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媛薛 芳
(1.蓝田县林业科技中心,陕西 蓝田 710500;2.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蓝田 710500)
花椒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中药材。花椒树侧根发达,喜光、耐旱、耐瘠薄,固土能力强,适应范围广,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树种。近年来,随着我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花椒深加工领域的拓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餐饮业在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加深,市场对花椒的需求快速增加,花椒价格不断攀升,群众栽植花椒的积极性高涨,国内花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中国花椒栽培面积、产量居世界第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花椒产业均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花椒栽培总面积166.67余万hm2,年产干椒35万t,产值200多亿元。目前,陕西省花椒种植面积约16.40万hm2,主产于韩城、凤县、富平、宜川等县市,年产干花椒7万t。截至目前,蓝田县花椒发展规模约0.20万hm2,随着“三园”建设的全面推进,预计到2020年,蓝田县花椒种植规模将达0.67万hm2。花椒种植业的迅猛发展,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花椒种植业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而县域广大群众能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该项产业;忧的是广大群众对该产业的认识严重不足,出现了盲目发展和投入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建园不规范和后续管理粗放,导致该产业整体“体质虚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高效发展,长此以往,该产业很难做大做强。
要想科学选择栽植地块,首先要了解花椒的生长习性。花椒属喜温树种,不耐寒,在平均气温为10~15℃的地区最适宜栽培,花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果实发育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0~25℃;花椒属强阳性树种;花椒对水分需求不高,一般年降雨500 mm、降雨分布均匀即可;花椒根系主要分布在60.0 cm深的土层内,一般80.0 cm的土层厚度就能满足花椒生长结实需求;沙壤土和中沙壤土质地好,最适宜花椒生长,在一般的沙土、轻壤土、轻黏土上也可种植,但沙性过大或极黏重的土壤不利于花椒生长;花椒在pH值为6.5~8.0的土壤上均能栽植,但pH值为7.0~7.5的土壤最适其生长结果;花椒为喜肥树种,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势强、抽枝旺、产量高,但在土层较浅的山岭地也能生长结果;花椒根系不耐水湿,土壤过于湿润不利于椒树生长;在秦岭以南多分布于海拔1 500.0 m以下,在秦岭以北多分布于海拔1 300.0 m以下。
蓝田县花椒种植选择了荒坡等,土层薄、肥力贫瘠,或选择地块地下水位偏高(存在部分下湿地),或选择阴坡栽植(在山区较多),或选择在海拔较高的中山区种植等。对此,今后蓝田县花椒种植地块的选择应尽量适应于椒树的生长结实习性,尤其应注意椒园地下水位不应高于1.0 m,坡向要求阳坡或半阳坡(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建议选择阴坡——该地区由于水分制约,阴坡花椒的生长结实往往会略好于阳坡或半阳坡),避免在风大的山顶、风口建园、冷空气易于积聚形成辐射霜冻的低洼地建园。
苗木是否为良种壮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建园的成效。由于种种原因,蓝田县花椒生产中或者栽植苗木质量差,或者栽培品种不适于园地的立地条件,或者栽培品种杂乱而生长结实性差等。对此,今后蓝田县椒农在建园时品种的选配应综合考虑品种的适应性和品种的成熟期:发展规模较大时要注意早、中、晚品种的搭配,以延长采收期,并有利于适时采收,确保椒果品质;根据园地条件,选择适宜品种,一般大红袍喜肥耐旱,小红椒耐旱、耐瘠薄,枸椒耐旱、耐瘠薄、耐寒冷。此外,苗木来源必须规范(最宜全程可追溯),以确保品种纯正。
花椒建园的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期的产量水平和椒果品质,从而影响花椒展业发展成效。而目前蓝田县椒农建园密度多偏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生产成本,且往往降低花椒产量和椒果品质,易导致花椒生产低产低效。对此,今后在土层较厚、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栽植密度应小一些,多采用3.0 m×4.0 m、4.0 m×4.0 m或4.0 m×5.0 m的株行距;在土层较薄、水肥条件差的地块,栽植密度应小一些,多采用3.0 m×3.0 m的株行距;一般田边株距以3.0~4.0 m为宜。
精细栽植,不但能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而且影响着后期椒园能否早挂果、早丰产。而目前蓝田县存在整地质量差、栽植时间不当、栽植深度不合理、栽植后灌水不及时等问题。
对此,首先应规范整地。片林栽植时栽植点品字形排列;平地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60.0~80.0)cm×(60.0~80.0)cm,尤其是深度必须保证,且当栽植地块下层土壤愈坚实时,愈应加大整地深度;坡地采用鱼鳞坑,坑的大小和距离因小地形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长(横)0.8~1.5 m,宽(纵)0.6~1.0 m;挖坑时先把表土堆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在坑的下方,按规格要求挖好后,把熟土垫入坑内,再在外缘用生土围成半环状高20.0~25.0 cm的土埂,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蓄积更多的雨水。其次是适时栽植。春季在土壤解冻后尽早栽植,秋季应在9月至10月上旬剪叶进行栽植。再次是深度合理。苗木栽植深度以苗木原根茎处上土痕线与地面齐平为宜。然后是及时浇水。一般应在定植后及时浇水,以利于提高其成活率。但由于花椒耐旱不耐涝,若秋季栽植时土壤湿度较好,则不必浇定根水,以免由于土壤湿度过大,引起花椒根系腐烂。最后是合理定干。定干高度一般以50.0~60.0 cm为宜。定干时要求剪口距剪口下芽0.5 cm。
加强土肥水管理是确保花椒树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达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而目前蓝田县存在除草不及时、施肥量不足、施肥方法不当,甚至常年不除草、不施肥,生长季遭遇长期干旱时不能及时浇水等问题。
对此,首先应加强土壤管理。杂草不仅与椒树争水争肥,而且易招惹病虫。花椒最忌草荒。一般每年需开展中耕除草工作三四次。土壤管理的原则是有草必锄、雨后必锄、浇后必锄。该项工作忌以使用除草剂代替中耕除草。其次应加强施肥管理。一是栽植成活后的幼树,要在6月中旬结合灌水或降雨追施少量氮肥,9月上旬开始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每隔15 d喷一次,连续3次,以促进枝条组织成熟老化,提高幼树的抗寒能力。二是生长季节追肥。萌芽前一般株施尿素0.3~0.5 kg、磷酸二铵0.5~1.0 kg(或株施尿素0.6 kg、过磷酸钙1.5 kg);开花后株施尿素或硝铵0.5~1.0 kg;果熟前30 d,株施尿素0.2 kg、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各0.5 kg。三是秋施基肥。一般4~6年生初果树,株施农家肥5.0~10.0 kg、过磷酸钙0.2~0.3kg;七年生以上盛果树,株施农家肥20.0~40.0 kg、过磷酸钙0.5~2.0 kg。
最后应加强水分管理。应坚持做到干旱地区萌芽前必须灌水(有霜冻的地方,灌水能减轻霜冻危害),幼果膨大期灌水,干旱少雨地区在果实膨大中后期仍需灌水一次,冬前灌越冬水,雨季需及时排除椒园内蓄积的过多雨水。
合理开展整形修剪工作,可以不断扩大树冠,构建树体骨架,为丰产奠定基础;能改善树体光照条件,防止结果部位外移;能调节树体营养生长与结果的平衡,有利于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而目前蓝田县存在多年不修剪椒树的现象,任其自然生长,或过于注重该工作在生产中的作用,厚此薄彼,不利于提高树体综合管理水平。
对此,应在加强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短截、疏剪、回缩、缓放、摘心、拿枝和拉枝等方法,坚持“春抹芽、夏摘心、秋拉枝、冬剪枝”的综合配套整形措施;结果前促进树体骨架结构形成,结果后解决好光照和树势问题;对放任树,应循序渐进,利用两三年时间逐步改善光照条件,调整树体结构和树势。
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持树势,为当年的产量水平和果实品质保驾护航,而且能延长树体寿命和结实年限。而目前蓝田县普遍存在治重于防的现象,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方法,在化学防治中使用药剂单一,且往往由于“用药不准、时机不当、浓度不当”等,导致防治效果较差,病害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
对此,应在切实加强土肥水管理来增强树势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基础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在坚持每年秋末清园、树干涂白的同时,加强对主要病虫害的预测,在病虫发生前和发生期综合采用悬挂黄板、涂粘虫胶、喷石硫合剂及低毒、无公害农药的措施;在化学防治过程中,针对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害虫敏感期使用合理浓度的农药。
适时采收,不但能保证较高的产量水平,而且能提高果实品质。而目前蓝田县存在采收普遍偏早的现象,人为降低了产量和品质;采收过程中往往过度牵拉,常导致骨干枝劈裂,多年生枝条折断,这不但影响树势,而且由于伤口的产生,易加重园区病害的发生。
对此,首先应做到适时采收。当花椒外果皮呈紫红色或淡红色、外果皮缝合线突起,并有少量外果皮开裂,种子黑色光亮,椒果散发浓郁的麻香味时,可以开始采收。其次应注意天气和采收顺序。宜选择在晴天进行采收,以利于晾晒,确保果实品质。一般在09:00—10:00后开始采收。同一椒园应按照“先外后内、先下后上,先早熟后晚熟”的顺序进行采收。再次应注意保护结果芽。摘椒时要防止把果穗连同枝叶摘下,以免损伤结果芽,影响翌年产量。一般在大椒穗下第1个叶腋间有1个饱满芽,这个芽是下一年的结果芽,要注意保护,不要摘除。最后应保护枝条。采摘过程中可适当牵拉,但应以不损伤枝条、不造成伤口为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花椒种植发展过程中,椒农首先应做好高质量建园工作,其次应加强生产中的综合管理工作,切不可厚此薄彼,在生产中切实加强投工投劳与物料的投入。唯有如此,才可避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也才可能实现高效栽培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