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黄振霞,张龙浩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工匠精神”代表着匠人的爱岗、专注、创新的状态。中国古代对“工匠精神”及匠人的描述,最早可见《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表现出匠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工匠精神”被反复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这为今后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探究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该更好的把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与实践当中,承担起培养新时代实干人才的重任。
工艺美术行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创意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想要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光有专业技能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有一份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现在高校的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还远远不够。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近三年就业数据显示,毕业后从事家具设计、玉石设计、木雕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入校时根据自身条件做出的规划得不到实现。究其本源,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技能水平较差、专业素养较低,还因为学生内心缺少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吃不了苦,耐不住性子。高校在培养工艺美术人才时,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使他们感受到“工匠精神”在自身成长中的意义。通过总结近年来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素养培养现状,发现在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工艺美术专业这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师生配比低、教师年龄层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完善、学科结构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技能型” 师资比较缺乏,无法提供优质的师资教学平台。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例,其共有教师20 人,其中副高职称仅4 人,且多是由传统美术学转型发展到工艺专业;而现有学生345 人,目前存在教学场所分散、空间不足,教学设施滞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配置不高、产教融合不紧密、实习单位较分散等等因素影响了浓厚工艺氛围的形成,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某种程度给常规教学管理带来困难,影响了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工艺美术产业与市场结合非常紧密,各地高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产教对接”的模式,但普遍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业转型发展成效不够显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等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来看,在学院加快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未形成自觉服务地方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的意识,实现自我转型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
大学生进入工艺美术专业学习,大多是带着懵懂与迷茫。完成一件作品,从设计到雕工到打磨,需要细致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社会的现实及就业压力使学生内心缺少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高校如何建立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机制,高校教师如何用精湛的技艺、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各方面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进而引领学生形成以追求“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观,真正从内心对“工匠精神”形成认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与工艺的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特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实践能力的发挥,创新完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成果。”由此可见,创新才是设计之本。[2]现代社会价值导向性宣传偏差,使有些大学生产生“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使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急躁,无法静心、安心地在一个领域深耕,从而形成兴趣,发挥自己的创意才能 。按部就班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机械的完成课程,没有在日常的培养中开发出创新能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新时代亟需“工匠精神”,品牌升级必须依靠“工匠精神”。高校着力提升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能促进人才素质的提升,还能为品牌升级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在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制造林立的今天,重提 “工匠精神”,对民族自尊自信心的培养极为重要,也符合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德国、日本因为制造中所彰显的“工匠精神”,他们的产业、产品成了制作精良的代名词。中国“工匠精神”已经延续千年历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应传承优良传统精神,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培养适应经济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历程中,培养人才“工匠精神”的理论素养与培养人才的职业素养并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素养能够加强自身的民族自尊感、自信心。
高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具备,是实现工艺人才能够顺利通过学校教育、劳动力市场检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3]。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专业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差异化不够,往往忽视了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与专业特色的结合,往往使培养出的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还需要从理念和动手能力方面再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断与时俱进,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完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努力使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工艺美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探索与研究,实现应用型人才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另外还要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服务地方团队,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结合。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为例,依托于莆田地区传统的木雕加工、玉器加工、工艺编制、古典家具制造等基础上不断促进 “产教结合”,已经建立起工艺品的品牌与包装设计创新团队、工艺油画创新团队、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创新团队等师生实践团队,充分利用专业及人员优势,深入企业、行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论证,力争在多种工艺融合设计方面、工艺品的品牌与包装设计方面、电商界面设计方面、工艺油画原创性方面融进地方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服务地方团队,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工匠精神”真实意涵。
培养方案要结合培养目标做到与时俱进,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将“2+2”的培养模式逐渐向“1+3”培养模式过渡。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把培养目标从“知识应用型”转变为“技能应用型”,力求通才与专长的统一。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建,特别是实践性课程比例,从原来的33%提高至现在的55%。
办学模式的创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环境、实训教室代替传统的理论教室已发展成趋势。要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与地方工厂、企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合作,让一线企业参与到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当中来,努力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课程学习,接触具体的工艺生产流程、材料应用和创作实践,得到工艺美术大师和技术专家们的直接指导和交流的宝贵机会,直接面向市场,了解自己的能力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尽早的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与莆田上塘珠宝城合作建立“厂中校”,大二起玉石雕专业的学生去上塘珠宝城进行专业课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正如亚力克·福奇所说:“工匠精神”就在心中扎根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4]。玉石雕专业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当地经济和文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就业环境。学院另外分别与莆田市阳航工艺品有限公司、上塘银饰珠宝城、山中古典家具建立的校外“木雕实训室”、“玉石雕实训室”、“家具设计实训室”,这些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进行了创新的探索。
早在 17世纪,德国手工业已建立 “师傅带学徒”的职业模式,引入了“学徒、熟练工、师傅”匠人分级制度[5]。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每届培养数百学生,对比“师徒制”与学校“师生制”,双方互有优劣,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虽然高校师资理论素养较高,但相比工匠、老艺人等在实践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另外高校教育一般为一对多的培养模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往往不如师徒之间那么亲密,技艺的传授没有实现高效率。传统的师徒制具有终身制的特点,徒弟对师父有深厚的敬仰敬畏之情,在漫长的技艺学习过程中,需要日复一日得练习,培养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6]。现代化的全日制本科教学模式,应该与传统的通过师傅的“传、帮、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鉴于此,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要求教师去企业学习锻炼,大力推行“双师制”,从而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校企合作单位的“师徒关系”属于新型师徒制的一种,对人才“工匠精神”素养的提高起积极作用。
新媒体是强大的宣传教育工具,在日常的宣传中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学院组织、工作室搭台、学生交流”几大途径,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渗透学院各大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QQ、各种直播平台。如“工匠之美”栏目结合当代非遗文化、民间草根精神、工匠精神为素材来源,精心编辑史实图文,鼓励年轻人传承民间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大学生的需要;“线下体验课” 栏目结合各种工艺手工的制作,弘扬工匠新风,在校园建立“实践”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利用各种爱心支教平台教小朋友体验手工制作的魅力,传承工匠精神,展示了平台教书育人的作用,做到了一举多得。实践活动与“工匠精神”内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工艺美术的吸引力[7],让大家积极投身工艺体验活动并在其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工匠精神” 深扎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线上网络直播”团队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直播互动交流平台,以追随“工匠精神”为主要题材,传承工匠新风。利用直播媒体的实时互动性,不断记录当代民间手工艺现状,探访老工艺发源地,走访工艺传承人。把最原汁原味的工艺品制作呈现给观众,让观众“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专业的敬畏,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让新时代“工匠精神”引领工艺美术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技能和精神品格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自我价值更好的得到体现。一大批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的出现,一定能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步伐迈的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