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衍涛 王书明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农村物质、信息和人口流动性增强,彻底打破了传统农村的封闭性和二元性,增进了农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农村社会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后乡土社会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乡村社会提供一种新的发展途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发展非常重要。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之环境污染现象凸显。这就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改善农村环境。构建美丽乡村,发展生态文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则为首要举措[1]。
农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环境整治是对农村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资源整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可以改善农村整体风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乡风民俗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过长时间的综合整治,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便会有所改观,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环境保护对于农村发展非常重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对于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实际作用,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划、建设,解决农村发展困境,具有现实意义[3]。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业生产设施利用不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维持农村生态平衡等具有不利影响,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减少污染带来的影响。
随着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有所增加,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而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较为单一,乡村缺乏专业保洁人员,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垃圾处理,对农村环境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村民对生活垃圾处理尚未形成良好观念,而是将生活垃圾随意堆砌在房前屋后、荷塘沟渠等处,对农村生活环境造成影响,破坏乡村整体环境。而且村民对于垃圾分类内容不明确,随意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堆放在一起,造成资源的浪费,体现不出变废为宝、科学分类的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种植业已从传统分散的农业耕作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大型联耕联种模式,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短期内不会被全部吸收,多次被雨水冲刷,逐步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有机质大量减少,不利于土地重复使用。如果农药、化肥流入河流水系,会使动植物死亡,给河道水系带来一定的污染。另外,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等产业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如大棚种植需要使用大量农膜,而且农膜重复利用率较低,易造成白色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城镇发展逐步向农村延伸,污染也逐步向农村转移,许多污染程度较高、能源损耗较大的工业和企业转移到乡村,这样会导致污染加剧,影响农村整体环境。农村河道水系的净化能力有限,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未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造成农村河道水系污染更为严重,水质变得更差。因此,农村污水整治非常重要,很多乡村进行了污水处理,降低对河道水系的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建设过程中如农村道路建设、河道清淤等所产生的垃圾需要进一步处理,需要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
广大村民既是农村环境的使用者,又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参与者。但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村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主观能动性,因而会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因此,应加强环保宣传,让村民切实体会到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益处,改善村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环保意识,使其自愿加入村庄环境保护队伍,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同时,在乡村规划编制过程中,村民应积极建言献策,与政府部门共同制定乡村规划。
经调查,在农村环境整治实施阶段,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而且很多乡村没有进行过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导致村民对环境保护认知不足,村民参与程度低,影响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政策宣讲、张贴宣传标语等方法,让村民真正了解农村环境整治的内容,明确整治的方向,这对实施整治方案有促进作用。通过广泛宣传,村民了解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效果,有利于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环境整治以政府为主导,资金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没有有效吸纳社会资金,导致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农村环境整治内容较多,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污水处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分类、村庄清洁和村庄美化等,这些资金的投入费用预算较多,需要分期来逐步实施。由于农村环境整治需要一定过程,而资金投入不能在短期内见效,整治内容还不够全面,村民对村庄整治满意度降低,给后续管理增加了难度。
农村环境整治完成后,后期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不到位,容易出现后期服务质量问题。在农村环境整治实施过程中,需要多部门合作,协助做好整治前后的管理工作,待整治完成后加强管理,以免造成事后管理不到位。农村环境整治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实施阶段需要及时调整更新方案,并完善后续管理内容,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
明确村庄发展定位目标,立足村庄长远需求发展。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产业内涵,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对农村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环境整治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投入,但是资金投入比例与农民满意程度并不成正比。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力度大,整治项目多,农民满意度随之增强。因此,要按照既定目标,为农村长远发展考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建设任务,促进农村健康发展。
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政府主导推进整治工作,引导和带动村民共同参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主要依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观念。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宣传整治的目标、内容及相关要求。通过提高村民的认知水平,使他们逐步产生责任意识,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全过程[4]。加强环保与科普教育,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引入村庄,让农民参加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对环境整治的认识,以此来巩固整治成果。
农村环境整治应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建立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实施监督机制。首先,制定保洁标准,做到保洁人员责任明确,配备专人收集和运送生活垃圾,做到生活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村庄整洁。其次,制定公厕保洁日常标准,确保公厕卫生条件良好。再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并加强水质分析、安全管理等。最后,确保绿化景观养护到位,湿地植物覆盖到位。总之,通过强化环保监管,实施长效管理,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乡村发展。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实际问题,改善农村整体风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笔者通过分析农村环境及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村庄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相关建议,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