完善机制、深化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三)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

当前,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也存在一些落后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比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话语体系、师资队伍乃至教材体系创新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地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全面统筹,抓关键环节、重落实程序,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当前,“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已经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开全面对接,具有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的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面对网络原住民的“95后”乃至“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师资水平、授课效果等方面也同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网络挑战

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走在社会的前列,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改变了“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即使在上课过程中,也在持续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实时查阅资料、进行思想交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还是传统的PPT加黑板的讲授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教学惯性还大面积地存在着,有些教师也会本能地抵制新教学方式的实施。这种状况严重脱离了新时代网络社会实际,更不能有效满足“00后”大学生参与和互动的强烈需求。再好的授课内容如果缺乏有效的表现形式,也会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状与互联网社会的高速发展极不适应,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受到网络挑战

进入网络时代,在有限校园与无限信息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面对多种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价值在于回应实践、指导实践、引领实践的发展。网络社会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网络社会实践。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离理想预期还有一定差距,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跟不上网络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回应网络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的挑战,不能及时跟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而是关起门来讲理论。这导致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点头率长期持续偏低。这需要我们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表达方式,满足网络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受到网络挑战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网络往往成为负面舆情发酵、错误思想传播的策源地和放大器”[1]216。发达国家利用网络优势大肆鼓吹西方价值观念,降低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认同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价值观教育与互联网状态下多元思想宣传的竞争中,各种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不断调整策略、变换手法,造成大学生思想多元、价值多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如何打赢网络意识形态争夺战,如何更有效地争夺网络阵地、争夺网络民心,需要我们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三、网络挑战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途径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创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给“0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与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此种现状倒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尽快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尽快与“00后”大学生话语产生共鸣,实现无障碍沟通,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构建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面对网络社会的强势来袭,各大媒体对大学生的广泛影响,要减少网络媒体负面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要主动出击迎接挑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1]221,学会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要尽快形成以大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大学生广泛参与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从网络社会实际出发,正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参与度、认知度、活跃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在持续解决大学生现实困难的过程中获得其信任,在热情专业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中获得其认同。

具体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学习现状和未来需求,尽快形成“线上+线下”主动学习型教学模式以及“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方面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表达、实践机会,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观点建议,捕捉学生的心理诉求,形成全方位网络育人体系,使网络成为“00后”大学生汲取知识与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主动关心社会与积极互动交流的主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获得与传统教科书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

(二)完善教师主导式话语体系建设

“事实证明,话语体系不仅是‘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思想主流、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的综合反映。”[3]14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在网络社会如何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也就是在网络环境、网络思维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凝聚共识,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尤其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对网络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再塑理论深度并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持续加强自身知识积累,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呈现最精彩的授课内容。教师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的原著和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教材、前沿理论、新闻热点等的学习,提升理论素养与科研水平;也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内容、方式、途径等深入研究,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定位与重大现实意义,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最新方法与实践途径;还要及时进行技术培训,获得网络信息知识,掌握网络文化发展特点及规律,能以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有效地分析网络社会热点及难点问题,从容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挑战与网络安全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发挥话语价值的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能够契合学生实际,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到位,才能做到和大学生既能“台上台下”交流,也能“网上线上”互动。将与大学生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搬上屏幕与讲台,能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起筑牢“网上长城”、打赢网上意识形态斗争攻坚战的重任。

(三)加强协同育人式网络平台建设

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育人环境的新变化,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在网络社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面对“00后”网络原住民加入大学生队伍的现实,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优势。各级党委书记要深入基层,多同师生接触,多在网上交流,及时解答师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加强同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对师生要多关心、多关注,真听建议、善听建议,利用大数据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黄建军,周洲认为,身处社会思潮的丛林之中,一些学生囿于自身的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往往会出现认同焦虑和认同模糊[4]。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部门要了解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介的特点及影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主题网站建设、互动社区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履行育人职责。同时要合理有效使用大数据,不断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和管理育人层次。大学生通过共同的网络平台有效实现朋辈群体间观点交流、意见交换、思想交锋,使青年人相互启发、彼此促进、正向影响。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愉悦的网络环境中轻松实现价值引领。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长期系统工程,是一个有待于不断创新完善的领域。要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期望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提高“00后”大学生的获得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代彰显出独特的时代特色,使大学生真正从该课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