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2019-02-22 02:10戚洪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风家风乡土

戚洪娜,张 倩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在当代社会,文化是对于国家或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群体生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分有必要的,其中尤其以乡村文化振兴十分关键。在乡村生活发展中,乡村文化的繁荣程度反映了乡村产业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状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将乡村文化发展好,才能真正使得和谐美丽乡村得到建设。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

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凝聚枢”和“风向标”的作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对于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语境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主流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在乡风文明新风尚中坚定文化自信

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筑特色。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代表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乡风文明风尚,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尊重的结果。体现了乡村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对于城市而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一种乡土人情,更能够为广大农民营造良好乡土文化氛围和较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空间。这种生活空间不仅能够给村民带来经济发展上的可持续体验,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精神文化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在乡风文明新风尚中坚定文化自信。[1]

(三)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村民的家国情怀意识

个人的家国情结、乡土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种族文化、乡土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指的是一群人由于分享了共同的历史传统、习俗规范以及无数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对某一共同体的归属感。[1]也正是这种文化认同,促长了公民个人的家国情怀意识。乡土文化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的乡村土地上,它具有本土化、生活化、自然化等特征,具有乡民不能割舍的文化情怀。在乡村生活中,乡村村民在长期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生活习惯与种族信仰深深地影响着村民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进而也形成了村民对家庭、对乡村,甚至于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乡村文化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乡民的乡土情怀和乡土认同感,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有序发展,培养村民的家国情怀意识。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落后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入了崭新的阶段,在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基本变成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过去,普通人民群众把物质文化需要当做基本需求,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已然不错,而在当前时代下,人民群众的需求范围扩大了、需求层次提高了,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对于乡村而言,乡村文化建设能否满足村民的精神增长需求就成为提上日程的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以广东省X村为例,村里基本上没有像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新建了图书室,但是图书室藏书破旧,加上村民学习意识缺乏,图书室每天基本上处于关门状态。村里的健身文化设施简单单一,投入使用后后期管理保养不够,用坏后基本处于废置状态。而有些乡村则面临着文化财政经费短缺等问题,乡村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农闲时节,村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聚在一起打麻将,乡村儿童暑寒假大部分时间是在看电视和玩手机游戏中度过。[3]

(二)乡村文化产业滞后

我国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些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色资源(比如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这些村利用自己的乡村文化优势与当地的生产经营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乡村特色与品牌经济效益彰显。然而一些地方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改造、开发和利用还不够科学,不能将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比如,有些乡村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导致企业经营缺乏应有的规模与效益,有些乡村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很多的乡村文化资源被破坏,影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村落,由于经济文化的落后和人员的大部分流失,已经逐渐消失。

(三)乡村乡风文明水平不高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然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乡风文化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地区利己主义横行、淳朴乡风消失、人际关系冷漠。金钱至上、盲目攀比、爱慕虚荣、损人利己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存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以广东省C村为例,村里乡亲在平常没有利益冲突时,表面一片和气,但是当真正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互不相让,甚至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一旦冲突发生,则不讲道理的情况居多,无论谁对谁错。一般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或者家庭兄弟比较多的一方占据有利资源,在解决矛盾冲突时,处于比较有利的一方。另一方面村民之间相互攀比,人际关系淡漠。村民之间,相互都不希望对方的生活好过自己,看到对方生活条件不如自己会沾沾自喜,看到对方各方面优越于自己又往往产生妒忌心里。受不良家风乡风的影响,村里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得不到子女应有的尊敬和爱戴。村里的年轻人,有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里买房安家,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化的转变,而更大一部分的年轻人则是不务正业,无所事事,甚至有些年轻人靠坑蒙拐骗和偷盗他人财务聊以为生,对乡风文明和自身的家风建设以至农村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出路

当前我国发展迅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进崭新的时代。在文化建设尤其是乡村文化的建设上,我们要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让乡村文化生生不息、繁荣兴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厚置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乡风氛围

1.厚置优秀传统文化,选举德才兼备、德高望重的人治理乡村

村民之间,更多地是因为血缘、种族关系而世代聚集、生活在一起。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村民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这种乡土精神是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精神纽带,也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情结,增强了村民对地域文化、民族精神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乡村文化建设要选举那些敢做事、能做事,又具备良好奉献精神的人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尊重乡村风俗,善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优秀成分,紧紧围绕着三农问题,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乡风文明,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4]

2.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为宗旨,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路径。通过加大乡村资源投入,把更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引入农村,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把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化特色资源相结合,用乡村文化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用产业发展来进一步促进村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形成一种生活富裕、精神充足的良性循环机制,把村民从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培养良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好,乡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够打实打牢。习近平曾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良好家风、文明家庭,在勤劳致富中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后盾和助力,也让无数的困难家庭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乡村文化建设应在细微处把着力点放在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相结合,引导村民关注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家风传承,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传播家风正能量。另一方面,根据村民需求,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家风优良的家庭实施奖励政策,如通过对“好家风家庭”提供各种福利政策优先制,通过成立家风促进会,对遭遇重大变故的好家风家庭给予一定的帮扶救济,建设美丽、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三)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如果农村人口的教育跟上了,国家的教育也就向前提高了一大步。目前,乡村文化教育的缺失一方面体现在乡村幼小学生的教育水平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村民继续教育的水平上。乡村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状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政府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要有“舍得”的精神,要加大乡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做到乡村教育引得起人,留得住人,为乡村教育提供建设的人力、物力基础。在乡村村民的教育上,要注意村民思想道德素养与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应当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把党的方针政策等传播到农民中去,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关心温暖,以此夯实执政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巩固党执政的最广泛的农村阵地。应当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先进典型示范等,来培养促进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及思维方式。应通过技术指导,再就业培训,促进农业技能的提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乡风家风乡土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风
乡土中国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文明乡风聚人心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