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琴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2019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①手机媒体已强势渗透社会各个层面。
手机媒体的普及性、可移动性、信息传达的有效性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使手机具备了成为大众传媒的理想条件,被广泛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外的“第五媒体”。由于手机媒体在传播上有强大的互动性、丰富性和自媒性,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从而迅速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对高校教育形成极大影响。传统的思政课在手机媒体时代弊端逐渐显现,若不创新教学方法,手机媒体必然成为其“干扰因子”。所以,发挥手机媒体的强大功能,为思政课“助力”即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出现并逐渐地融入教育之中,这对于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大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更加显著。[1]作为接触新事物最广泛、接受新事物最快速的群体,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适应程度以及使用频率无疑非常高。他们擅长并乐于使用手机媒体获取、传递、交流信息,普遍表现为对手机媒体的长期、过度、依赖性使用,“低头族”“隐性逃课”也便成为了思政课堂的常有现象。在思政课的创新还未来得及赶迎时代时,手机媒体便成为抑制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和教育实效提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干扰因子。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教学活动只有在有序的环境下才能得以有效开展。不难发现,在思政课堂中广泛存在“低头族”,他们看上去没有逃课,但是部分同学却不能自控地埋头于手机,或者借手机APP互动之名在手机上进行娱乐或者做别的事情。由于分神,所以很难跟得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进度,也就自然不能有效吸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无异于逃课,即“隐性逃课”。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大大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之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书本、课堂和传统媒体等获取知识和信息,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纯,而且这些信息大多会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管理,因此这些信息在性质上相对安全可靠,不易对思政教育造成干扰。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如微信、QQ 、微博、博客、各种网站、各种软件。在诸多渠道的迅猛发展下,信息的传播“门槛”也由此变得越来越低,“使得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无屏障’状态”[2],每个人皆能成为信息的源头,大量未经过筛选、审查的信息使得“三观”尚不稳定的大学生,面临筛选和辨别的挑战。有些意识形态开始强力侵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手机媒体“向我国高校大肆传播诸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多元文化意识形态,或者故意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3],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很大影响,进一步冲击思政课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堂上,教师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和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引导者,其权威性不言而喻。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兴起,其及时性、互动性、交互性,使得大学生很容易依赖手机媒体,不论遇到什么疑惑,都会首先打开手机。
学生利用手机媒体获取和照搬“现成答案”,跳过了思维、探索和合作这一过程而直接获取“思维的结果”,这大大削弱了学习的能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难题的毅力,也削弱了与周围同学的探讨和互动。
手机媒体中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感官效果,使学生们“大开眼界”,相比教师有限的课堂授课,学生们显然更愿意与具有互动性、丰富性的“百科全书”进行交流,以致“胃口大开”,对教师普通的教授更加失去了兴趣和耐心。因此,教师的权威性也受到严重挑战,除了要持续学习,加深自己的专业深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来具备更完善、更新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手机媒体的发展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个性独立、见多识广,崇尚自由、平等和双向性的互动交流,抗拒被动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对于思政课这样一门关于思想政治的、传统教育中更倾向说教、灌输的课程来说,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
纵然手机媒体不断给思政课带来冲击和挑战,但是挑战和冲击本身蕴含着事物前进的动力,其本身携卷着时代所特有的诸多优势和功能,惠及教育领域尤其是思政课,“整合了各方资源,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4],为传统的思政课注入新活力,推动思政课谋求新的发展,更好实现其育人目标。
思政课本身是知识面很广的课程,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军事等等,这就对师生的知识面要求很高,手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无疑贴合了思政课这一基本要求。手机媒体包含的海量信息庞大而丰富,几乎可以回答各种各种的问题,充分满足师生的信息知识需求。这一庞大信息资料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意味着思政课可以拥有一个巨大的信息库。这一信息库,一方面可以帮助思政教师实现持续学习,答疑解惑,充实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伴随网络的不断提速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师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这无疑便于师生争分夺秒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利于思政教育。
手机媒体在校园中的使用势不可挡,尤其很多工作、学习APP的研发和推出,让师生欲罢不能。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奇妙和挑战,我们不能打压、抑制,而应是“遇变则变”。尤其现在处于信息化时代,手机媒体的使用更是不可抗拒。思政课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将手机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插上两翼。既然手机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丰富、趣味和无限可能,那我们何不将其优势用于思政课。思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熟悉并研究手机媒体,并以手机媒体为新的思考点尝试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诸如通过手机APP、手机客户端、微信等,进行交流互动、网上授课、“微教学”、网络热点问题探讨等,多角度地更新和补充教学方法,并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建立手机媒体视域下的新型师生观,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上扭转传统思政课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感染力、影响力。这些尝试和探索必然会显著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于思政教育整体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与其他媒体相比,手机媒体突出的优点是,可移动、小巧易携带,是人们的主要通信工具,而且集中了多种媒体形式,具有文字、图片、视频、互动等多种功能,突破了时空等诸多限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可以使用手机媒体有针对性地发布个性化信息资料和进行个别辅导,实现因材施教;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在网上发布各种题材的课堂作业,学生们进行网络作答;手机媒体打破空间局限,师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以不同手机终端进行“连线”展开思想交流,也便于对学生的监督和追踪,便于实现课前预习、课后实践等。手机媒体可以让思政课教师轻松实现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实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校开展思政课,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把握现阶段大学生心理、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实现翻转课堂,将课前、课中、课后整体化,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立体化教学,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1.通过手机媒体进行课前预备
思政课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也是理论更新非常迅速的课程,所以课前预备不可或缺,课堂的讨论更加重要。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如使用QQ、微信、学习APP等,通知学生为课堂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手机媒体也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前的预习,也能为课堂的讨论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渠道和方式。更好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
2.通过手机媒体打造特色学习平台
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小组、特色小组、兴趣小组等,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助和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构建有效的学生课外学习平台。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思想代表”的发现与培养,他们来自学生群体,与学生的联系更加密切,其思想状况、学习活动、信息发布、帖子分享都会在网络空间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实现朋辈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3.建立网络学习库
教师可以制作微课、视频资料等,通过手机软件,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课堂等,建立网络知识库,及时上传教学文件、预习资料,推送信息和课前预测等,方便学生为课堂奠定知识基础,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课堂和课后的一整套资源上传至手机端,为授课做好准备。针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源,可以利用手机媒体主动出击,紧抓时事政策、社会热点并将其发布于网上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及时更新和发布思政教学相关信息,精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1.课堂考勤
课堂考勤是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保障出勤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通常都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传统的逐一点名式考勤颇费时间,而现在的很多学习APP,如蓝墨云、职教云,都能很简单地通过手机一键签到,不超过一分钟,可以实现每堂课的考勤,以提升考勤效率,同时减少早退、迟到、逃课现象,确保学生出勤率。而且针对旷课较多的同学,班干部可以通过QQ班级群、微信班级群督促学生到课。
2.课堂讨论与互动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的知识输出和面对疑问与师生探讨,远比学生单一的听有效得多。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在课前将课堂提问发布在网上,学生通过手机媒体查询并对其进行准备,在评论区作答或在课中汇报作答;或在课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一教学专题使用手机媒体现场调阅资料,形成小组讨论并汇报;或挑选时事热点,结合章节内容进行现场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踊跃作答,使学生充分、深度融入课堂,提升知识吸收率。
实践育人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手机媒体为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资源和先进的条件。学生不再面对实践无从下手。资源是最基础的条件,手机媒体无疑充分解决这一困难,如演讲、辩论、朗诵、角色扮演等,手机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以实现多途径的表现形式,比如课前剪辑、制作微电影等,火山、抖音等手机软件为学生作品演绎,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
手机媒体也方便教师对学生思政实践的指导、监督和追踪。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各领域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单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深度的认识,实践的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思政教育的面很宽,所以实践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也就面临诸多困难,走出课堂远比课堂复杂,涉及管理、安全、效率等等。手机媒体恰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难题,通过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管理、督促、追踪、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手机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到工作、生活、学习、教育等各个层面,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效率势不可挡,我们唯有拥抱它,方能将其优势充分发挥,为思政教育服务,化“干扰”为“助力”。手机媒体迅猛发展,思政教育刻不容缓,发掘手机媒体为思政教育创新,也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