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檀琴,张 媛,李 敏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是班固对刘德学术活动的评语;清朝汉学复兴,实事求是的口号响彻南北;近现代以来,有识之士以实事求是为术语,对应西方的科学精神,思想源流最终汇成浪潮;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了主义和问题之间的争论。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就达到了普及的境地。实事求是由此形成三种论域:一是日常用语,作为道德规范;二是文化传统,作为学术规范;三是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道德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用法。毛泽东说:“是缺点就说是缺点,缺点有多少就说多少。这就叫做实事求是。”[1]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理解为诚实,并不少见,但是以下定义的方式阐释实事求是并不多见。周恩来说:“最重要的是毛泽东同志讲的实事求是,也就是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2]349刘少奇说:“应该说老实话。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真理。”[3]可见,他们也把实事求是理解为诚实。邓小平说:“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4]45邓小平又说:“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是敢于面对现实讲真话的。”[4]278实事求是在这里是指讲真话。江泽民说:“各级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5]江泽民也强调讲真话。可见,除了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使用实事求是,不会脱离其作为日常语言的用法。
诚实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说:“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6]王夫之作为中国哲学的总结者,提出诚字是极顶字,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7]。他把“诚”上升到哲学的最高范畴。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讨论了真诚,对于真理,真诚是适中,遮蔽和夸大则是两个极端[8]。
讲真话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价值。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提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猪鼻子里插葱——装象’,吹就是吹牛皮。”[9]接着说,共产党员尤其要讲真话,甚至说,关于要讲真话,要发一个通令。说到底,讲真话和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相一致,客观世界不会因谎言而转变,广大人民也不会从假话得益。胡锦涛提出,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10]。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所以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
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处处不讲真话,必然把党和国家带向万丈深渊。1949年后,毛泽东说过,为了实事求是和讲真话,要有“五不怕”,即不怕撤职、开除党籍、老婆离婚、坐牢和杀头。当然事情要自然而然,如果实事求是难到这种地步,谁不知难而退?所以周恩来说:“群众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的,但有时也会被大浪压下去。”[2]1981958年大跃进的失误固然与缺乏经验相关,但是浮夸风是直接原因。当然道德问题又受政治气候影响,陈云在1962年说:“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11]但是我们党没有认真汲取教训,“文革”期间党风进一步受到严重损害。邓小平说:“我们党内同志不敢讲话,尤其不敢讲老实话,弄虚作假。”[5]46历史证明必须把实事求是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讲真话为什么这样重要?根本原因是人类认知的本性。人类认知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认知主体同时有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两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说谎,传递的都是假信息,社会主体就要瓦解。做人是做学问和做事的前提,讲真话也就成了实事求是的先决。
人是思想动物,但是思想不能停留在思想之内,作为存在的反映,具体内容要有事实根据。陈嘉映教授认为,要处理好论证和证实的关系[12]。论证和证实作为真理的求索过程和检验标准截然不同;说到过程,论证比证实更重要,主要靠思想,亦即“大胆假设”;说到标准,只能靠证实,最大限度地排除“思想性”,亦即“小心求证”。而证实,就是证据运用。
《汉书》记载了汉初文化建设情形,留下越来越让后人回味的学术规范——实事求是。什么是实事求是?我们可能永远也搞不清楚,只能窥见大概,但是可以确定它是一种学术规范,依据是班固把它作为对刘德学术活动的评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单纯从这句话难以把握其含义,幸好史书留下一个对比,把刘安和刘德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可以用比较的方法从反面把握其含义。《汉书》说:“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是时”“亦”,都是比较用语,比较的结果是刘安有不同的学术特点——“浮辩”。因此,浮辩与实事求是互为反义。什么是浮辩?浮辩与实证相对,就是缺乏证据。
从文献看,自《汉书》后,除去唐代颜师古和《资治通鉴》的反响,实事求是趋于沉寂。清朝“汉学”类似汉代文献工作,使得实事求是进入学者视野,对其论述不胜枚举。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13],在史学上主张“据事直书,是非自见”[14]63。“据事”,就是以事实为证据;“是非自见”,就是说只要把事实证据讲清楚,问题也就解决了。王鸣盛表示“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15]序,他认为:“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15]1意思是要靠证据,而不是靠繁复的议论,证据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观点不应当超过证据。钱大昕、王鸣盛是史学家,说明实事求是已经从考据学推向史学。
清人以实事求是为学术标准,用以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罗炳良指出:汪中“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推明古训,实事求是”(《经室集·自序》);钱大昕评价沈括诸人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评价戴震为“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评价汪辉祖“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洪亮吉评价邵晋涵“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16]。戴震提出“治实事求是之学”的口号,后来的“实学”就是“实事求是之学”的简称。戴震的治学方法说明实事求是已经从考据学推向学术一般。阮元总结道:吾朝儒者“合于实事求是之教”[14]71。
在清代,实事求是还进入诗文,例如王廷珍有《实事求是宅诗文集》,叶在琦有诗句“实事求是良可师”[17],大概可以确认实事求是已经从学术领域进入学者的日常语言。与《汉书》相呼应,《清史稿》大量使用“实事求是”一语,在18次的使用中有16次用于艺文、儒林、文苑、畴人(几何学家)等知识分子的传记。这些用法作为学术评语,同知识分子关联,说明实事求是仍然单纯地是学术要求。
乾嘉风气没有沉寂,相反塑造了近代史所有重要人物,例如,曾国藩、左宗棠。他们都以实事求是为学术旨归。曾国藩的贡献是对实事求是做了新的训诂。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说:“庶几实事求是而船政可举也。”[18]在遗折中说:“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19]曾国藩、左宗棠作为实干家,把问题从学术转向实践,为实事求是的第三种含义埋下了伏笔。
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知识分子用实事求是对应西方的科学精神。郭嵩焘认为:“西人格致之学,所以牢笼天地,驱役万物,皆实事求是之效也。”[20]766他还记录了曾纪泽之语:“实事求是,西洋之本也。”[20]731曾纪泽更是在自己的文集中明确说:“海国人士深思格物、实事求是之学。”[21]现代科学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代替经院哲学的逻辑推演,用实事求是表述其精神和方法非常恰当。
中国文化的古代形态被西方文明的现代形态打得落花流水,中国人被迫放下全部架子,放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开始全面学习西方。那么在这股大潮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光绪关于变法的一道圣旨提出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毋缘饰经术,附会古义,毋胶执成见,致失朝廷实事求是本旨。”[22]意思是说不要迷信经典,不要搞本本主义,不要搞经验主义,实事求是是国家的基本原则。这是历史上官方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用法。
晚清实事求是之风延至民国而更盛。北洋大学在赵天麟主政期间制定了“实事求是”校训,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在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题写了“实事求是”匾额,湖南第一师范《教养学生之要旨》规定了实事求是宗旨[23],徐特立则把“实事求是”镌刻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门背面[24],实事求是和毛泽东也就有了直接关联。
作为学术要求,实事求是有三个具体论域:考据学、史学和学术一般。在考据学中,把实事求是理解为证据学,是浅显的。史学分为作史和读史,钱大昕说“据事直书,是非自见”[14]63,因此作史就是证据固定或证据保存。王鸣盛说“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15]1,因此作史和读史道理相通。
实事求是用于学术一般,确切含义也是讲证据。可以说,清代学术就是证据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评价清代学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25]5,“凡立一义,必凭证据”[25]46。证据是把文本、实际和实践三个范畴统起来的概念,对于思想认识,三者说到底都是证据而已。证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包括事实和文本。文本的内容是思想,但是一旦形成白纸黑字,就成为客观事物。证据是世界的存在方式,例如火星上有没有水,只能靠证据说话。证据又是历史的存在方式,没有证据,历史就转入虚无。
讲证据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共产党也做学问,和其他任何政党相比,最为重视思想建设、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当代致力于学习型政党建设,实事求是作为学术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为了伟大梦想而直面伟大斗争,相应地用伟大思想武装头脑,我们才能赢。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时提出“事实是真理的依据”[26]之论。所谓“依据”,就是从证据的角度理解事实与真理的关系。基于全新的论述范式,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实干即实践,两句话结合起来,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的看家本领就全面了。因此在讨论一般性问题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做不同的讨论。
实事求是作为学术规范,确认实事对于求是具有根本性,但是进一步探究,那么什么是实事?颜师古把实事求是训诂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关于事实,考据学的教训是在文本世界兜圈子,方东树认为:“言言有据,字字有考,只向纸上与古人争训诂形声,传注驳杂,援据群籍,证佐数百千条,反之身己心行,推之民人家国,了无益处,徒使人狂惑失守,不得所用。然则虽实事求是,而乃虚之至者也。”[27]把事实理解为历史又如何?梁启超认为:“二千年前一种形式,万非今日所能一一实践;既不能,则实者乃反为虚矣。”[25]28杨昌济总结道:“但求实证于古而不求实证于今,但求实证于文字而不求实证于事物,又岂得谓实哉?”[28]把事实理解为事物又如何?曾国藩说:“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29]物,相当于实际,是客观,是死的。事,相当于实践,是主观客观的结合,是活的。显然,曾国藩关于实事求是的认知丢了实践。颜师古把实事训诂为事实,但“事实”的含义他却未曾厘清。这些思想的火花、这些思想的萌芽固然宝贵,但上升为自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才是科学。这一艰巨任务由中国共产党逐步完成。
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概括[4]278,后来又多次强调这一点[注]参见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118页、143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是实事求是的实质,离开这个整体,就不会有什么实事求是[30]。邓小平又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4]67。《矛盾论》和《实践论》表明毛泽东哲学思想也有整体性,并且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完全一致。
实事求是的关键是“实事”。实事包含实际、实践和具体三个要素。实际不同于实践。《邓小平文选》对实际和实践多次连用,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同①,说明二者被理解为不同概念,也说明毛泽东对二者的混用已被克服。
第一,实是实际,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文本依据首先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第二,事是实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用实践说话。这样解释有语义学、语用学以及文本的依据。事,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实践。这是语义学的解释。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而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贡献是实践观,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有《实践论》,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这是语用学上的依据。邓小平说:“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126这是文本依据,因此离开实践谈实事求是,只是旧唯物主义的水平。第三,实际和实践都是具体的,即自己的新的实际和实践。恩格斯说:“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31]因此实践是有层次的。毛泽东说,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32]237。邓小平说,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278。毛泽东、邓小平都指向中国自己的实际和实践。具体的实际和实践又体现为新的实际和实践。邓小平提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149,新的情况即新的实际,从而明确地把实际和实践指向新的实际和新的实践。
马克思在“费提纲”提出把现实“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主体不同于主观,是人的客观方面。现实是相对的,参照系即是主体。实,是客观,但是客观也是相对的,没有主观就无所谓客观,因此恩格斯说:“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33]因此,某一事物可确定的实在性,与自身的物质内涵成正比,与主体的时空间距成反比。
主体性的第一个体现是我之在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人的实际和实践固然是实,但又是虚,谓之谈天说地,谓之故事传闻,顶多是旁观。只要是指涉他人的实际或实践,呈现形式必然是言语或文本。这是一种越来越远离客观性的主观性,直至纯粹的主观性。相对而言,自己是实,是此在。这也是为什么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的原因。毛泽东说:“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32]5邓小平说:“走自己的道路。”[34]没有自我,就没有“实事”的主体。或者说,实事和求是作为两个基本环节,两者的主体截然不同,关键是实事的主体。理想状态是两个主体的统一,以我之实事,求我之是。
主体性的第二个体现是现实性,即时间维度上我之在场。历史是实又是虚,只能存在于史册或口述,至少是一个没有磨灭的脚印。因而历史或者是单纯的主观,或者是信息的不完整;而问题的实质仍然是实事之主体与求是主体的分离。
实事求是的三种规范性起于不同论域,却适合每一个人,体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对于真理,三者有同等价值,没有任何一方面是充分条件,相反都是必要条件,相互结合才可能是充要条件。党的思想路线早在延安时期已经确立,为什么还有人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为什么还有人发现十个阻力?根本原因在于实事求是本身有论域生成和意义流动的问题,而分析其在不同论域的差异,是把握内涵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清晰是语言的基本价值,清晰性就是科学性,否则,永远会言不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