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君
(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7)
高血压在临床中是指机体以自身血压长期高于正常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群体,随机体年龄增长其机能可出现不同程度降低,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患病[1]。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不断加重,导致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而临床患者对于高血压的知晓率及控制率却并不高[2]。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情况,并尽早对其病情进行控制,从而保障其健康。本院就100例高血压病高危风险患者采用社区过滤式筛查管理干预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表 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率、相关疾病发生率及服药依从性对比[n(%)]
随机抽取我社区于2017年5月—2018年1月期间管理的200例高血压病高危风险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实验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56~78岁,平均(67.5±1.4)岁;常规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55~78岁,平均(67.4±1.3)岁。两组患者基线经统计学SPSS21.0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研究。
常规组采用一般门诊途径发现筛查干预,实验组采用社区过滤式筛查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社区工作人员围绕自身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身对高血压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等情况进行了解。对自身综合能力作出提升之后,工作人员针对不同患者自身情况开展高血压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知识的传播,诸如定期开展讲座、视频播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使患者能够对自身情况的认知得到提升;由于高血压患者多为老年人,虽然近年来疾病有年轻化趋势,但针对其开展预防工作应以年龄≥40岁人群开展,采用一次无遗漏及过滤式对其血压进行测量并记录,实时了解其自身情况,对于已经确诊患者因侧重于传播高血压特点、原因及并发症相关知识,针对其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此外,密切观察患者,并与其建立良好交互关系,了解其面对疾病所产生的顾虑,如存在负性心理等情况应及时实施心理疏导,使其负性心理得到缓解;同时,谨遵医嘱指导患者服药,严格按照相应剂量、给药方式进行给药,并将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告知,协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准确提高高血压的诊疗及控制效果。
观察干预效果,包括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率、相关疾病发生率及服药依从性,并采用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定。
疾病认知程度评分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表作为评判标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程度越高。
本研究数据处理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开展,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独立配对t检验;当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率及服药依从性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要高,相关疾病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要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实验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88.96±1.65)分,常规组疾病认知程度评分(70.24±1.54)分,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要高,有统计学意义(t=82.942,P=0.0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高发、易发、并发症多、治疗周期长等特点,且目前临床针对高血压患者并无准确治愈方案,而随着疾病不断发展,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危急疾病,严重影响其健康及生命安全[3-4]。据临床资料[5]记载,目前针对高血压病患者多采用药物控制,利用药物稳定其血压及水平来对其病情进行控制,除此之外国际上多采用健康治疗体系干预,即通过将医院与社区进行相互结合,增强对患者的检测工作。但是对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该治疗方案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工作流程存在欠缺,其筛查管理中存在部分问题。因此,针对社区内人员有必要进一步作出提升,通过对其开展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及健康研究等工作,促使其整体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整个社区的工作质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采用社区过滤式筛查方式干预,能够准确使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在社区工作人员干预下得到明显提升,并在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及实际情况之后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相关工作开展,促使临床早期干预效果得到提升,以更准确的控制患者病情[6]。本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评分(88.96±1.65)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24±1.54)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率、相关疾病发生率及服药依从性均明显提升,证实采用社区过滤式筛查管理对高血压病早期控制中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社区过滤式筛查管理的方式在高血压病早期控制中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